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紅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凝聚了先輩的智慧結晶,反映著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追求。但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古詩詞語言晦澀難懂,表現手法抽象籠統,加之古詩詞創作背景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相距甚遠,學生很難從古詩詞中獲得情感與審美體驗,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基于此,文章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詩詞誦讀、情境創設、語言品悟、文化理解四個方面探究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蘊含著韻律美、意境美與內涵美。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通過古詩詞創作背景的揭示、作者生平的介紹及詩句的翻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容與意義,但若想使學生將自身代入到特定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中透過古詩詞的語言文字領會作者深刻且復雜的思想情感絕非易事。因此,古詩詞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面臨著學生興趣普遍較低、理解不夠深入等現實困境。為此,教師需圍繞新課改基本要求積極革新古詩詞教學方法,在重視語言文字建構的同時將古詩詞絕美的意境、深厚的人文內涵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古詩詞魅力,并主動傳習古詩詞價值意蘊。
1詩詞誦讀,聲情并茂
我國古詩詞在孕育與形成支出便伴隨著音樂形成了獨特的韻律與節奏,講求對仗工整、平仄規律,因此我國古詩詞讀來朗朗上口,情感真摯。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以詩詞誦讀為首要環節,使學生基于對古詩詞的初步理解與感悟、對作者信息的熟悉情況等誦讀詩詞,并在其中融入真情實感,可以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落實新課改要求,激發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內涵的內在動因。
以《天凈沙·秋思》古詩教學為例。《天凈沙·秋思》被稱為“千古絕句”,國學大師王國維盛贊其“純屬天籟”,可見本首古詩的誦讀價值。同時,詩中隱含著我國傳統的“悲秋”文化,“古藤”、“老樹”、“小橋”、“流水”、“瘦馬”等意象的選取與場景的刻畫將作者內心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思鄉之情、對自身漂泊半生的無奈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全詩未提及一個“秋字”但卻烘托渲染出秋之寂寥與蕭瑟,且全詩詩句節奏感極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配合純音樂引導學生誦讀詩歌,細細品悟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深刻且復雜的情感,可以使學生在頭腦中構建秋風蕭瑟。“斷腸人在天涯”的畫面。
2情境創設,深入理解
古詩詞創作背景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相距甚遠,以明月寄相思,以秋風話寂寥的傳統哲思也與當代學生的文化與審美觀念有所出入。面對思想更為開放且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感的學生群體,語文古詩詞教學也應當與時俱進,積極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還原詩中情境,使學生感受詩詞意象選取、情感表達及表現手法的合理性,以此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認同感與接納程度。
以《錢塘湖春行》教學為例,本首古詩以“錢塘湖之春”為描繪對象,以細膩的手法及對自然萬物的細致觀察描繪出西湖的美好春光。在作者的筆下,水、云、鳥、樹等再尋常不過的事物似乎都有了別樣的顏色,無論是勤勞的春燕,還是爭相報春的早鶯都被賦予了擬人化的色彩,體現出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錢塘湖之春的視頻,學生觀看視頻身臨其境版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情景,油然而生一股熱愛自然的情感,并與作者產生共鳴,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語言的精妙與貼切。
3語言品悟,感受魅力
新課改強調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在加深學生對語言建構的基礎上使其領會語文的魅力。語文教學中,古詩詞語言品悟是一項重難點,學生可以根據上下文及文中注釋理解古詩詞語言的意義,但并不能深入領會作者的用語意圖及寫作手法的妙用。為此,建議教師以語言細節品味為核心,使學生從反復品讀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行路難·其一》時,教師可從李白的生平介紹入手,在教學前布置“資源籌劃”任務,學生收集李白生命信息、人生經歷、所創作的詩詞等,從中歸納總結李白詩詞的藝術特點,創作背景。通過資源籌劃,學生提煉出關于李白的“詩仙”、“酒仙”、“豪邁”、“超然”等關鍵詞,為本篇古詩的學習奠定了風格基調,便于學生理解本篇古詩詞句的意義與內涵。在正式授課時,教師可圍繞李白“超凡脫俗的精神氣質”請學生提煉出與李白精神氣質相契合的詞語或詩句,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同時,學生在品悟語言細節之時也會感受到李白面臨前行指南的茫然與彷徨,但在思忖與選擇之后,李白毅然決然地走向“長風破浪”之路,可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培育學生堅毅品質。
4文化理解,主動傳承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具有極高的歷史記憶價值與文化價值。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語言文字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還需要喚醒學生文化自覺性,使學生在多元文化價值觀下能夠保持民族尋根、堅守住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心與初心。為此,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有意識地引入古詩詞文化背景、文化素材,以此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同時,要積極借助古詩詞文化教育元素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學生民族情感,如引入我國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事跡,彰顯詩人的道德行為,以此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德育要素,以此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及古詩詞教學教化育人的作用。
5結束語
語文古詩詞教學重在理解與品悟,教師需開展詩詞誦讀活動使學生在誦讀中融入真情實感。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古詩詞情境,增進古詩詞與學生間的距離,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此外,注重語言細節的品悟,使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最后,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元素,使學生以保護與傳承文化的態度面對古詩詞學習,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內在動因,有效提升語文古詩詞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牛青青.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文學教育(上),2021(06):114-115.
[2]熊婷.古詩詞教學“高耗低效”的原因及策略探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1(1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