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
2021年6月29日,大苗山晴空萬里。在通往深山苗鄉——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的盤山公路上,一輛中型客車正奮力前行。車里,一名精神矍鑠的長者身穿苗族服裝,手捧《中國共產黨章程》,心潮澎湃。
28日晚,身在縣城的他接到組織電話:速回桿洞參加“兩優一先”表彰大會,并接受中共中央頒發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29日大清早,不到6點,他已在融水汽車站買好了頭班車票,恨不得馬上飛回桿洞……車窗外,沿途的苗山新貌讓他不時點頭贊賞。胸前閃閃發光的黨員徽章,喚起他的思緒:“我自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下輩子,我還要當共產黨員!”
這位83歲高齡的長者,就是我的父親,一名光榮在黨60年的苗鄉基層共產黨員,一名見證了新中國成立、發展、壯大、繁榮的大苗山“放牛娃”。
在我心中,父親值得我仰視一輩子,以父親為代表的苗鄉基層老共產黨員,是大苗山最亮的紅星!
“我生于新中國成立前,很小就沒了爹,是一個苦命的放牛娃。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給了哥哥和我第二次生命,也給了我倆姓名,他名為忠,我名為佑,寓意我倆要忠于黨和人民,護佑家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每每談起中國共產黨,父親的聲調總是比平時提高了許多。
新中國成立后,年僅15歲的父親憑借勤快和伶俐,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被鄉干部挑選出來做事。由于學習能力強,僅讀了三年小學的父親成了鄉干部的好幫手。他于1961年4月光榮入黨,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桿洞鄉最早入黨的先進分子之一。
這次黨中央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父親和另一位老共產黨員是桿洞鄉的兩名榮譽代表。雖已83歲高齡,但父親思路清晰,對入黨往事記憶猶新,能流利地默寫入黨誓詞……
從我有記憶起,父親就是各種代表,一直開代表大會。從鄉代表到縣代表,從人大代表到黨代表,家里熏黑的木墻上貼滿了各種獎狀,掛滿了各式代表證。
在不通車或公路常塌方的年代,腳力超凡、膽識過人的父親常從桿洞翻山越嶺,頂著寒風或暴雨,步行到三防或滾貝,然后再乘車前往縣城開會。會后,再坐車到三防或滾貝,然后步行回家。
“這么辛苦,別當代表了。”那時幼稚的我常勸父親。每一次,父親都嚴肅地說:“這是群眾的信任,當選后如不去縣城開會,黨和國家的政策就沒法落實。”
當其他村干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對黨和國家政策領悟強的父親常親自出馬,采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啃下硬骨頭,得到群眾和上級的一致好評。
2017年夏,山洪突襲桿洞,街道被淹,損失慘重。洪水一退,不等組織號令,79歲的父親便披上雨衣,套上雨鞋,扛起鏟子,頂著災后的臭味,帶領姐姐和我到街上清淤。渾身黃泥水的父親感動了眾人,大家紛紛扛起鏟子加入清淤的隊伍……
“共產黨員,關鍵時刻要沖在最前!”父親一輩子都在踐行這句話。
憑借出眾的能力和對黨的赤誠忠心,父親在桿洞村(轄7屯)擔任干部,一做就是40余年。這在桿洞甚至大苗山,相當罕見。
父親歷任各種職務,從倉庫保管員做到黨支部書記。擔任黨支部書記逾二十年后,他主動向上級打報告,申請讓賢給年輕一代。這一獨特經歷,為父親贏得了這輩子他最喜愛的稱呼——老黨支書。
至今,村里的一些干部常登門造訪,和父親探討問題,德高望重的父親有求必應,盡全力配合。
早年,村屯公路未開通,父親下村全靠草鞋和解放鞋,一年四季,無怨無悔,穿行在泥濘的羊腸小道上。
父親對黨和人民絕對忠誠,深受父老鄉親愛戴,是桿洞名副其實的“紅人”。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共產黨員要帶頭無條件支持孩子讀書。在擔任黨支部書記期間,沒讀完小學的父親常利用各種場合,大力宣傳教育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閱完父親工整的工作筆記后,和他開玩笑說:“如果您和我是同輩同學,您一定是我的學霸對手。” 他聽后,眼眸中閃過一絲難過,堅定地說:“農村娃要想出頭,必須用盡蠻力讀好書!”
