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年一度的“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名副其實的中國情人節。而在壯鄉首府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孟連村那蓮古圩,“七夕”被賦予了別樣的含義,喚作“賽巧節”,歷經數百年演化,成為寓意姐妹情濃、糅合了視聽與味蕾的民俗盛宴。
相傳,位于那蓮八尺江畔的白石潭是個蓮花寶地,每年農歷七月初六夜,天上的七仙女都要下凡至此沐浴并挑選靈巧的姑娘。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那蓮北帝廟竣工,特意舉辦了一場賽巧選巧女的比賽,別開生面的活動贏得街坊鄰里一致好評,隨即將其定為“賽巧節”。按照“賽巧節”約定俗成的程式,先是在八尺江邊古碼頭祭拜“七姐”并“挑七仙水”,儀式過后,那蓮姑娘各自組合“結拜”成十姊妹或八姊妹,繼而當街擺設“花臺”,展示自制的精巧手工藝品祀奉七仙女。賽巧時由德高望重者根據展品優劣評出7名“巧女”,各剪一綹頭發連同各家各戶的祈福小紅繩,一并拴于大風箏或氣球放飛空中,謂之送“巧女”上天接受仙女“核準”。約一炷香后收回大風箏或氣球,眾人由此獲得了已附上“仙靈之氣”的吉祥物。浪漫的活動帶有強烈的儀式感,更寄托了那蓮人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賽巧“花臺”所展示的既是靈巧手藝,也是那蓮姐妹的奇思妙想。節日到來前,她們為做好“花臺”各顯神通,通過繡花、剪紙、瓜果雕、走馬燈、柚皮裝飾、臺底穿針、砌疊瓜子等進行手工“拼盤”和精心組合,做成一件件純樸的民俗風情立體畫。有牛郎織女鵲橋會、田園風情、小橋流水、童話小屋,也有精美的錦繡和織品。作品源自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風格迥異,神采飛揚,共同點就是很接地氣,仿佛里邊濃縮了千百年的人間煙火。展示于大庭廣眾,既是對七仙女最虔誠的祀奉,又大方接受街坊、游客的觀摩、品評和贊嘆。這其中,有著200多年歷史的“點米成畫”工藝自然是最亮眼的一景。它以日常食用的大米、黃小米、黑米等五谷雜糧為畫作原料,制作者用牙簽沾上漿糊,將米一粒粒粘到提前勾勒好的底圖上。完成一幅繁復的點米畫或需花上十數日到一個月時間,精工細作,勞心費神,極其考驗人的耐心和意志,而在色彩搭配和畫面設計上則更需匠心和慧眼。畫作選材可謂包羅萬象,有花鳥蟲魚、山水人物,也有反映百姓生活和時代風貌的內容,方寸之間所凝聚的是對家庭和睦、收獲愛情、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及謳歌新時代的美好愿景。2014年11月和2016年10月,“那蓮賽巧節”與“點米成畫”先后被列入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世居那蓮的曹文碧女士是那蓮“點米成畫”和“那蓮賽巧節”的代表性傳承人,她從6歲開始就跟著奶奶、媽媽和老藝人學習刺繡、絲帶繡、點米成畫、手工香包和網花等,練就精湛技藝后始終默默為弘揚邕寧的民族文化和“非遺”傳承做奉獻。近年來,政府資助在孟連村建起了點米成畫傳承基地,她作為負責人經常走進校園傳授各種手工技法,帶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習和傳承傳統工藝,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時代光彩。
“賽巧節”來臨,那蓮街除了擺滿精美的“花臺”,門楣上還懸掛了紙做的花燈,樸拙玲瓏,隨風搖曳,將青磚黑瓦的老房子點綴得十分喜慶。
