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小小橄欖核上刻畫出如此細膩的景色,這哪里是簡單的雕刻,活脫脫一件藝術品。”循聲看去,在展示殷氏核雕技藝的展位前圍滿了好奇的游客。“這是怎么雕刻的?”“做這個費不費功夫?”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就在這時,已經有人迫不及待“出手”買下了一串羅漢手串,市民劉先生小心翼翼地提著剛買的羅漢頭,生怕壓壞了。他說,以前總覺得非遺和自己的生活離得遠,真沒想到觸手可及。
非遺走進園林、走進社區、走進校園,這是吳門橋街道今年主推的“吳門學堂”系列課程,更好地宣傳推廣非遺文化,讓人們體驗獨特的江南文化和蘇工之精巧,在轄區青少年內心散播江南文化的種子,使其生根發芽。
同心同行促非遺保護
非遺,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非遺文化活動對于街道文化工作來說,可以讓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瑰寶廣泛地走到普通居民身邊,增進居民對非遺的了解,也可豐富轄區藝術氛圍。
“江南文化——吳門藝秀·百籠鳴春”鳥籠藝術展在怡園開幕。100只蘇式鳥籠通過精巧的制作技藝、美好的生活寓意為市民游客獻上匠心獨具的蘇作饕餮大餐。來自吳門橋街道的顏虎金今年84歲,因半輩子制作蘇式鳥籠,技藝精湛被圈內人稱為“南籠泰斗”,這次他帶來自己和徒弟制作的共100只蘇式鳥籠參展,用精巧的技藝為蘇工“代言”。“蘇作鳥籠以其細膩入微的傳統榫卯雕刻工藝,體現了江南的地域特色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韻,這是我多年傳承這門技藝的動力。”顏虎金說。
在網師園里,吳門橋街道核雕藝人殷毅軍帶著他的“運河十景”系列作品一度亮相,向眾人訴說大運河文化和蘇作的魅力。殷毅軍是光福鎮舟山村人,自幼跟隨祖父殷榮生學習核雕,后又跟姑祖母殷雪蕓學習技法,成為“殷氏核雕”第四代傳人。殷毅軍創作的“運河十景”系列核雕作品引人矚目,10個小小的橄欖核呈上下兩行陳列,每一個果核只有三厘米左右的長度,10個果核上面依次雕刻虎丘塔、寶帶橋、橫塘驛站、平江路等運河邊標志性建筑。殷毅軍說,為了在橄欖核上更好地呈現這些風景,自己沿著大運河一路采風,將這些景色記錄下來,并采用廣角鏡頭等攝影技巧將其刻畫在橄欖核上。“由于果核的形狀是橄欖形,也就意味著果核兩端面積比較小,雕刻時有難度,因此整幅景色在雕刻之前就要布局好,不然會很不和諧。”殷毅軍說,這組“運河十景”系列作品總共花了3個月才制作完成,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還要繼續完善。“一件完美的核雕作品需要不斷地打磨,這就是傳統手工藝的匠心奧秘。今年,‘運河十景’是我的主要系列作品之一。”殷毅軍告訴記者,他和核雕打了幾十年的交道,這幾年在傳承傳統羅漢頭的同時,他也不斷將核雕與當下主流文化相結合。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拉開帷幕,而上一次的召開地是蘇州。為紀念這一盛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蘇州)聯合吳門橋街道開展的世界遺產大會主題活動,亮相四季晶華社區,社區的家長和孩子參觀世界遺產主題展覽,觀看世界遺產動畫片,參與遺產保護情景演繹。展覽由淺入深地介紹了世界遺產的由來、標志、評定標準以及世界遺產大會的議程等。現場,來自亞太世遺蘇州中心的工作人員為孩子們講解中國的世界遺產,從蘇州古典園林到莫高窟,從九寨溝到中國丹霞地貌,中國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豐富,總量位居世界第一,學生們聽后表示自豪,更堅定了內心對于遺產保護的信念。
書聲瑯瑯,言笑晏晏,滄浪學子輕聲訴說,將石湖故事娓娓道來。吳門橋街道與滄浪中學開展“滄浪石湖說”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近期推出運河文化課程、運河美學課程、石湖文化朗誦等活動。通過話劇社開展橫塘驛站主題詩劇演出,并成立志愿者團隊進行橫塘驛站詩句文化推廣。“傳統文化讓那些抽象的歷史故事、思想智慧、價值理念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在青少年面前,為了幫助下一代觸摸、回味和體悟優秀文化,街道將在文化工作中探索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新路徑,增強非遺文化的活力和傳承動力。”吳門橋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員坦言。
流動的運河文化持續發力
大運河不僅是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更是流動的文化史詩。千百年來,沿運河帶的文化圈隨著運河水的流動進行著交流與交融,運河也成為一條貫通華夏南北的文化大動脈。運河文化滋養下的蘇州非遺文化將文人的美學思想和非遺手工藝人的技巧相結合,使“蘇作”名揚天下。
吳門橋街道因其歷史文化遺址的豐富而占據著大運河“最精華”的地位,運河文化“活”起來,如何做活“文眼”是重中之重。由此有了姑蘇運河文化研討中心的落地。智庫專家紛紛獻計獻策,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發力點。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授、石湖智庫特約研究員陳璇認為,圍繞石湖文化,可以深入挖掘運河濫觴與金戈鐵馬的吳越文化觀演交相輝映;書法研學之旅與運河非遺文化產業輝映;詩詞文化與田園生活體驗輝映;民俗文化與大型節慶活動輝映。到運河邊看看歷史積淀下的吳門印象,追想盛時唐宋的橫塘棹歌,回溯吳越爭霸的時光長河。接下來的研討主題,街道將基于轄區的歷史人物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