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

摘要:目的:分析腦梗護理中聯合應用心理干預與社區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89例腦梗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護理模式分組,A組44例接受心理干預+社區護理,B組45例接受心理干預,比較機體功能和滿意度。結果:機體功能比較,A組語言、肢體和日常活動功能恢復優于B組(P<0.05);滿意度比較,A組93.18%(41/44)高于B組的82.22%(37/45)(P<0.05)。結論:腦梗患者護理中應用心理干預聯合社區護理可緩解消極心理,促進機體功能恢復,提高滿意度。
關鍵詞:腦梗死;心理干預;社區護理;語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腦梗是神經內科高發病,多急性發病,極易產生肢體偏癱或語言障礙等后遺癥,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腦梗治療周期較長,急性期治療后需要長期院外治療,且病情有較高復發風險并造成生活不便,影響心理健康。為消除消極心理,提高治療依從性,通常實施延續性心理干預。但此種干預對院外病情管理成效有限,聯合社區干預的目的是提升疾病管理效果[1]。本從研究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腦梗死病例中選取89例,觀察心理干預聯合社區干預的護理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89例腦梗死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護理模式分組,A組44例接受心理干預+社區護理,B組45例接受心理干預。A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48~69歲,平均(52.91±5.68)歲。B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9~68歲,平均(52.93±5.71)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確診為腦梗;(2)年齡40~70歲;(3)智力正常;(4)自主意識正常;(5)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代謝疾病;(2)循環系統異常;(3)精神障礙;(4)藥物過敏;(5)合并惡性腫瘤。
1.2 干預方法
B組行常規心理干預。A組在B組干預基礎上開展社區干預。(1)康復訓練指導:社區護士結合患者個體病情規劃康復訓練,通過伸舌訓練、吹吸訓練與鼓腮訓練等增強語言刺激,聯合手勢練習、書寫訓練等加強肢體和表達能力訓練。初步進行慢走訓練,逐漸提升運動量與強度。(2)生活護理:社區組織定期講座,進行家屬宣教,說明腦梗死護理要點和治療禁忌,促進家庭護理。(3)強化心理干預:定期入戶隨訪,分析個性化問題,實施對癥心理疏導。
1.3 觀察指標
1.3.1 機體功能
(1)語言功能:漢語失語檢查,100分滿分,評分、語言能力正相關;(2)肢體功能:FAM量表評價肢體功能,評分越高,肢體越靈活;(3)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分析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自理能力正相關。
1.3.2 滿意度
采用護理部自制調查問卷,總分100分,患者填寫后統計分級。(1)優:91~100分;(2)良:81~90分;(3)中:71~89分;(4)差:0~70分。滿意度=(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00%。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4.0分析腦梗病例數據,計量資料(機體功能)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滿意度)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機體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前,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A組FAM、ADL、失語檢查評分>B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A組優32例,良9例,中3例,差0例,滿意度93.18%(41/44)。B組優17例,良20例,中15例,差3例,滿意度82.22%(37/45)。A組滿意度(93.18%)高于B組(82.22%)(P<0.05)。
3討論
相關研究顯示,缺氧缺血是腦梗的主要致病誘因。家庭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強化健康心態,樹立積極預期,積極配合治療,促進規范用藥和飲食管理。社區干預是醫院、家庭與社區的協同護理,通過三方溝通協作,對腦梗患者實施全方位干預[2]。
本研究中,聯合社區護理后,機體功能方面,A組失語情況緩解,語言功能增強,ADL和FAM評分顯示該組肢體功能與日常活動能力提升。綜上所述,在心理護理腦梗患者期間聯合社區干預,可促進病情管理,對機體功能改善有積極意義,同時提升心理干預效果,促進身心健康,加速良性轉歸,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沈沫.腦梗患者的心理干預與社區護理方法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21,35(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