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要:目的:分析急診院前、院內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的效果。方法:以78例心臟驟停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39例院前心臟驟停、39例院內心臟驟停患者分別納入院前組與院內組,均實施心肺復蘇治療,對比兩組復蘇成功率、并發癥率以及心肺復蘇指標。結果:與院前組相比較,院內組復蘇成功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心肺復蘇開始時間、開始除顫時間、自主循環恢復時間較早(P<0.05);院前組以及院內組入ICU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院內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明顯高于院前患者,心肺復蘇開展時間越早,成功率越高。
關鍵詞: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急診;效果
心臟驟停指的是各類非心源性或心源性因素造成心臟機械活動突然暫停。研究顯示,腦部供血中斷10 s患者意識即可喪失,若全身血流供應未及時恢復,可對生命安全產生威脅[1]。在臨床搶救心臟驟停的過程中,心肺復蘇是一種緊急、重要的醫療手段,通過及時的除顫、胸外按壓等方式,可促進心臟自主循環恢復。本研究針對急診院前、院內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心臟驟停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39例院前心臟驟停、39例院內心臟驟停患者分別納入院前組與院內組。院前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27~79歲,平均年齡(53.08±3.72)歲。院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29~77歲,平均年齡(53.03±3.7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確定為心臟驟停后立即實施心肺復蘇治療,操作標準參考2015年版心肺復蘇指南標準,實施心臟胸外按壓時頻率為100~120次/min,按壓深度為5~6 cm。快速建立人工氣道,調節患者呼吸頻率至8~10次/min,給予心電監護,若患者發生室顫,需積極實施電除顫,根據病情給予多巴胺、腎上腺素等復蘇藥物。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心肺復蘇成功率,判定標準:患者心律以及自主呼吸恢復時間>24 h,面色紅潤,存在手腳抽動、眼球活動、睫毛反射等生理反射。(2)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腎功能衰竭、腦疝、呼吸衰竭等。(3)對比兩組心肺復蘇開始時間、開始除顫時間、自主循環恢復時間以及入ICU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2*2折因設計分析,連續性變量資料以(±s)表示,采取t檢驗,以重復測量方差對比組間差異;定性資料應用%表示,采取χ2進檢驗,以非參數對比組間差異,若P<0.05或者<0.01時,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心肺復蘇成功率比較
院內組共有31例心肺復蘇成功,心肺復蘇成功率為79.49%;院前組共有22例心肺復蘇,成功率為56.41%。院前組心肺復蘇成功率低于院內組(χ2=4.768,P=0.028)。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院內組發生2例腎功能衰竭、1例腦疝、3例呼吸衰竭,并發癥發生率為15.38%,院前組發生4例腎功能衰竭、3例腦疝、7例呼吸衰竭,并發癥發生35.90%。院前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院內組(χ2=4.3403,P=0.038)。
2.3 兩組心肺復蘇指標比較
院前組心肺復蘇開始時間、開始除顫時間、自主循環恢復時間均長于院內組(P<0.05);兩組入ICU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心臟驟停是臨床嚴重的危急重癥之一,可造成患者腎、肺、腦、心等器官缺氧、缺血,從而產生不可逆損害,最終造成死亡。有關報道顯示,全球每年心臟驟停數量高達800~900萬人,其中我國有54.4萬人,且疾病發生率在近年來不斷升高。發達國家中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的生存率是6.5%~15.0%,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較大。
心肺復蘇為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重要方式,臨床有80%心臟驟停發生于院前,因居民缺乏心肺復蘇知識,且缺少充足的藥物、急救措施、設備等,導致院前心臟驟停患者救治成功率不高。院前急救中,自發現患者至給予心肺復蘇的時間較長,大部分患者超過了4~6 min的最佳時間,導致復蘇成功率較低,且患者并發癥率較高。因此,心肺復蘇的效果與心肺復蘇時間、復蘇成功率呈正相關,為促進心臟驟停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提升,可向居民普及心肺復蘇相關知識,保證在最佳時間內給予心臟驟停患者救治。
綜上所述,院內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明顯高于院前患者,心肺復蘇開展時間越早,成功率越高。
參考文獻
[1]譚奕東.體外心肺復蘇在成人心臟驟停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新醫學,2021,14(5):446-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