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玉米大小斑病
1.1.1發病現象
玉米大小斑病危害較大,主要對玉米苞葉、葉片、葉鞘和果穗造成危害,而且小斑病會逐漸向四周蔓延,形成面積較大的大斑病,甚至演變成枯死斑病,在田間濕度較大時,該斑病還會長出黑色霉菌。玉米葉斑病的病斑較小,主要在葉片上,一般直徑約1 cm,變成橢圓形,其顏色為深赤褐色等。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生命力較強,它可以附著在殘余的玉米秸稈中過冬,在來年春天隨著氣溫的升高,玉米葉斑病的孢子在玉米種植和生長過程中會爆發。
1.1.2防治方法
中國已經培育出抗病蟲害的玉米新品種,所以盡量選擇抗病能力強的玉米品種。由于玉米的抗病程度還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要根據當地病蟲害特點進行選種,然后科學進行輪作和倒茬工作,也可以采取寬窄行種植或套種的方法來降低發病率。當植株從營養生長過渡到生殖生長時,最易受到病菌侵染,因此,應加強田間管理,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抵抗病菌的侵染。由于該病發生于中、后期,適當早播可避免病害流行。做好田間衛生工作,及時清除病株,也可以采用化學藥劑開展防治工作,在玉米生長初期噴藥預防。
1.2玉米莖腐病
1.2.1發病特點
玉米莖腐病主要由細菌和真菌混合或單獨感染玉米所導致,又稱為莖基腐病。在玉米乳熟期到臘熟期間,玉米莖腐病的爆發達到高峰,在玉米灌漿期,病菌就能從根系開始發病。當玉米感染該種病菌后,會呈現枯死狀態,整株玉米呈現青綠色,所以又稱為青枯病。首先,在病莖的第一節和第二節中可以看見縱向延伸的不規則棕色斑點,病莖內部組織腐爛,維管束呈絲狀。多數病株的初生根和次生根壞死,顏色變紅,須根逐漸減少。在條件適宜時病害會迅速發展,地上部分無法充分吸收水分,導致整個植株突然干枯,葉片呈灰綠色,尤其是雨后,葉片萎蔫、枯萎更為明顯。連續干旱后突降暴雨,田間濕度大,病菌浸染率高,發病迅速,由發病到倒折僅需2 d。一般年份發病率10%~20%,嚴重年份達20%~30%,個別地區高達50%~60%,減產25%,重者甚至絕收。
1.2.2防治工作
首先要根據種植地區的環境和病蟲害特點合理選種,選擇輪作方式,在同一地塊中輪番種植不同農作物,這樣才會減少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玉米發病率。可將玉米與土豆、花生、油菜花等輪種。在種植玉米后,做好田間衛生工作,及時清除病株,防止病菌蔓延,在玉米豐收后,要對土壤進行深耕,減少病菌孢子。在播種前或莖腐病發生初期,可采取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促進玉米植株的生長和提高抗病毒能力。
2.1生物防治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從而有效控制了玉米病蟲害。生物防治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而且可以使農作物更加綠色健康。但是需注意的是,要結合當地生態環境特點決定投放的害蟲天敵數量,以免對當地的生態系統產生危害。
2.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式比較環保,不會產生化學物質影響環境,成本較低,防治效果較好。最常用的物理防治方式主要是利用光、濕度、顏色等物理因素來防治病蟲害。大部分害蟲都具有趨光性,所以可在玉米地里安裝一定數量的日光燈,大量吸引具有趨光性的害蟲,降低其繁殖速度,間接控制害蟲數量。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鎮農業服務中心王金城,趙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