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蕾 劉嬌
依水而建,因河而興。作為第三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第三屆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現場,2020—2021年度江蘇文旅消費熱力榜發布,“江南運河新鈔關”蘇州滸墅關古鎮項目成功入選江蘇文旅消費創新案例。
一條京杭大運河,連接起千年的歷史與繁華。今年年初,蘇州正式啟動大運河蘇州段“運河十景”建設,作為十大運河文化地標之一,滸墅關正向下一個運河時代不斷奔騰。
千年古鎮滸墅關
“先有滸墅關,后有蘇州城。”滸墅關,一座在運河邊成長起來的古鎮,大運河經濟造就了滸墅關的繁榮盛景,催生了無數絢麗多彩的運河文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留下了“悵望武丘路,沉吟滸水亭”的佳句;宋元時期,許市(滸墅)已形成集市并設立巡檢司;自明代設立鈔關以來,運河兩岸漕船如織,古鎮街巷商鋪林立;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期間曾兩次在此駐蹕并接見大臣;上世紀20年代初,這里成立了江蘇省女子蠶業學校,為我國的蠶絲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蘇州滸墅關古鎮項目
無論是“江南要沖地、吳中活碼頭”的繁華與榮光,還是如今作為蘇州“運河十景”之一的滸墅關古鎮項目,運河文脈始終在滸墅關生生不息。蘇州滸墅關古鎮項目以大運河文化保護為宗旨,通過對滸墅關重要歷史遺跡進行保護與復建,以“明清風+新蘇式”風格的全新包裝,高度融合運河文化與旅游休閑業態。作為蘇州高新區唯一申報“運河十景”的重要節點項目,已獲批“江蘇2021年度省重大項目”。
項目總規劃范圍3400畝,其中建設用地約1095畝,圍繞“運河”“江南”“蘇州”三個關鍵詞,主打“運河上的蘇意江南”文化主題,以運河鈔關、蘇市、蘇式、蘇工、蘇樣、蘇仕、蘇藝、蘇宴等為文化支撐內容,打造“最江南的運河畫卷”。
“非遺”傳承運河文脈
大運河畔人杰地靈,這座千年古鎮帶來了它獨一無二的文化傳承作品,在第三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上驚艷亮相。
滸墅關草席:滸墅關自古商賈云集,貿易繁盛。在眾多熙來攘往的商品中,關席名聲最大。鼎盛時期,滸墅關“家家種草,戶戶織席”,頂級關席甚至成為皇家貢品。
“席面清白勿見筋,阿囡撒尿勿要緊。”這是民諺對滸關席的樸素評價,關席選用一種淡水草藺草編織而成,其編織有選料、劈麻、調筋、添草、壓扣、抬扣、落扣等一系列工藝流程,打一條席往往需要兩人配合,花七八個小時工夫。民間有“織席五更起,落扣月西移”“百條莖,萬根草,一條草席半身潮”等說法。
施永赳和草席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是目前滸墅關為數不多還在堅持種席編席的村民。2013年,滸墅關草席制作技藝入選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家彭二胡:75歲的丁家彭,制作二胡的手藝算是祖傳。2019年被列為第三批蘇州高新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為丁家彭、丁勝。
制作一把二胡需要120多道工序,更需要經歷漫長的周期。木料開料后,需要在自然環境下風干1至2年,做完的琴桿等半成品需要再懸掛風干半年以上。等木性穩定后才能得到一把優質穩定的樂器,不懼時間和地域的流轉。
丁家彭把每一把二胡都當作待嫁的女兒,精心打造,細心栽培,務盡完美。他制作的二胡如今還被國內眾多知名演奏家收藏,并在公開音樂會上演奏。
篆刻:2019年被列為第三批蘇州高新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滸墅關傳承篆刻文化傳承人莊錚擅長石頭、木頭篆刻,多項作品入展首屆“王羲之獎”全國書法篆刻藝術作品展。
一枚小小的印章,在方寸之間布白留紅,可表現疏密、收放、虛實變化,既可刻文字,亦可造像肖形。
莊錚說,在篆刻前他先設計圖案,文字、肖形的線條疏密與虛實的布局,這都非常考驗創作者的藝術水平和經驗。經過多年鉆研,他的作品博采眾家之長,融南北印風之華,刀法線條流暢而剛勁,筆情刀趣聚于方寸之間。
民國旗袍:滸墅關手工藝人、旗袍收藏家金毅搶救性收藏保護民國時期傳統旗袍620件,并從中發掘提煉蘇派旗袍的制作技藝和工藝特點。從2010年到2017年間,金毅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上海、南京、香港、臺灣……共收藏了超過600件民國旗袍,最后以一件絕無僅有的銀絲旗袍收官。
金毅說,這600多件旗袍背后有600多個靈魂,600多個家庭,600多個故事,它們拼湊在一起,輻射出的是那個年代的社會背景。收藏旗袍,既是收藏昔日生活的“味道”,也是重拾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
此后,為了研究旗袍的核心工藝,金毅決定自己研究制作方法,為此他專門雇了一位老裁縫,和他一起拆解大量的老旗袍,一點點拆分、研究、琢磨,總算有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通過拆解再制作,金毅復原了民國時期的各種傳統旗袍,這項工藝在國內獲得不少好評和獎項。
古老的大運河,蜿蜒于華夏大地,翻卷起一幅幅壯麗的畫卷,也鐫刻在滸墅關千年流淌的歲月中。今天的滸墅關身上多了許多新標簽,宜居之城、運河最精彩一段、商業大爆發……既有關于城市建設的美好,也有關于生活的美好,展現出一種蓬勃、時尚而充滿活力的城市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