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禹
故鄉何處是,大境瑤族鄉。
我的老家在桂北靈川縣大境瑤族鄉黃泥江村界背屯。自1978年冬入伍離開家鄉,我便鮮有歸去,然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總是歷歷在目。每每憶及,都倍感親切,揮之不去。
老家是靈川、恭城、灌陽三縣交界的山區地帶,山高谷深,道路崎嶇。從屯到鄉要走50多里山路。回家探親,這段路來回就要耗去兩天時間。我曾做夢乘車回家,可車到山前,卻被村對面的山坳和村邊的深谷攔住。夢中醒來,總是滿懷惆悵。
結婚后第一次帶妻子回老家,盡管我事先做了很多鋪墊,但還是把妻子惹毛了。翻過一山又一山,過了這山有那山,真可謂“看到屋、走到哭”,我連哄帶騙、半拉半拽,這才把她帶回家。
2003年,政府為民辦實事,實施村村通工程,老家修通了公路,縣領導還到屯里主持通車儀式。村里打來電話叫我回去參加,這讓我非常興奮。我專門帶上妻子驅車回家。新修的公路寬闊平坦,在大山中蜿蜒前行。站在山梁上遠遠望去,公路在林間時隱時現,像是一條美麗的彩帶,翩翩舞動,伸向遠方。這不僅僅是一條普通的公路,它承載著山里人祖祖輩輩千百年的夢想,連接著瑤山群眾的過去和未來,推動著瑤鄉快步奔向小康社會。這是一條通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
那次回家,妻子既驚奇又感到欣慰,之后隨我回老家的次數多了起來。
2013年是大境瑤族鄉成立20周年,我應邀回鄉參加慶典活動。走進鄉政府所在地大境街,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嶄新的圖景:寬敞的柏油路直通街心,新修葺的學校、幼兒園、醫院、農貿市場煥然一新,鄉政府前新建的廣場綠樹掩映、桂花飄香,一掃昔日街不成排、市不成行的舊貌。漫步在寬敞的街道,我很難把眼前的一切與自己記憶中的老樣子聯系在一起。
回老家路過座塘屯,我順便去拜訪同學老侯。穿過一片橘林,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漂亮的鄉間別墅,我懷疑是不是走錯了地方。這時候,老侯出來接我,他告訴我整個屯都重建了,莫用老眼光看人。
過去,座塘屯的農戶都沿著山邊建房,常有山石滾落,有的房屋被砸垮,偶爾還有人員傷亡。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十年來,屯里的農戶積極發展經濟,種植優質柑橘,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政府施行農村危房改造政策,30多戶農戶告別山邊的危房,搬進了統一規劃、占地120平方米的三層半雙連體別墅房,過上了小康生活。
老侯切好臘肉、煨熱土酒。老同學敘舊話新,喜悅之情洋溢桌面,酒未喝高,情已醺然。
2016年的那次高中畢業38年聚會,我再一次體驗到了老家日新月異的變化。
第一站是回母校參觀。一進校園,一棟棟嶄新的教學樓、宿舍樓展現眼前,校園里綠樹成蔭、翠竹搖曳、綠草茵茵。校園中央的環形塑膠跑道、塑膠球場十分搶眼,還有多媒體教室、電腦室、圖書館、現代化實驗室。我們回憶起當年學校的土坯房、泥巴路,無不感慨滄海桑田、人間巨變。
第二站參觀“大野神境”。走出母校,沿著大境河上游走8公里就到了小江源,這就是風景秀麗的“大野神境”。這是一個集原始大峽谷、天坑、溶洞、高山、奇峰、大型瀑布群、河流于一體的自然景觀,集聚了桂林山水之精華,形成了桂林東線旅游一個全新的旅游點。一進入峽谷,清涼的山風拂面而來,山林中清新的空氣和歡快的鳥鳴讓人心曠神怡、俗念全消。當年讀高中時,我們班就在這一帶搞“開門辦學”,給當地的老百姓裝過電燈。當時的荒山野嶺,如今成了休閑度假的佳境,讓人恍如隔世。
第三站是參觀鹽沙界水庫。當年我們背著行李、大米,徒步30多里山路,爬上海拔近800米的鹽沙界,參加鹽沙界水庫修筑大會戰。30多年過去了,現在會是個什么樣呢?
水庫旁邊一條寬闊的公路穿行而過,那是洞大公路。山下的松江、樂育兩村村民依托山頂的平地和便利的交通,建成了有學校、衛生所、農貿市場等功能較完善的村落,成為“美麗鄉村”示范點。這就是當年那個荒無人煙的庫區嗎?我們都被眼前的變化震驚了。
廖鄉長的一番話回答了我們內心的疑惑:“我們鄉建立了2個高山有機蔬菜基地、6個香菇種植基地,引進桂林桂之韻茶葉有限公司,建成一個200畝的標準化有機茶園基地。松江倘竹云霧瑤境生態旅游區已初具規模,大野神境景區也在升級改造之中;總投資4.6億元的大境葫蘆頂風力發電項目預計2021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最后,他語氣堅定地說,“我們的目標是‘做優農業、做活工業、做強生態旅游業,打造新集鎮、建設新農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雖長年在外工作,但故鄉那山那水,常常令我魂牽夢繞,家鄉的每一點變化都讓我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