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缺乏生命意義感是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產(chǎn)生了諸多不良的影響,本文從社會、家庭和學校各方面探討了大學生精神困境形成的根源及癥狀,并且從存在主義心理學視角,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引導大學生找尋自我價值感,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自由、選擇和責任,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啟發(fā)大學生對生命和死亡的認識及理解。通過這一系列的策略減少大學生精神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精神困境;存在主義;價值感;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B8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3-0131-03
當代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學習、就業(yè)、成長的巨大壓力,如果不能用科學的方法應對,則可能出現(xiàn)各種迷茫、失落的精神困境,這種心態(tài)很容易導致大學生萌生厭學的情緒,產(chǎn)生不知道為什么而活、存在的價值感低等心理問題,甚至導致抑郁癥及自殺行為。鑒于此,高校需要深刻剖析這種精神困境背后的產(chǎn)生根源,并從存在主義的視角分析大學生存在的意義和責任,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些啟發(fā)和策略。
一、大學生精神困境形成的原因和癥狀
(一)原因
大學生精神困境的形成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既有社會變革發(fā)展帶來的多元文化沖擊,又有家庭、學校教育方面的片面教導:
1. 社會變革發(fā)展帶來的多元文化沖擊
第一,當前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越來越迅猛,國家與國家間的交流緊密,不可避免會帶來多元化的價值觀,網(wǎng)絡信息化和自媒體的發(fā)展使這些邊緣信息逐漸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如果大學生不具備篩選各類信息的能力,很容易導致價值觀的混亂和人生目標的迷失。
2. 家庭學校教育方面的片面教導
第二,家庭生活中,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極為重要,尤其是早年的成長經(jīng)歷對個體成年后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如果孩童時期,父母通過打擊、批評和指責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對愛和安全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么孩子依據(jù)原初體驗構(gòu)建出來的自體就是匱乏的,這種客體關系體驗會深入影響內(nèi)在的人格,長大后一旦發(fā)生喪失性事件,如失戀、學習下降等,則很容易激活早年的記憶,陷入無價值感中。
第三,學校在后天教育中存在流于形式的弊端。在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僅僅專注于書本知識的講授,大學生也僅僅關注是否能通過考試,思政課并沒有真正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引導的作用。甚至還有個別教師自己都無法嚴格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更難以做到言傳身教,大學生很難獲得真實的觸動心靈的榜樣力量。
(二)癥狀
精神困境帶來的心理危機可能使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出現(xiàn)一些偏差的思想和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缺失理想信念
不少大學生對以后的發(fā)展沒有明確的計劃,對生活沒有理想,找不到方向,對當前的狀態(tài)不滿意也不做出改變,奉行所謂的“躺平”,不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習上,不少學生把不及格看得很隨意,被動地應付學業(yè)和考試,對不斷補考習以為常,甚至有的學生多門科目不及格。
2. 喪失熱情和樂趣
有些大學生缺乏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精神,不僅不關注國家和社會中的重大議題,甚至對班級和集體活動的興趣也很低,不知道自己熱愛的事情是什么,內(nèi)心寂寞但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沒課的時候最喜歡宅在宿舍里。部分大學生因為對學業(yè)無比厭倦,出現(xiàn)曠課、不寫作業(yè)、缺考等行為。有調(diào)查顯示,有85%的學生有過曠課的經(jīng)歷;即便有些學生能按時上課,但也有不少于一半的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打游戲。
二、存在主義視角下對大學生精神困境的心理治療
以哲學為基礎的存在主義心理學,是用精神分析的手段,通過對存在、選擇與責任這幾個主題的分析與探索,找到個體自我的價值感和意義感,從而實現(xiàn)心理治療的一種方式。“存在主義現(xiàn)已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解決高校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1]
(一)引導大學生找尋自我的存在感
存在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重要概念,薩特說:“存在先于本質(zhì)。”存在是一個人所有活動的基礎。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只有一個人能夠體驗到自己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存在,才會對個人的理想和方向積極追尋,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個體健康與不健康的依據(jù)是他是否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是真實的、有價值的。”[2]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xiàn)出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在生理上已經(jīng)走向成熟,已經(jīng)具備了足夠的自我意識,但精神上的頹廢、空虛和迷茫導致大學生自我的存在感被淹沒,因此引導大學生找尋自我的存在感,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式。覺知自己的存在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的能力,使每個人都能夠突破有限的存在限制,實現(xiàn)更廣闊、更有成就的自我價值。“人探索生命意義是其生命的原動力,生命的無意義感會導致空虛感,即存在主義虛無。”[3]
引導大學生提高自我覺察,找尋自我存在感,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自我體驗——讓學生回想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最具有存在感的事件,描述在這個事件中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貢獻了哪些價值,得到了什么樣的良性反饋;自我接納——不愛自己的人不會去愛別人,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接納自身不完美的地方,不去盲目與他人對比,做最好的自己;付出愛心——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愛心小事,懂得愛是付出而不是索取,通過付出得到他人的真誠反饋,從而建立存在的意義感和價值感。
(二)教育大學生正確對待自由、選擇和責任