因過于驚艷而駐足于某家“花臺”良久,引得一精神矍鑠的老太迎了上來,微笑著向我這個“識貨”之人作了一番隆重推介,從自家“花臺”制作過程到那蓮曾經舟楫相望繁盛一時的鹽商古道,再到關于那蓮與七夕的浪漫故事,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令人既驚訝于她的不老內存,又感受到了本土文化之魅力所在。臨走時,老太匆忙折回房里拿出幾個仍透著爐溫的蕉葉糍粑讓我品嘗“那蓮味道”。
灰水糍粑、艾葉糍粑、白頭翁糍粑、尖米湯圓、三角粽……作為那蓮特色的風味小吃,每年大小節慶都是尋常百姓家的必備存貨。七夕“賽巧節”,村民們在小吃制作上自然也花費了許多心思。譬如為了能在這個季節吃上白頭翁糍粑,早在春節后到清明前這段時間,人們便從田野采摘回鮮嫩的白頭翁,曬干后細致地保存起來。這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燥濕殺蟲功效的藥用植物,經過那蓮人智慧的雙手炮制出了軟糯可口的特色美食,讓人在色香味之外感受到了綠色與原生態。而在硬菜方面,以魚作為主要食材的魚扣、魚丸、魚磚等,在那蓮餐桌上占據著重要位置,其品質、口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不得不說,這均得益于那蓮人自古逐水而居的地緣優勢。千百年來,那蓮人的先祖不僅創造了“千圩萬圩不如那蓮圩、千好萬好不如那蓮貨好”的商業傳奇,到今天也傳承了美食文化的精髓。除了魚制食品,那蓮的燒腸、扣肉、蒸粉、撈鴨等佳肴也遠近聞名,它們特色鮮明,制作流程上似乎各自都有與眾不同的配方與技巧。儼然聚合了傳統與現代的烹飪技法,讓食客在味蕾大開大合之間,品味出一方水土一方美食的淳厚與勁道,進而感受到高手在民間的快意。
一年一度的那蓮“賽巧節”最后還安排有文藝表演和唱戲,完成這個壓軸節目后整個節慶才告落幕。那蓮中心街道上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古戲臺,據說當年建筑的大石料都是從廣東專程水運而來,厚實的根基配以精良的工藝,讓戲臺穿越多年風雨而毫發無損。每年,無論是“賽巧節”還是開圩紀念日巡游等,那蓮一系列重大活動總以戲臺為中心逐次展開,從外邊請來的戲班或表演團隊與那蓮人同臺獻藝,踏歌起舞,節慶歡樂氛圍往往在這里被推上了高潮。抗戰時期和革命斗爭年代,那蓮戲臺也留下過紅色印記。多少梨園傳奇與滄桑流年在小小的古戲臺聚合穿梭,今天,它作為廣西八大古戲臺之一,既是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又是那蓮最重要的地標,為美麗的過往和現實凝聚起滿滿的能量。
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飲食文化,自然而然構成了濃淳的鄉愁。那蓮自然也不例外。那蓮人珍視自己的文化,他們不斷挖掘歷史遺存,早年就自行編輯出版了村志,建起了村史陳列館。南寧市邕寧區政府將農歷四月二十那蓮北帝廟會、七月初七“賽巧節”等民間民俗節慶作為打造以“福滿邕寧”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品牌,尤其在那蓮及周邊紅色資源上加強宣傳整合,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
那蓮很小,小得幾乎裝載不了自身的歷史積淀,但這并不妨礙勤勞的那蓮人立足當下,承前啟后,借力發力。我想天上的七仙女或許會看到這些吧,就像關注一年一度的“賽巧”那樣,默默關注那蓮的一切,關注未來。
作者簡介:滕忠,廣西南寧市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西攝影家協會會員,南寧市攝影家協會理事,南寧市文藝理論家協會理事,南寧市作家協會會員。攝影作品入選國家級、省(區)級和地市級影展、影賽并獲獎,在《廣西日報》《當代廣西》《紅豆》《人民攝影》《三月三》《南寧日報》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多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