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川
我的家鄉(xiāng)在桂東北一個偏僻山區(qū)的瑤族小山村。村子坐西朝東,200多戶人家的房屋依山而建,形成一個牛頭的形狀。村子前面是一片500多畝的梯田,梯田間有一條彎彎曲曲的道路,那是村民進出村的交通要道,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村前流過。村后是一片郁郁蔥蔥的古樹林,那是鳥兒的樂園。每當雄雞報曉,晨曦初露,林中的鳥兒們便盡情地一展歌喉,上演那只有交響樂團才能演奏出的百鳥齊鳴的動聽樂章。此情此景,就是一部美麗的風光片!
退休后,我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城里,生活環(huán)境、生活條件雖然要比山區(qū)好,但家鄉(xiāng)的人,家鄉(xiāng)的事,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仍時時在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
與祖國其他地方一樣,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通過開展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等一系列發(fā)展戰(zhàn)略,我們那個小山村的面貌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和城里人沒什么差別。村民住的是鋼筋混凝土樓房,不愁吃,不愁穿。彩電、冰箱、手機、電腦進入農戶家中。一條條寬敞的水泥路翻山過嶺,直達每一戶農家門前。摩托車、小汽車、農用車等成為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大縮短了山村與外面世界的距離。
給我印象最深、變化最大的莫過于村民的廁所了。
在我的記憶中,我家的廁所非常簡陋。那時我們都把廁所叫茅廁,結構很簡單,就是挖一個深約70厘米、長寬1.5米左右的坑。坑的底部及四周用“三合泥”(石灰、沙子、黃泥攪拌成的泥漿)刷好以防漏水,坑上面鋪木板,將排在中間的兩塊各挖出一個洞,就是廁所了,毫無衛(wèi)生可言。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我們就廢除了木板鋪在糞坑上的廁所。先是改建成那種把糞坑與蹲位隔開的溜槽式廁所,可以把洗澡水和豬糞水都排進糞坑,同時,利用洗澡水將廁所便槽里的糞便沖洗到蓄糞池,這樣,廁所的衛(wèi)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后來推廣沼氣能源建設,我們在豬欄和廁所旁邊挖了一個沼氣池,這樣,豬欄的糞便及廁所的糞便就直接排進了沼氣池,廁所的蓄糞池隨之取消,衛(wèi)生條件進一步改善。
進入21世紀,大部分村民都建起了鋼筋水泥樓房,廁所從室外移到了室內。2008年,我在老家也新建了一座鋼混結構的小樓房,一樓、二樓都設計配備了公用衛(wèi)生間和臥室衛(wèi)生間,這樣不光干凈、衛(wèi)生,洗澡、解手也十分方便。當時年近九旬的老母親有些不習慣,嘴里不停地嘟噥:“連解手也在屋里頭,這也太懶了吧。”
我知道,母親所說的“懶”,是褒義的,是對現(xiàn)在幸福生活的贊賞。母親歷經(jīng)了舊社會和新中國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現(xiàn)實社會感受很深。她常說:“現(xiàn)在這個社會這么好,全靠共產黨的領導啊!我們不要忘了黨的恩!”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徹底改變了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哪有這個和諧安寧的社會,哪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小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