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靜 任丹萍
◆摘? 要:文把文學領域的敘事體裁引入到博物館和紀念館的研究中,以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為例,剖析敘事在紀念館中發揮的作用。敘事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敘述一件真實或虛構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通俗來講就是講故事,怎么講,講什么。文中把敘事的過程與參觀進程、建筑空間氛圍的營造結合起來,分析通過講述平頂山慘案這一事件,參觀者生發出的相對應的記憶生成深化及情感體驗的變化過程。
◆關鍵詞:事件;敘事;記憶;情感體驗
撫順市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是歷史事件型紀念館。該館在其遺址上建館,圍繞著平頂山慘案這一事件展開,范圍也就鎖定在這一事件及其相關信息。不像其他歷史綜合類博物館,包羅萬象,兼容并蓄,它更偏重于專門范圍的相關研究,事件型紀念館更關注事件、群體、情感和由此衍生出來的思考,反映的是單個事件的事件發展過程,展出內容與主題更顯集中。
一、紀念館歷史背景與改擴建
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位于遼寧省撫順市新撫區南昌路17號,這里松柏環繞,莊嚴肅穆。平頂山慘案發生在918事件的第二年。1932年的中秋,一支遼寧民眾自衛軍途徑撫順千金堡、平頂山和栗家溝村,襲擊了盤踞撫順礦山的日本占領者。日本侵略者便以自衛軍經過村莊,村民沒有報告便是通匪的莫須有罪名,于次日,出動守備隊和憲兵隊包圍了平頂山村,將全村男女老幼驅趕到平頂山下,開始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1948年10月31日,撫順解放。1951年4月5日清明節,撫順市各界群眾在平頂山舉行萬人公祭大會,同時決定在平頂山上修建“平頂山慘案殉難同胞紀念碑”,以永遠紀念在平頂山大屠殺中死難的同胞。
為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警示后人,勿忘國恥,1970年夏,撫順市開始對平頂山慘案遺址進行發掘,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在長約80米,寬約5米的面積內,發掘出土了800多具遇難者的遺骸。這些遺骸縱橫疊陳,形態各異,其中的婦女、兒童甚至襁褓中的嬰兒至今仍清晰可辨。平頂山慘案遺址發掘后,為了永久保存遇難同胞的遺骸,撫順市決定在遺址修建“平頂山殉難同胞遺骨館”,作為國恥教育場所供人們永遠參觀憑吊。同時,將水泥修建的“平頂山殉難同胞紀念碑”改建成花崗巖砌筑的紀念碑。
1988年,平頂山慘案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遼寧省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遺骨館更名為“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2004年,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被列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國家對紀念館進行總體改造,新建平頂山慘案陳列館。2005年,平頂山慘案紀念館的改擴建方案和文物保護方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同年,平頂山慘案紀念館又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4月至2007年,紀念館改擴建工程圓滿結束。經過總體改造后的紀念館館區,占地面積由過去的11.5萬平方米擴大為16.5萬平方米。館內800多具遺骸全部用玻璃罩封閉陳列,罩內用恒溫恒濕設備控制溫濕度。這里還新建了4708平方米的平頂山慘案陳列館,館區內增建了主題雕塑——“毀滅”,修建了平頂山慘案幸存者證詞碑苑,擴大了紀念碑廣場,整修了游覽道路,栽植了二千多株各類樹木和幾萬平方米的草坪。整個紀念館面貌煥然一新,陳列展覽內容豐富,遺骸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參觀接待條件大為改善。
二、紀念館的敘事性設計
