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永勝 曲展
摘 ?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全面總結,是科學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規律的應有之義,亦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更高水平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進行系統梳理。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一直是指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實踐的理論明燈。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次又一次推向理論和實踐的高峰,總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成果和經驗啟示,科學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起點;精準定位了“準確把握我國國情”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基礎;探尋了“找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切入點”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路徑。新時代,要將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問題意識與問題導向相結合,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3-0081-04
在近代中國探索救亡圖存道路之時,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民族謀求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的唯一正確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歷史性成就。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1]。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這片土壤中深深扎根,汲取養分,煥發了源源不竭的影響力和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馬克思主義在互動互存過程中,凝結而成的寶貴思想財富,值得人們反復學習、梳理總結。經本研究梳理,這些經驗啟示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一)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及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之地位,源于其理論強大的真理性和前瞻性,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崩塌、社會主義必然取而代之的歷史真相,是探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真理學說,更是能夠指導全人類將理論之法化為實踐之路謀求解放的理論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2]自馬克思主義傳入我國,自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都在思考三個問題,那就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什么?該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答案。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和思考并未僅僅停留在頭腦中,還將自身的思考投入實踐中,在結合實踐的基礎上探究問題的答案。在政治理想的強大感召力下,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革命者們展開了風起云涌的社會革命運動,深刻地變革了資本主義話語體系下的社會秩序,為謀求全人類的解放和全體福祉的增加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歷史已經證明,正是因為認清并正確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歷史命題,才有了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也才有了今天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進步。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個重大理論成果,是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形成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的基本原則與理論立場,靈活運用普遍原則和個別結論,解釋了中國革命實踐的根本任務和正確方向,找到了科學地看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視角,指導了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實踐。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不斷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鄧小平理論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作了系統闡述,充分彰顯了鄧小平理論的理論品質,激發了強大的實踐力量。在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快速路,不僅推動了中國改革與建設事業的發展,也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后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同樣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樹結出了累累碩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國際國內局勢更加復雜多變,這就對中國共產黨的指導理論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時代價值、實踐價值、世界意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三大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準理解,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在理論維度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在實踐維度上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和發展,是引領中國發展的思想之舵。
(三)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態度
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與生俱來。馬克思主義具有明顯的開放性,也就意味著它不是僵化的、呆板的,而是靈活的、不斷發展的,是能夠不斷在實踐中自我完善的,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正確地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可貴品質,找到了科學辯證看待理論經典的正確態度,規避了教條式應用理論的誤區,秉承了實事求是、科學辯證的理性態度,才能夠在中國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深入結合,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生機活力,并充分激發出了能夠輔佐社會進步的一切積極力量,取得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巨大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3]這是現階段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堅定信仰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只有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能形成更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進而提升黨的凝聚力和組織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堅定的擁護者和支持者,但是絕不需要理論的盲從者和迷信者,對待理論要信仰,但是絕對不能盲從和迷信。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反復探索和檢驗,才能讓認識更加深入,讓理論產生作用。中國共產黨人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把握實踐規律的前提下,運用好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本土化。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馬克思主義對實踐的偉大指導意義,真正地用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前進,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更加宏偉的嶄新篇章。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基礎
(一)緊扣國情基礎,植根歷史傳統
馬克思主義告訴人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面貌勢必會導致不同的上層建筑。每個政治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都與特定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經濟形態等息息相關,國家發展亦然如此。探求每一個具體國家社會發展規律,深入理解其社會全貌和歷史發展脈絡是至關重要的。理論根植于某一境域的強大生命力也正是源于與其發展進程的深度契合。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進必須牢牢扣住中國的具體情況及歷史文化傳統這個根本點,必須建立在對中國革命、社會和歷史發展的主次矛盾的把握之上,才能真正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在中國人民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源源不斷地煥發出持久的真理力量。
毋庸置疑,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并經蘇聯革命所延伸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得到了中國人民的廣泛認同,無論是從理論層面、思想層面,亦或是情感層面。原因正是中國共產黨為馬克思主義找到了與中國國情相連接的最佳結合點。這個結合點的精準把握,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情、國情、民情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辯證統一中實現了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的互相轉化,從而使得中國人民在擁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精神力量之后,順利地將其物化于現實世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的革命之路、建設之路和改革發展之路,都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4]可以說,無論是認識上理論的創新還是實踐上對物質世界的改造,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之路,都必須牢牢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實,必須深深根植于中國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在中國社會現實之中不斷汲取滋養和力量。客觀上,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中,要牢牢樹立中華文明的主體意識,要始終從國情出發,警惕拿來主義照搬照抄,正確發揮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
