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國


◆摘? 要:源于《九章算術》的雞兔同籠問題,可謂家喻戶曉。在新課程推進的今天,雞兔同籠問題出現在數學教科書“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章節,使解法條理化、系統化,更易于學生接受、理解和應用。
◆關鍵詞:雞兔同籠;解決問題;策略
雞兔同籠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出自《孫子算經》。原題為: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雞兔同籠問題可以被贊譽為數學思維的“體操”,幫助學生主動構建起解題的數學模型,有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孔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雞兔同籠是典型而有趣的數學問題,曾經是僅作為課外拓展內容,現在已經作為小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進入小學數學教材,并且在小學低、中、高各年段都會遇到此類問題。從解決的角度而言,可以有一系列的方法,比如畫圖法、列表法、假設法方程法以及抬腿法等。雞兔同籠問題,也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比如劃歸的思想,枚舉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假設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以及建模的思想等。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不同定位就帶來了不同教學設計的可能性,定位于不同的解題方法不是隨意的,而應該將解法的難度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起來考慮。
一、小學低段學生如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在小學階段,低段(一二年級)的孩子活潑天真,他們對于數學學習尚處于啟蒙階段。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技巧,而是要如何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以此保護他們的求知欲,讓其感受數學的趣味性,讓他們感知數學不是枯燥的,而是非常好玩的。這才是低段教學“雞兔同籠”問題的側重點。教學時,我們可以這樣做:把那道經典題的數字“小”化:已知共有雞和兔10只,共有28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教學中,我們首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引人,再引領學生找出題目中隱含的條件(兔子有4條腿,雞有2條腿)。然后啟發學生;利用畫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提示學生用Ο和[ΙΙ]分別表示頭和腿,讓其感受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先畫10個頭,雞免最少也有2條腿,就先給每個頭畫兩只腳,共20條,還剩8條,再每個頭加2條,可以加4個頭,畫完后,再讓學生數一數:4條腿的是兔,2條腿的是雞,各有多少,便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向學生介紹古人發明的抬腿法:假設雞和兔訓練有素,吹一聲哨,抬起一條腿,剩下28-10=18條腿。再吹哨,又抬起一條,還剩18-10=8條,這時雞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還兩只腳立著。所以,兔子有8+2=4只,雞有10- 4=6只。讓學生參與到真正的實踐操作中,體會數學真是有趣好玩!
二、小學中段學生如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到中段后(三四年級),學生對數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和了解,在學習方法上也增加了更多接受的可能性。對他們而言,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挑戰一個難題,其成功的自豪感將無以言表。所以,讓這一階段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列表法進行學習和優化,應是我們該重點關注的。此時,我們可以直接用《孫子算經》的原題引入: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甚至還可以把數字變大,讓學生自行探雞索,為什么要將數字變大呢?數字的大化可以迫使他們去尋找新的方法、規律,去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在已有畫圖方法的基礎感受在數字大的情況畫圖方法的不適用。于是出現列表枚舉。下面我將以上面小化過的例題為例。
在此方法中,學生會感受到它的繁瑣,但在這里使用列表法的重點還在于發現其規律(每增加一只雞就減少一只兔,腿也就減少2條),由此他們可以將逐一優化為跳躍列表法或取中列表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先進行有序思考,完整列表,再進行表格優化,從而理解優化表格的作用和意義,實現跳躍性思考。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數學邏輯的嚴密性和推理性。在使用列表法時,我們不僅僅只停留在找出答案即止,要懂得回顧兔增加雞減少及腿數的變化規律,即發現增加1只雞就減少2條腿,那要減少多少條腿才是28條呢?40-28=12(條),而12條腿則需要增加多少只雞呢?12÷2=6(只),所以雞有6只。這不這是假設法嗎?反之,我們從表格右邊往左邊看,則相當于先假設全是雞,有10×2=20條腿,每增加1只兔就增加2條腿,總共需要增加28 -20=8條腿,8÷2=4(只),所以兔有4只。學生在使用列表法可能會顯得繁瑣,但它卻是假設法的過渡,學生能在枚舉與假設中充分感受到數形結合的形象性、便捷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和趣味。
三、小學高段學生如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高段(五六年級)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已經接觸了不少的數學模型和數學思想。雞兔同籠的知識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陌生和新奇。這時在讓學生用畫圖法和假設法解題后,可以要求學生用方程進行解題。根據“雞+兔=10只”和“雞腿數+兔腿數=28條”兩個數量關系,于是可以列出如下方程:
解:設雞有X只,免有(10-X)只。
2X+4(10-X)=28
在高段學生的教學中,我們需要做的不再是針對一道兩道題的具體講解,而是應幫助學生進行梳理和總結,歸納畫圖法,列表法,假設法,方程法以及抬腿法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建立起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模型,并在利用模型解決同類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新的啟示和收獲,學會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遇到的問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看似復雜的題目解答起來卻是如此地巧妙,這就是神奇的數學。葉圣陶曾說:“教師之主導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為教師之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學無定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關注于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考量,讓學生自己去探尋數學知識間的聯系才是教學之道。解決數學問題有時并沒有固定的解題模式可以套用,唯有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能夠將已學的數學知識“舉一反三”甚至于“舉一反百”,做到數學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活學活用,這才是學之道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考試評價中心.小學畢業升學真題詳解.數學[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6.
[2]秦和平,肖定堂.“雞兔同籠”問題中的思想方法及其滲透策略[J].湖北教育,2009(11).
[3]熊明.在實數教學中滲透極限思想[J].課程教育研究(中),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