敘事一般是指文學寫作領域里,按照一定的順序敘述一件真實或虛構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敘事一般可分幾個階段,開始--發展--高潮--結尾。簡單的說就是講故事,講什么,以及如何講。近些年來,敘事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不再狹義的居于文學領域,廣義的敘事不僅是文體,還有色彩,線條,聲光,空間等媒介形式。它讓一切更生動更具有情節性,尤其在建筑領域,空間和城市的規劃、建筑的設計都可以用敘事的方法來表達內在的情感。對于已有的建筑等,大多都可引入敘事的概念來解讀表達出的不同情感和記憶。本文以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為例,試著解讀敘事與情感、記憶的內在聯系。
紀念館擴建工程規劃(按照近期規劃)里,將紀念館按照參觀路線分為五大區域,南入口停車廣場區——主題紀念展示區——緬懷祭奠區——慘案遺址展示區——平頂山村慘案歷史環境區。本文將這五大區域按照參觀路線和敘事幾要素進行劃分,可以看出整個參觀過程也就是空間布局是順敘。
1.開始部分
南入口停車廣場區(圖一)。從南門進入,是一片開敞的庭院空間,參天大樹圍繞在廣場周圍,這里有劃定的停車區域,也有供游客休息的座椅等公共設施。參觀者進到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開闊的廣場和遠處掩映在松柏間的史實陳列館。從喧囂到安靜,莊嚴肅穆之感油然而生,使參觀者不由自主的從新整理情緒,做好準備,開始參觀。這樣開敞的庭院給參觀者預留了情感準備和喚醒記憶的空間與時間,也更有利于情感的生發和擴大。參觀者順著甬道往里走,來到布局整齊的灌木景觀,在灌木叢景觀區中,能看到悄然矗立著題為“毀滅”的主題雕塑(圖二)。這座如同翻開的歷史殘頁書冊主題雕塑,中央是一組寫實人物主雕,再現了慘案發生的瞬間場景,殉難3000余人的血腥數字醒目赫然,警示著后人永遠銘記這段慘痛的歷史。參觀者看到主題雕塑,首先在視覺上有個強有力的沖擊,并對慘案有了初步的印象,即慘案發生時間和遇難人數,潛意識里勾起對相關的記憶和對遇難同胞的同情惋惜。雖然每位參觀者因個體差異對此的情感體驗程度會有所不同,但總體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這一部分為參觀者之后的情感體驗做了鋪墊,即使不了解平頂山慘案的參觀者來到這里,在這一區域或可以稱是參觀伊始都會或多或少喚醒人們關于日本侵略者和戰爭的負面記憶。
2.發展部分
發展部分包括主題紀念展示區和緬懷祭奠區,也就是史實陳列館和紀念碑。按照參觀路線,參觀者來到史實陳列館。陳列館展廳高聳挺拔,像警示鐘,寓意警鐘長鳴,又有雙手合十期盼和平之意的“人”字型主體雕塑,結合寫實背景的浮雕營造出一種深沉、凝重而崇高的空間氛圍,體現了對死難者的深切哀悼,對歷史慘案的沉重反思,以及對和平的呼喚與渴望。
進入到陳列館內,巨大的慘案日期與浮雕再次沖擊參觀者的感官。展覽是以事件發展進程設計的單線參觀路線,隨著曲折的路徑徐徐展現在參觀者的面前。展覽中還運用了場景復原、多媒體影音播放、燈光、沙盤、遇難者名單墻等多種展陳手段,營造出壓抑沉痛悲憤的氣氛。在這樣燈光昏暗,氣氛深沉壓抑的封閉空間中,參觀者對慘案有了更全面了解,相關的記憶噴涌而出,相應的情感體驗也進一步發展積聚,對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的痛恨和對無辜百姓的同情,以及對戰爭的憎惡等等復雜情感慢慢交織在一起。從陳列館出來,是一條筆直的山路,途經高聳挺立的紀念碑,直通接下來的遺骨陳列館。筆直的路徑引導人們積聚的情感,有使之延續聚攏的趨勢,避免情感發散??傮w上來說,這一部分屬于封閉空間,整個參觀過程極少有人喧嘩和高聲說話,這樣更有助于情感的積聚,在整個的敘事過程中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參觀者隨著展覽內容的推進,一步步了解了慘案真相,調動相關記憶,內在的情感也一點點聚積,促使參觀者期待情感上的爆發。
3.高潮部分