(二)把握主要矛盾,豐富理論內涵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告訴人們,事物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矛盾是推動事物發生變化和發展的關鍵內因。從中國的發展歷史中可以發現,中國的每一次歷史演進或歷史變革,都是在矛盾中不斷推進的。如何認識矛盾、解決矛盾,決定了歷史的發展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抓住矛盾根本點,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快速地實現了國家面貌的變化。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人又根據新的歷史特點和新的矛盾特點,進行了一系列實踐和探索,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快速發展。而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矛盾也發生了變化,我國的工作重點也必將轉移。所有這一切都告訴人們,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必須以中國的基本矛盾為根本出發點,只有精準把握中國的具體矛盾,才能更好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才能真正地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體系,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應用于實踐當中,真正推動實踐的發展,真正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主要矛盾,精準地指出在內有封建頑固勢力外有帝國主義環伺的歷史背景下,民族獨立與自由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戰爭時期,黨和人民又清醒而正確地認識到,國家間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因此,英明地決定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放下階級、放下差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抵抗外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黨又一次地在深入分析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過渡期的總路線,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奠定了基礎。中國國情和社會矛盾的變化,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根基和邏輯起點。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正是因為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精準把握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特殊國情,在此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契合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代背景和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經過改革開放后四十多年的發展,中華民族走入了發展快車道,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推動了整個民族與國家的發展,進而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充分尊重實踐規律基礎上,精準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基礎上,促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再一次完美結合,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高超智慧,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緊跟時代大勢,找準理論坐標
新思想源于新時代,反之也會成為新時代的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呈現出的新特點、新趨勢,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持續推進提供了機遇。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偉大跨越,代表了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腳步終于從追趕時代轉變為引領時代,是歷史性和世界性的轉變。這對社會主義運動來說意義重大,讓世界人民看到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旗幟仍高高飄揚在世界的東方,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必須仍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并以豐富的理論指導中國的偉大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人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義,緊緊抓住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這個現實國情,抓住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規律。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特殊國情相融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科學性與實踐性的完美融合。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路徑
(一)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動力源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4]的重要論斷,鮮明地揭示出了理論與時代,理論與實踐主體之間的辯證關系。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創新活動的一體兩面。理論層面的創新為實踐提供指引和指南,而實踐層面的創新又通常是理論創新的最終追求。理論創新之后最終能夠回歸于實踐、應用于實踐,跟上時代的進程,符合實踐的要求,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才能體現創造主體的主觀意志,推動創新的飛躍和突破。
正確且深刻地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正確地把握好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的需求,才能夠感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才能讓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有更為有力的現實支撐,才能使實踐主體對理論創新更為認同,更為主動地投身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所指導的偉大實踐中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上下求索,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以人民為主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旗幟,結合中國國情的實踐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一般原則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發展,源于我國歷史文化和特殊國情,又升華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等偉大實踐之中,鮮明地凸顯了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統一的特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前進和發展的根本政治保障和道路方向。
(二)問題意識與問題導向是切入點
問題產生于實踐的矛盾之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牢牢把握問題意識,將問題意識引入對理論的思考中,偉大的理論必定是在問題思考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必將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回應。因此,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緊扣我國發展的重點環節和主攻問題,根據國際國內環境、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定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進行內容的調整。還要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進程在理論邏輯、方法論應用及實踐價值導向上實現辯證統一。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也最直接地保障了黨和人民進行理論創新時的實效性和敏感性,保障了理論創新成果能夠直接地指導實踐,并取得最為廣泛的普遍指導意義,從而更為準確地理解和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世界社會主義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就是以中國社會和時代發展為背景的,是以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展開的。”[5]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就是要在推進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尋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整個過程中,始終樹立問題意識,牢牢緊扣問題意識,解決最廣大人民最關心的問題,也始終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宗旨和旗幟。
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中國化進程所持續煥發出的強大生命力和旺盛的創造力,也正是基于實踐主體對于中國現實問題的深刻求索和敏銳洞察。這是一個歷史傳統與現實時代、理論原理與實踐過程、創造主體與客觀世界不斷溝通雙向互動的過程。客觀上,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以中國具體問題為指引是可能的、現實的,更是必要的。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我完善來說,以中國問題為研究對象和研究主題,也是理論自我發展、自我深入、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大地相結合,結出了累累果實,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的思想和理論,為中國的革命提供了思想的引領。當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步伐并沒有停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步伐也不會停止,必將在中國建設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進步提供理論指引,也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提供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98-102.
[2]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57.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258.
[4] 郝立新. 郝立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何而來[J]. 紅旗文稿,2019(13):40-41.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責任編輯:鄒宇銘)
作者簡介:烏永勝(1990—),男,蒙古族,碩士,城川民族干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政府與政治、民族政治學;曲展(1979—),男,碩士,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治理、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