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自由是存在的基礎,自由也是責任的前提。奴隸是沒有責任的,一個人只有堅定地認為自己是自由的,才能充分發(fā)揮自主性,并且做出基于自己意愿的自由選擇,這樣的人才能對自身的存在有清醒的認識,對責任有明確的擔當。“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是誰并成為什么樣的人而負責,人的本質(zhì)是通過自己的自由選擇不斷的重新定義自己。”[4]頹廢的精神困境使大學生失去了選擇的動力和能力,沒有形成完整的價值觀,也就無法承擔應有的責任,實現(xiàn)自我潛能。
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教育大學生正確對待自由、責任和選擇:自由是注定的——這是精神領域的自由,也是一種相對自由,是基于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學校規(guī)章制度之上的自由,自由意味著獨立,意味著背后無所依托,因此大學生應該認清楚自己已經(jīng)成年,父母不再有義務替自己做選擇了,必須獨立做出人生的選擇并且承擔選擇背后的意義,我們無法選擇所處的外部世界,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給外部世界賦予什么樣的意義;承擔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這種承擔,不僅是針對個體,而且涉及外部環(huán)境和整個社會,我們所處的境遇都是自我選擇的后果,因此不能把責任推到任何人的身上,選擇頹廢,就只能過沒有希望的生活,選擇奮進,最終會收獲成功,勇于承擔責任,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xiàn),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體會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堅定自我評價——不要被外在的評價所動搖,不要被他人的目光所塑造,每個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穩(wěn)定的個體,需要從社會或他人的評價中分離出來,從社會構(gòu)建的種種虛幻中掙脫出來,做真實的自己,堅定自我的認知,找到自我真正的價值。
(三)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精神困境給大學生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是不少大學生封閉自我,甚至出現(xiàn)社交恐懼,表現(xiàn)為經(jīng)常蝸居在宿舍,遠離人群,不與社會打交道,獨來獨往。這種人際關系的緊張和疏離極易導致心理問題。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使地球連成了地球村,交流的便利使人們不愛走出家門,某種程度上使人成為孤島,很多人在網(wǎng)上扮演著與現(xiàn)實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角色,造成現(xiàn)實世界與網(wǎng)絡世界的脫節(jié)。因此,高校要使大學生認識到人是關系的產(chǎn)物,互動是人際交流的基礎。個體必須要跟社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個體要想走向更好的發(fā)展,必須在社會中與他人進行聯(lián)系,通過深入和改變社會,來體現(xiàn)自我的存在和價值。人與社會是相互依賴、共同存在和發(fā)展的。人只有在社會中,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的責任感。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要幫助大學生通過關愛他人、照顧他人的情緒、良好的互動來形成良性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善于觀察和借鑒,通過不斷地實踐及不斷地學習,提升社會交往的技巧,構(gòu)建有效溝通的模式;尊重他人,樂于助人,同樣也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及個體自我的滿足感;鼓勵大學生走出去,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志愿服務類的相關活動,在對他人和社會的付出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鼓勵大學生有勇氣主動與他人建立連接,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膽怯心理,如有少部分學生存在的社交恐懼的心理問題,則需要進行專業(yè)的心理咨詢來解決。
(四)啟發(fā)大學生對生命與死亡的認識和理解
一個人對死亡的理解直接決定了他的生存意義和目的。“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生活是否值得活下去的問題。”[5] 不少大學生感覺生命沒有意義、無趣、迷茫,少數(shù)個案還會產(chǎn)生自殺傾向。這是對生命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行為,也沒有真正認清死亡的意義,因此高校要啟發(fā)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生命。“人在早年就一直能夠感受到死亡的威脅,所以,人最重要的一個發(fā)展任務就是處理面對死亡的恐懼。”[6]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死亡是每個人最終必然走向的終點,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正因此生命的意義才尤其珍貴,不可替代。很多大學生認為死亡代表著虛無,生命最終將陷入無意義中,但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告訴人們,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結(jié)果,而在于從生到死的過程。這個過程如何度過,是每個人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死亡帶給人們的啟示是更好地關注生命,關注當下的每一刻,不要寄希望于虛無縹緲的來世,重新回到當下的生活。因此,當前來看,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顯得非常關鍵,主要有這樣一些方法:帶領學生參觀烈士陵墓,從榜樣人物的事跡上來啟發(fā)大學生怎么去對待生命,明白什么樣的生命才有意義和價值;組織一些生命專題教育課程,請一些癌癥康復者親身講述與死亡做斗爭的過程,讓學生理解生命力的偉大,加深對存在本身的重視。
三、結(jié)語
針對大學生存在精神困境這一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用存在主義哲學的方法來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治療,解讀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幫助大學生確立存在的價值感,能有效地改善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走入社會,發(fā)掘自我潛能。
參考文獻:
[1] 呂偉紅.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對高校心理咨詢的啟示[J]. 學術交流,2011(07):41-45.
[2] 楊韶剛. 存在心理學[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8.
[3] 歐文·亞龍. 存在主義治療[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35.
[4] 車文博. 人本主義心理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6.
[5] 羅洛·梅. 存在心理學:一種整合的臨床觀[M]. 楊韶剛,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5.
[6] 維克多·弗蘭克. 活出意義來[M]. 趙可式,等,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64.
(薦稿人:魏凱,蘇州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薩特自由責任觀的倫理向度及心理治療意義”(項目編號:2019SJ A2130)。
作者簡介:魏倩(1981—),女,碩士,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