劉磊
精神疾病的發生主要與社會環境、心理學、生理學等因素有關。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患者可出現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行為、意志、情感、認知等方面發生障礙。在所有發病因素中,遺傳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精神疾病的歸類時,并沒有歸入到遺傳性疾病的范疇中,也就是說,精神疾病不一定是單一遺傳造成的。
1精神疾病的類型是由腦損傷程度決定的
在醫學界,目前正在逐漸將精神疾病歸入到腦發育性障礙的范疇中。遺傳對于發育正常或發育偏差有直接影響,如果發生偏差,則會引起情緒、行為等方面的異常表現。在不同年齡段,腦發育偏差會有不同的癥狀表現,一般在5歲左右就能夠明確診斷。其原因就在于遺傳缺陷在疾病當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能夠較早暴露出這種缺陷。5~10歲左右是情緒控制和行為控制最為薄弱的時候,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品行障礙、抑郁情緒、焦慮情緒等。到了13~20歲,就可能發生各種類型的焦慮癥、精神分裂癥、情感性障礙等。所以,精神疾病和腦發育情況有直接聯系,而腦發育往往又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還有研究證實,有陽性家族史,同時本人具有一些前驅癥狀者,是精神病的高危人群。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逐漸轉化和發展為各種精神病性障礙,如情感性障礙、精神分裂癥等,而健康人群則幾乎沒有這種情況。沒有轉變為精神病的高危者,也可能存在前驅癥狀,或進展為人格缺陷、焦慮癥等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礙。
2精神疾病的遺傳概率有多大?
同卵雙生子具有幾乎完全一樣的遺傳基因,都是由同一個受精卵分裂而成。可以通過對同卵雙生子的共同患病情況,對遺傳危險程度加以計算。精神分裂癥具有較高的遺傳度,在精神疾病中腦損傷也屬于比較嚴重的類型,多個層面的腦發育均有缺陷發生。據統計,在同卵雙生子中,精神分裂癥的同病率約為48%,也就是說如果雙胞胎中其中一個患病,另一個的患病率在48%左右。而在異卵雙生子中,同病率相對較低,為17%左右。情感性障礙的遺傳風險略低于精神分裂癥,比如抑郁癥的發病除了和腦缺陷有關,還和心理社會因素有較大的關系。在功能性精神疾病當中,可分為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病,以及強迫癥、社交恐懼癥、焦慮癥等焦慮障礙。其中,重性精神病往往是由于生物缺陷造成的,與遺傳因素有關,而焦慮障礙則更多的是由于腦疲勞造成。雖然精神疾病有一部分是遺傳因素造成的,但是如果恢復情況良好、社會功能正常,其后代的患病風險仍然可以降低。
3優生優育的幾個原則
對于任何人來說,在適當的年齡范圍內,早要孩子比晚要孩子更好。如果時間拖得太久,潛在遺傳缺陷可能會逐漸積累。有研究顯示,如果男性在40歲以上要孩子,那么后代出現孤獨癥的可能性更高。因為基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年齡發展呈動態變化。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基因損傷及缺陷就有可能累加。精神病人如果要生育后代,遺傳風險要高于正常人群,但是仍有90%左右是正常的,患病的人數占比也僅在5%~10%左右。精神疾病遺傳往往和患者本身情況有關,如病情、功能恢復好壞等。恢復好主要體現在功能方面,例如學生可以正常上學、主婦能夠正常做家務、職工能夠正常上班等。功能是主要的,癥狀是次要的。有的患者病情好轉之后又會復發,此時應當重點關注。精神病有著較長的治療時間,需要像慢性病一樣注重控制,避免反復發作,盡量保證功能較好地恢復并保持穩定。
4精神疾病的預防最為重要
對于精神疾病,一旦病情充分暴露,再治療難度往往較大,因此重點在于預防,避免病情發作。但相對于軀體疾病,比如冠心病可以采取血液生化檢測、運動心電圖、家族史等盡早確認高危人群,采取服用藥物、適當運動、控制飲食等方法,就能夠明顯降低疾病的發生。早期的精神疾病具有隱匿性,難以及時發現,很多人一經確診,就已經出現了認知功能缺陷、思想行為改變等情況。對此,應當要像防治心血管病等疾病一樣,積極探尋預防精神病的方法,及時發現高危人群并進行干預。
總的來說,在精神疾病的發病因素中,遺傳因素占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但也不能說精神疾病必然會遺傳,這里面也是有一個概率的問題。對于精神疾病,要注重及時預防,改善功能和癥狀,盡可能保證優生優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