高潮部分就是慘案遺址展示區,這是整個敘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個參觀過程的高潮階段。遺骨陳列館,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二戰”時期日本侵略者屠村現場遺址——平頂山慘案遺址。繼續往里面走,就來到了遺骨池(圖三)。遺骨池長80米,寬5米,根據遺骨的發掘情況布置為曲折蜿蜒的帶狀,玻璃封閉,燈光幽暗,營造出壓抑沉郁的效果。遺骨池中展示了800多具較完整的殉難同胞遺骨,全都保持著最初被發掘出的姿態。從每具尸骨的姿態上,可以看出他們當年遭到屠殺時的慘狀。在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些礦工用的通行證、炭礦飯票、婦女用的剪刀、頂針等日用品,兒童佩戴的“長命鎖”、銀鐲子、還有燒焦的月餅以及日寇屠殺用的子彈、彈殼、焚尸用的油桶和木材。累累白骨、件件遺物,都是日寇屠殺中國無辜平民的鐵證。隨著對慘案的了解,情節感情上的鋪墊和推動,參觀者來到遺骨館親眼看到遺骨,當年的慘狀赫然在列,體驗更加強烈,其內心震撼自不言而喻。參觀者往往有跨越時空,重返歷史現場的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其情緒起伏不定,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更具化,積聚了滿腔的情感一起爆發。這里是參觀的高潮,此時的情感體驗也已經到達了一個頂點。
4.結尾部分
結尾部分是平頂山村慘案歷史環境區。參觀者懷著憤怒又復雜的情感,走出遺骨陳列館,激發到頂點的情感需要一個舒緩的過程,和一個理性的回歸。此時,沿著小路走不遠就到了碑林。一座座石碑上都鐫刻著平頂山慘案幸存者和相關人員的證人證言。這里石碑林立,蜿蜒曲折,青松翠柏環繞,靜謐幽然,正適合參觀者在這里進行情感上的平復與梳理,促使參觀者思緒漫溯開來,能夠自覺或不自覺的思考除了憤怒外還有什么情感體驗,及此次參觀的所感所得。這里是參觀的終點,也是參觀者情感體驗的回落平復階段,但不是情感體驗的終點。此次參觀會在參觀者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以后遇到相關事件時,就會喚起這次參觀的記憶,所思所慮也會更多更深,這就是一次有效的參觀。
三、敘事的作用與應用
1.敘事形成群體歷史記憶
在歷史的長河里,一個歷史事件只是短短一瞬,如果我們不對此進行保留和保護,那么用不了多久,人們就會逐漸淡忘,傷痛者不再傷痛,侵略者不再承認,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里。紀念館是對某人或某事的紀念,為的是不忘卻,為的是緬懷,為的是不重蹈覆轍,為的是守望和平。紀念館讓我們記錄見證歷史,保留緬懷歷史,從中受教育,受洗禮,無形中有助于生成和強化對歷史的集體記憶,增強了民族歸屬感和凝聚。也就是說在陳列展覽,空間布局和有序引導中引入敘事的的手段,能夠起到保護歷史遺跡,證史,紀念緬懷,教育大眾,增強凝聚力等較傳統的作用。
2.應用手段的多樣性
我們還可以發展多種敘事手段,加強對遺骨的保護,在此基礎上,增加引入情節,使之更具象化,也可利用新興的多媒體手段,二維碼解說,網上虛擬紀念館等等。在官方網站開展更為豐富的互動體驗,如網上祭祀,獻花等,提高參與度,擴大影響力,給參觀者,尤其是不方便前來的參觀者多層次,印象更為深刻的參觀體驗。與此同時,還應注重軟實力的提升,提高服務質量,多一些人文關懷,應充分考慮參觀者的接受度,把握好尺度,在遺骨館設立警示牌提示。注意對展出信息量的控制,避免是參觀者產生疲勞,設置休閑空間,幫助參觀者緩解疲勞,平復心情。
參考文獻
[1]譚桓,呂典雅,朱謀隆.《紀念性建筑》.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7
[2]齊康著.《紀念的凝思》.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3]楊念群主編.《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郭于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高宇波.《紀念性建筑的立意》.《南方建筑》,2000
[6]顏萍.《東西方紀念性建筑的比較——比較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與美國華盛頓納粹大屠殺紀念館》.《四川建筑》,2002.5
[7]金輝,肖景全.《遼東抗戰與平頂山慘案》.《遼寧省博物館館刊》第二輯,2007
作者簡介
鄒靜(1981.07-),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歷史學碩士,撫順市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遼寧地方歷史與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