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群

摘要:目的:研究心電圖T波異常對于心絞痛臨床診斷的價值。方法:隨機選取100例2019年1月~2020年6月進行心電圖檢查的心絞痛患者,其中50例為穩定型心絞痛,作為對照組;剩余50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和心電圖檢查,對比兩種檢查結果,同時分析不同狹窄程度的冠狀動脈對T波的影響。結果:觀察組T波低平、倒置、雙向及高大比例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絞痛患者若出現T波異常多為不穩定型心絞痛,可以作為心絞痛類型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心絞痛;心電圖;T波異常;冠狀動脈狹窄
心絞痛是臨床一種極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發心肌缺氧缺血,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和死亡率。冠狀造影是心絞痛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但屬于有創檢查,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心電圖是一種無創檢查,安全性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心電圖T波異常對于心絞痛臨床診斷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100例2019年1月~2020年6月進行心電圖檢查的心絞痛患者。納入標準:心前區伴有悶脹性、壓榨性疼痛感;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動脈炎、心臟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相似病癥。其中50例為穩定型心絞痛(疼痛發作時間3~5 min,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是休息片刻后,癥狀有效緩解),作為對照組;剩余50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疼痛劇烈,持續時間15 min以上,采取措施后癥狀無法完全緩解),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6~72歲,平均年齡(51.17±2.33)歲。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52.26±2.28)歲。從一般資料來看,兩組患者存在同質性,P>0.05。
1.2 檢查方法
1.2.1 冠狀動脈造影
局部麻醉,穿刺部位選取右側股動脈,選擇性進行左右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狹窄超過70%則為陽性,有單支病變和多支病變之分。
1.2.2 心電圖ST段及T波測定
心電圖機參數設置為分辨率5 μV、采樣率1000 Hz、定標電壓10 mm/mV、走紙速度25 mm/s,心電圖QRS波J點后60 ms為ST段基準,ST段延續至心室復極結束為T波基準。異常標準是兩個相鄰的導聯ST段偏移基線,并出現0.05 mV下降,且存在明顯的≥0.10 mV壓低;兩個相鄰導聯低平、倒置、雙向及高大則為T波異常。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心電圖檢查結果與造影結果進行對比,分析T波變化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的趨勢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冠狀動脈完全閉塞3例,冠狀動脈狹窄70%~99%的16例,冠狀動脈狹窄50%~69%的14例,冠狀動脈狹窄≤49%的17例;觀察組患者冠狀動脈完全閉塞10例,冠狀動脈狹窄70%~99%的25例,冠狀動脈狹窄50%~69%的7例,冠狀動脈狹窄≤49% 8例。從冠狀動脈造影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冠狀動脈狹窄更嚴重,P<0.05。
2.2 兩組患者心電圖檢查結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T波低平有8例(16%),T波倒置13例(26%),T波雙向12例(24%),T波高大0例(0%),T波正常19例(38%);觀察組患者T波低平有20例(40%),T波倒置25例(50%),T波雙向3例(6%),T波高大1例(2%),T波正常1例(2%)。觀察組患者T波低平、倒置、高大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
2.3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與心電圖T波變化對比
在T波正常患者中,冠狀動脈狹窄≤49%的占比更多,而在T波異常患者中,多數冠狀動脈狹窄在70%以上。見表1。
3討論
心電圖主要是記錄心臟電活動,通過對患者心臟電活動進行觀察,分析和判斷心臟的機械運動情況。P波、QRS波、T波是心電圖波形的主要構成,其中T波反映的是心室復極變化,而心室復極則需要心肌細胞代謝與離子轉運共同完成,在缺氧缺血的情況下,會阻礙離子轉運,最終導致T波方向和形態發生改變[1]。T波異常的形式是低平、倒置、雙向、高大,每種異常表現都代表著不同的心肌部位出現損傷,且與聯導點位方向之間關系密切。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T波低平、倒置、高大比例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患者為不穩定心絞痛時,T波就容易發生異常,而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度要明顯高于穩定型患者。
綜上所述,不穩定心絞痛患者發病時T波異常發生率較高,在臨床檢查中要密切留意T波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
[1]侯娟.心電圖T波異常在心絞痛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