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蘇州自古崇文重教,每年的祭孔大典更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動。祭孔始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是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禮儀文化。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創建的蘇州文廟、府學,首創官學與祭孔廟堂合一的左廟右學格局,也是人們祭奠至圣先師的精神圣地。
9月28日上午,蘇州文廟舉行了“2021姑蘇孔子文化節”主題活動,這也是姑蘇區雙塔街道第15年舉辦祭孔活動。
一場佾舞,展現崇文重教、興學育才
2002年,蘇州文廟恢復大成殿釋奠陳設。2006年,為紀念孔子誕辰2557年,蘇州文廟聯合雙塔街道舉辦了新中國成立后蘇州首次祭孔文化活動,延續至今。
本次姑蘇孔子文化節以“崇文重教·子城今韻”為主題。其中最為莊嚴肅穆的,是大成殿前的祭孔儀式。
隨著擊鼓聲的響起,參加祭祀典禮的禮生、樂生及嘉賓觀眾有序走入文廟,且一一從修繕一新的欞星門中門步入大成殿月臺觀禮。依照傳統規格,本次祭孔儀式的流程包括敬獻三牢、進饌、奠帛、敬香、三鞠躬禮、敬獻花籃、恭讀祝文、敬獻佾舞等。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36名佾舞演員都是來自蘇州中學的學生,雖然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佾舞,但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勤學苦練,積極參與排練,并在祭孔大典上貢獻了一場完美的演出。
與蘇州中學等百年院校的深度融合正是今年孔子文化節的亮點之一。敬獻佾舞之外,蘇州中學學生代表也在“承·江南”文脈文旅探尋項目發布會上分享“我心中的江南文脈”演講。在后續開展的“悅·行走子城”活動中,雙塔街道還邀請轄區學生通過行走來感受和傳播雙塔文化。同時,開展攝影、古詩詞“飛花令”以及論語辯論賽等活動,也讓學子充分參與到雙塔的文化挖掘與傳承中來,通過年輕人的視角來發現、記錄、定格雙塔的精致蘇式生活,建立街道與轄區學校的長期合作機制。
雙重驚喜,共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一本《古宅新聲》,一本《詩賦江南》,雖然設計簡潔,內容卻讓古城文化愛好者與轄區居民愛不釋手。它們正是孔子文化節里另一個重頭戲里的主角。
在傳統祭祀典禮結束后,文廟的德善書院中,“承·江南文脈”文旅探尋項目發布會正式啟動。活動現場,工作人員向居民代表授發了《古宅新聲》《詩賦江南》文化整理書刊以及“江南文脈”文旅體驗券。
兩本書里,可謂暗藏古城文化乾坤。今年,雙塔街道歷經三個月梳理轄區內各類名人故居、特色宅院,將宅院中的人文、古樹、古井一一排摸,組織居民講述老宅的故事,述說名人故居內的軼事,講述先賢名家、行業翹楚的宅院家風,打造了《古宅新聲》古宅故居文化收集項目。同時,收集轄區內文豪大家描繪的江南詩賦,整理出了百余首詩賦,并將其編纂成冊,完成《詩賦江南》文化收集項目。
“江南文脈”文旅體驗券中,也藏著街道精心準備的驚喜體驗。它以“滄浪濯纓、連中三元、東學西漸”為切入點,帶領居民共同探尋姑蘇的江南文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文旅產業緊密融合。
此外,現場活動還邀請了蘇州大學教授馬亞中進行府學閱讀分享會,進行《江南文脈》主題演講,現場觀眾聽得十分入迷。
數場活動,親身體驗子城、感受今韻
今年的孔子文化節除了這三大不同之外,還有“鏈·雙城印跡”“展·匠心技藝”“享·文化傳承”“沁·翰墨書香”“品·閱讀水滴”等精彩系列活動,將一直持續到10月31日。
在活動舉行之前,文廟南廣場上由雙塔街道非遺協會還帶來的拓碑、臟腑推拿、泥塑、鋦瓷、三面扇等8個非遺項目就已經引起了不少市民的興趣。
此外,在9月26日至9月28日,雙塔街道還在顏文樑紀念館舉辦主題為“沁·翰墨書香”的書法展,重點圍繞“江南文化”“大運河文化”為內容的書畫創作作品展,向社會開放展出顏文樑先生等書畫名家的作品。
國慶節期間,雙塔街道與蘇州碑刻博物館合作,圍繞碑刻、銅鏡、古琴等傳統文化技藝,邀請轄區中小學生和居民代表開展研學活動。
轄區內的園林也加入到了活動中。9月至10月,以雙塔街道文聯非遺工作者協會為基礎,以滄浪亭、網師園為載體的“非遺進園林”活動,將搭建街道非遺傳承人交流體驗平臺,同時邀請蘇州中學舞蹈社在園林內進行“秀色”快閃。
10月起,雙塔街道還對接區教體文旅委,聯合十全街商戶打造“閱讀水滴”項目,以“姑蘇八點半”活動,點亮蘇州之夜為契機推動轄區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以夜讀主題活動促進夜經濟發展。
以2021年姑蘇孔子文化節為契機,雙塔街道將于10月份組織“姑蘇·嘉定”雙城聯動交流活動,組織雙塔街道居民代表與上海嘉定鎮街道進行互通共建交流學習,到友城尋找“雙城印跡”,串聯起“江南文脈”。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姑蘇文化強區全面建設之際,雙塔街道圍繞孔子誕辰2572周年、蘇州文廟始建者范仲淹誕辰1032周年這一重大時間節點,深入挖掘“千年府學”的獨特內涵,弘揚崇文重教傳統,同時將傳統國學文化與當代教育、古城保護、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著力拓展文化與經濟、旅游、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協同發展的“文化+”工作舉措,充分彰顯姑蘇古城獨特的歷史人文魅力,全面營造全域旅游品質氛圍,凸顯“江南文化”精品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