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紅燕
肺結核,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但,多數朋友對其相關知識并不是非常了解。本文將對肺結核病因、臨床表現、治療與預防等相關知識進行簡單科普。
1肺結核概述
肺結核指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一般可分為原發性肺結核、繼發性肺結核、血行播散型肺結核以及其他肺外結核等。
2肺結核病因
結核桿菌感染是造成肺結核的主要病因,主要傳染源為帶菌的痰液,通過咳嗽、噴嚏以及大笑和大聲談話等多種方式將結核桿菌散播至空氣中發生傳播。同時,免疫力低下、濫用藥物以及營養狀況不佳等將會大大增加罹患肺結核的風險和概率。另外,肺結核不僅會通過飛沫進行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皮膚等途徑傳播,但較為少見。
3肺結核臨床表現
肺結核臨床表現多樣,且病情輕重不等,部分病人早期可無任何明顯癥狀,僅在健康體檢過程中被發現。
發熱是肺結核最常見癥狀,一般為體溫逐漸升高,且發熱持續時間較長,通常在數周以上,多為低度、中等程度熱,常在37℃~38℃之間。引起發熱的原因主要是結核桿菌自身毒素及代謝產物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引起。
咳嗽、咳痰也是肺結核最常見癥狀之一。起初咳嗽較輕,多為干咳,僅見少量黏液痰,當形成空洞時,痰液量會逐漸增多,若同時合并細菌感染,痰液則以膿性為主,如果合并支氣管結核,則多表現為刺激性咳嗽。
盜汗、疲乏無力也是肺結核常見癥狀。盜汗指病人在熟睡時出汗,醒后出汗停止,約有50%左右的肺結核病人存在疲乏無力表現。
肺結核病人還會出現體重減輕、血液系統異常以及內分泌功能紊亂等臨床表現。
除此之外,咯血、胸痛、困難等也是肺結核的主要臨床表現。約有30%~50%左右的肺結核病人可能會出現咯血,大部分病人多為少量咯血,偶見大咯血情況;胸痛是因為累及胸膜,表現為針刺樣疼痛、鈍痛,咳嗽、運動后胸痛癥狀會隨之加重。
4肺結核治療
當肺結核患者出現咳嗽、咳痰、發熱以及盜汗和疲乏無力等癥狀時,需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在醫生建議和指導下進行相關檢查、治療。
目前,肺結核進入綜合化學治療時代,經積極規范治療,新發肺結核治愈率可達到95%以上。化學藥物治療成為當前治愈肺結核、控制疾病傳染的重要方法,通常治療周期為半年到一年。其中,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是臨床治療肺結核的主要藥物。
異煙肼對結核桿菌殺菌作用比較強,為全效殺菌藥,口服后基本能夠被完全吸收,生物利用度可達到90%作用。但是,單一使用該藥物非常容易產生耐藥性,且可能會引起肝損害、末梢神經炎等不良反應。
利福平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多種結核分枝桿菌均可起到一定殺菌作用。但是,單一使用該藥物可在短時間內產生耐藥性,常見不良反應有肝毒性、胃腸道癥狀以及變態反應等。若孕婦使用,還可能會造成胎兒畸形。
吡嗪酰胺殺菌作用獨特,主要作用于巨噬細胞內酸性環境中的B菌群,藥物主要不良反應有惡心、關節痛以及高尿酸血癥等。
乙胺丁醇口服后可抑制結核桿菌菌體核糖核酸合成,起到殺菌、抑菌作用,視神經炎是常見不良反應。
鏈霉素、糖皮質激素也可被用于肺結核治療。其中,鏈霉素對巨噬細胞外堿性環境中的結核桿菌可起到良好的殺菌作用,使用期間需嚴格掌握劑量;糖皮質激素一般用于結核毒性嚴重病人。
5肺結核預防
肺結核是一種可防可控的疾病,預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新生兒在出生后盡早接種卡介苗,起到一定預防作用。但卡介苗僅可用于預防兒童感染,對成人無效。
避免和患有活動性肺結核的病人密切接觸,尤其是未接受過正規治療的病人,盡可能避免與其同處在密閉空間,不要與肺結核病人共用餐具、洗漱物品等。如果必須要接觸,需做好防護措施。
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強體育鍛煉,尤其是戶外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免疫能力,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瘦肉、雞蛋、牛奶等,保持身體健康。同時,養成良好作息習慣,規律生活,避免長期熬夜、長期大量飲酒等。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現已經研制出多種有效藥物應用于肺結核病人臨床治療中,且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由于肺結核傳染性較強,因此,若要控制和消滅肺結核,需從源頭做起。總之,應加強肺結核的治療、預防以及管理等,盡可能降低肺結核的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