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施雨
◆摘? 要:高校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高校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發揮高校的社會功能和責任,引導社會正確價值導向,因此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對高校教師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必要性。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教師發展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解析
作為一個高校教師,如何理解教師職業道德這一內涵呢?我們認為,首先應該從道德這一詞來理解。何為道德呢?道德這一詞可以從“道”和“德”兩個層面分開來理解。從“道”的角度來說,“道”所說的是遵循一種為人之道,是一種對人們進行傳統習俗規范,通過社會輿論來進行善惡價值評價的行為規范。從“德”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德行,是做人應該遵循的原則和規范,是人的本身人格品質所形成的德行。綜合來說,道德就是做人應遵循的一種為人之道以及道德品行。
同樣,我們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解也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層面理解為做老師所應當遵循的規矩和道理。那么教師職業道德就是指教師在進行職業活動過程中所應遵循的一種行為規范,即為師之道。另一個層面理解為做老師所應當具備的內在品性。那么教師職業道德就是指教師在進行職業活動過程中將自身所遵循的原則和規范內化成自己本身的一種人格品質,再通過自己一系列教學活動中的德行表現來傳達影響學生,變成有益于學生成長、完善人格品質及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一種行為。
既然如此,作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修養尤其重要。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是指教師根據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規范而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過程及其所達到的程度。教師的這種職業道德修養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教師職業道德的本質和根本標志就是為人師表。教師這個職業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職業,就在于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教師能帶給學生什么、教授學生什么取決于每個教師自身的素質,因此,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著無私奉獻和甘為人梯的敬業精神,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灌注到學生身上,要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偉大而神圣的,要自覺抵御社會各種不良思潮的侵襲,樹立學生的楷模和榜樣。這正是教師這個職業偉大而光榮所在,也是值得整個社會信任和尊重所在。
《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高等學校的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第四十六條規定: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有相應的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教師法》第八條規定:(一)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二)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五)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2]《高等教育法》和《教師法》都明確規定了教師要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外,如果沒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操守,即是違反高等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符合時代需求。教師的職業道德直接關乎一個高校的發展建設,從而關系到我國教育方針在高校的貫徹落實情況,也影響到高等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效性和促進作用。高校教師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參與者,其所在位置決定了其成為促進生產力的重要精神力量。教師職業道德對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提高高等院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迫在眉睫。為此,我們需進一步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培養并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從而在承擔更多的科研教學重任,進而培養、建立出一支具備高素質、高道德的高校職業教師隊伍。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培育優秀人才的根本條件。教師的任務在于教書育人,當教師的職業行為符合職業道德時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會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尊重與擁護,受到其他教師的尊重;反之,當教師的職業行為違背了職業道德規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時,對于學生、家長及其他教師來說,就會造成負面影響,所謂言傳身教,教師不良的行為會對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其所教育的對象——學生具有榜樣和示范性作用。學生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接受者,在大學,學生離開了父母,教師的教育引導和榜樣示范就顯得尤其重要。高校教師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引領學生吸收文化知道,培養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鍛煉學生如何適應社會。教師的職業道德,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學生,甚至影響到他們的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因此,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在高校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職業道德對高校教師的提升意義
教師的言行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生在求學階段就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學生、教師與學校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則是中心環節和關鍵紐帶,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將直接影響其社會綜合競爭力。
職業道德建設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精神升華的過程,所以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和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職業道德建設是獲得正確師德觀念的重要來源。高校教師剛進入這個職業的時候對于職業道德的內涵、要求等沒有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因此,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十分必要,教師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能正確的認識到教育活動和道德利益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培養教師的道德品質,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師的師德素質,培養自己良好品行。而教師只有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
第二,職業道德建設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環節。道德實踐在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中充當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傳統文化“道“、”儒“、”釋“各有特點,其思想核心精髓分別為”做人“、”做事“、”修心“,這些古代倫理思想強調的都是內心的修養和自省,很少強調道德修養的實踐活動。正所謂”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道德品質的建設只有從不斷地實踐中產生,在經過實踐形成道德認識,在這不斷反復的過程中,形成職業道德規范、提升職業道德品質。
第三,職業道德建設是教師品德形成發展的基礎。教師的職業道德實踐活動是促進其社會道德需求轉化為教師品德建設的基礎。高校教師的道德實踐作為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基本途徑,是教師在不斷地社會接觸、不同的社會環境、豐富的社會活動中實踐而來的,高校教師在不斷與外界社會接觸的相互作用下,接受不同人群、不同種族、不同團體等各方面的影響,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質、倫理思想與行為習慣,同時也在不同的活動中吸取各類高尚道德品質,形成了自身的職業道德品質。
四、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與時代發展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3]因此,無論是思政課教師還是其他專業教師首先應該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政治敏銳性和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道德觀,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習近平指出,“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有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歡的人。”[3]因此,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不僅影響著學生的發展,也是教師自我提高和、精神升華和自我發展的根本。
教師不僅要知書達理,教會學生為人處世,還要深入了解學生所思所需,尊重個性發展,挖掘學生潛能,因此,教師需自覺建立與新時代要求的“教師形象標準注重自我警醒、自我完善、自我提高”。[4]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也是新時代高校教師的要求,是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哈申格日樂.淺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8(S1):101.
[2]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高等教育法[S].1998.08.29.
[3]張爍.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01).
[4]張也卉,鄭晗.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師德建設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