記得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天,父親左手牽我的手,右手牽姐姐的手,親自領我倆進教室報到。放學后,他拿出田字格本,耐心地糾正我倆的握筆姿勢。
在我們上小學期間,父親常從村部拿回過期的《廣西日報》和《支部生活》,攤在木凳上,讓我倆及鄰居孩子讀。但讓人費解的是,他很少解釋文章,而是讓我們自己領悟。這種放手,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也增進了我們對黨的認識。
田間地頭,是父親給我和姐姐上田野黨課的最好教室。他一邊干農活,一邊和我們談黨的宗旨、黨的組織紀律、黨的政策和大山外的世界,這種另類課堂讓我們知道了黨,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知道了知識能改變命運。
在生活拮據的年代,不認命的父親對我們的學習從不吝嗇,想盡一切辦法支持我們讀書。我小學三年級時,他用自己心愛的索尼單卡錄音機和別人換了一臺能聽廣播的舊收音機,讓我們每天早晚聽廣播,一來可聽新聞練聽力,二來可影響鄰居孩子。
他曾和老師說過:“只要孩子能讀下去,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就用盡蠻力支持,即使砸鍋賣鐵、賣掉家里唯一的耕牛也在所不惜。”由于父親的蠻力支持,我和姐姐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先后考上了大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姐姐是桿洞有史以來第一個女大學生。父親用盡蠻力支持教育的態度,影響了全村很多家庭。現在,桿洞村的大學生已遍布廣西甚至全國。
如今在苗寨,父親一看到小孩,第一個問題一般是“讀幾年級了,今天學了什么內容”,有時還買些文具獎勵那些回答得好的小孩。得知鄰居或親戚的孩子升學或考試成績優異時,他會主動封一個紅包給孩子。有時,沒有微信的他還委托熟人通過微信轉賬一兩百元給不在身邊的孫子孫女,鼓勵他們讀書。
每次,我看到微信紅包上寫的“爺爺獎學金”時,眼眶總不自覺地濕潤。父親這種用蠻力支持教育的做法雖然看起來很原始,但卻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動力。
“我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身先士卒”“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這些話濃縮了父親光榮在黨60年的人生。
眾所周知,村黨支部書記是個“芝麻官”,村里的事情大到生產,小到家庭糾紛,事無巨細都要操心。遇到棘手的林地糾紛,父親總是第一時間風雨無阻趕到現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進行調解,避免矛盾升級。
那時候,我們一家人在吃飯時,時常有村民推門進屋求助。父親二話沒說,撂下碗筷,先安撫村民,然后再餓著肚子到現場解決。
每逢節日村里舉辦蘆笙活動,身穿民族服裝的父親總是第一個趕到蘆笙坪,吹起他最拿手的蘆笙調,悠揚悅耳的蘆笙曲一遍又一遍響起,不一會兒工夫,就召來了滿場的表演者和觀看者。
在沒有電話沒有手機的年代,每次開完縣鄉大會,父親總是想方設法第一時間步行下村,親口傳達會議精神。父親是黨的政策最好的“傳聲筒”,一項項相關的重大政策在村里順利落地,都離不開父親的親力親為。近年來的脫貧攻堅大決戰,父親積極配合工作,協調干群關系,獻策獻計,為桿洞鄉脫貧摘帽發揮余熱。
父親的親力親為影響了一大批桿洞村干部。近年來,桿洞村的各項工作一直名列全鄉前茅。
現在,年事已高的父親雖已退出一線,但仍然心系桿洞的發展。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他關注的焦點。有時他還打電話提醒村干,注意國家政策的改變。
60年砥礪前行,不忘初心,使命在肩。父親是大苗山最亮的紅星,依然閃爍如初!在此,我向光榮在黨60年的父親致敬!向扎根苗鄉的基層老黨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