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珠瑋


摘要:目的:探討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方法。方法:隨機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ICU收治的重癥監護清醒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分析兩組護理前后心理情緒情況及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結果: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的心理情緒多以焦慮、抑郁、恐懼、不安及絕望為主,護理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相比護理前明顯減少(P<0.05);兩組患者護理前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焦慮、抑郁、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較多,通過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可改善患者心理負性情緒,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心理分析;護理方法
ICU是重癥監護病房,配有先進的監護和搶救設施,主要用于重癥患者的治療,包括嚴重創傷、大型手術及器官功能衰竭等患者。由于患者病情比較嚴重,且變化迅速,因此需要進行24 h監護。但期間清醒的患者很容易產生恐懼、焦慮及孤獨等不良情緒。因此,臨床上要加強對此類患者的心理分析,并給予針對性護理,從而便于患者病情恢復[1~3]。基于此,本研究將我院ICU收治的重癥監護清醒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展開調查。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ICU收治的重癥監護清醒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21~75歲,平均(51.69±7.93)歲。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0~76歲,平均(52.04±8.26)歲。通過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比較(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ICU收治標準,且精神正常;已排除患有惡性腫瘤臨終期患者、認知功能障礙、重度昏迷、心理疾病與精神異常等患者。
1.2 干預方法
1.2.1 心理問卷調查
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心理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焦慮、恐懼、抑郁、孤獨、不安及絕望等,征求患者同意后,以觀察法、會談法等對患者進行護理前第1次心理調查,協助患者完成問卷,并于1周后進行第2次心理問題調查。
1.2.2 對照組
應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日常用藥指導、病情監測及飲食干預等基礎護理。
1.2.3 觀察組
實施針對性護理。具體措施:(1)護理人員結合對患者心理調查問卷,分析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擬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與干預,調整不良心理情緒,以便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2)為患者營造安靜、溫馨及整潔的病房環境,根據天氣變化,調節室內溫度、濕度,定期開窗通風,每次控制在半小時,每天2次,同時加強病房的消毒工作,保證室內的空氣清晰。另外,可適當降低治療儀器、報警器的噪聲,確保患者更好的睡眠與休息。(3)利用圖片、視頻等方式,為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及治療成功的案例,針對患者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消除心理顧忌,指導患者可通過冥想、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分散注意力。(4)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各項體征,如若發現異常情況,需第一時間通知醫生進行處理。(5)要遵醫囑給予患者用藥指導,為患者講解藥物的用法、用量及功效,并觀察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以便及時對癥處理。(6)病情趨于穩定的患者,可適當延長家屬探望時間,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囑咐其給予患者足夠的關懷與鼓勵,認真聆聽患者的傾訴,以減輕患者的孤獨感、恐懼感[4~7]。
1.3 觀察指標
(1)統計患者2次心理調查后的心理情緒情況。(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進行評分,分數超過50分,表明患者處于焦慮、抑郁狀態,且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研究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以t檢驗及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觀察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情緒情況比較
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心理情緒多以焦慮、抑郁、恐懼、不安及絕望為主,護理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比護理前明顯減少(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統計學無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3討論
ICU是醫院的一個重中之重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嚴重,且變化迅速。而在ICU重癥監護病房中,清醒患者往往會受到疼痛、陌生環境及缺乏對疾病正確認知等因素影響,因此產生不安、孤獨乃至絕望的心理,增加患者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延長治療時間。為此,臨床上要針對此類患者存在的各種不良心理問題進行詳細分析,為其提供針對性護理措施。根據患者病情、心理狀況,擬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逐漸提升護理質量與水平,幫助患者維持積極且樂觀的治療心態,從而促進患者病情更快恢復[8]。基于此,為了進一步證明護理方法的效果,本文將我院ICU收治的重癥監護清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多存在不良心理情緒,多以焦慮、抑郁、恐懼、不安及絕望為主。經過護理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相比護理前明顯減少(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更優(P<0.05)。由此可見,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往往會產生焦慮、恐懼及不安等心理負性情緒,所以臨床上需對此類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以此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桂晶.探究針對性護理在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東方藥膳,2019,(8):121.
[2]張雪英.針對性護理在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名醫,2019(4):151.[3]田戈.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護理中針對性護理的應用效果分析[J].飲食保健,2020,7(4):182-183.
[4]劉晶.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的護理服務模式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264.
[5]喬艷,李丹.ICU重癥監護病房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J].人人健康,2019(13):118-119.
[6]武艷艷,張燕.心理護理對ICU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12):120.
[7]魏亞麗.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方法和效果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1):179.
[8]施琳念,張勝芳.ICU重癥監護清醒患者的心理護理方法[J].健康必讀,2019(3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