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葉煜瞳
身為“80后”作家,劉汀始終帶著一種審慎與反思的目光關注所處時代以及深處這個時代里的人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說集《中國奇譚》,可以說是劉汀近年來書寫現代人生命境遇的一部力作。該部小說集由十二篇短篇小說連綴而成,每篇小說都飽含作家對生活的思考、對現實的體認與洞察。正如其名,《中國奇譚》在“奇譚”里窺視當代中國,在現實中聚焦人生悲歡。劉汀在書中以不同的、近乎奇幻的方式建構離奇之下卻又極盡真實的人生境況,以文字為網,編織著人到中年一幕幕苦不堪言的現實。學者陳曉明曾認為,“劉汀的小說能握住本質,于是他獲得了自由,任意展開想象,穿行于世外人間,神奇詭異。當然,他也能講很平實的故事,自然真實,但他的故事總是不安分的,在貌似忠厚的講述中,時時醞釀著詭變戲法”。不得不說,劉汀可謂一位別出心裁的小說創作者,其創作以獨特卻極具意蘊的風格凸顯書寫的內核——對現實生活如常敘述,并在此基礎上以非凡的想象抑或是多變的敘事來展現現代小說的藝術,借以揭露以悲劇為底色的人生現實。
縱觀全書,從敘事語言到敘事手法,十二個故事并非如法炮制,而是各放異彩。幾乎每一個故事,都能有新的形式,都能發現作家立足于文字對現實人生的進一步探索與執著思考。因而可以說,小說集《中國奇譚》帶來的“驚喜”貫穿于每一處的閱讀體驗上。劉汀的小說打破常規,將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融入文本敘事當中,讓不同的故事均以奇特的方式展現著小說“虛構”的可能或面向。細品小說集中的十二個故事,就像在拆開一個又一個盲盒,里面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驚喜”,使得讀者在未知的情境下,不知道作家在下一篇中將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構思,又將如何虛構以“從空中抓取現實的人”。“新虛構,不是新的虛構,甚至它不針對某種舊東西;它針對的也非真實和事實,而是對任何一種寫法或風格的固定認知;它是流動的,每當一種虛構形式具有了文體般的穩定性,它就要尋找新的軀殼。”無論在故事的新奇立意上,還是在故事變化的敘事手法上,抑或在精妙的敘事語言上,《中國奇譚》里的十二個故事處處體現著“奇”,處處體現作家對小說“新軀殼”的一種探尋。
如上所述,小說集《中國奇譚》可謂處處出“奇”,而“奇”的背后則是比故事本身更為詭異的多面人生。從始至終,劉汀筆下的“人”和他們各自的人生,無一不蘊含著一個“悲”字,悲得無奈、悲得極致、悲得真實。每一篇小說所展現的均是作家對現實細致入微的審視,盡管他在作品中書寫極盡離奇的人生和故事,但這些作品又給人強烈的真實感,讓讀者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錯覺,于文字的魅力中切身目睹于現實淤泥中苦苦掙扎的普通人的群像。倘若再加思考細品,便能發現劉汀筆下的虛構藝術在作家的敘述中逐漸變得清晰起來了,愈加顯得真實,而后繼續扒開現實的迷霧,便會發現那深淵般的悲劇。這是虛構與現實彼此融合的無限魅力,并將現實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露出來。
很大程度上,虛構與現實的彼此交織是這部小說集極其鮮明的一個特點,而這正是《中國奇譚》有別于其他小說的出“奇”之處。每一個短篇,每一個故事,都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跳躍式想象與別致的虛幻。在《煉魂記》中以平實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在生活壓迫下快速衰老的靈魂,令人唏噓不已;在《歸唐記》中以悲劇式“穿越”來展現主人公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讓人無可奈何;在《虛愛記》中以三重夢境式的體驗來展現主人公對愛的絕望,飽含更多無助;在《制服記》中以制服的寓意體現社會對外在光鮮皮囊的阿諛奉承,讓人不寒而栗;在《傾聽記》中則以如靈魂的方式看待死后的人生,讓人倍感凄涼;在《勸死記》中更以百變的視角切換和穿梭的時空變幻來展現人性之惡,令人震撼……
不言而喻,在浩渺的人生長河中不乏痛苦與無奈并存的悲苦,在《中國奇譚》中隨處可見困在深淵中的人,他們在陰溝中生活卻依然仰望星空,愿以最后的吶喊在無盡的黑暗里掙扎:無論是甘于向權威屈服的“老洪”、困于生活無法施展才氣的詩人“雅閣”,還是困于軀殼繼而成為傾聽者的植物人、被妻子背叛轉而選擇超自然的方式跳脫的大學教授。他們在權威、利益、背叛、無奈的困頓中周旋、掙扎而最終失敗,到最后僅能以死亡等荒謬的方式結束這悲劇的現實。作家讓讀者去感悟故事中每個人那苦不堪言的命運,甚至讓讀者反觀現實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自己或是身邊人的影子,而他對這些人物深刻的描寫與塑造亦讓萬千讀者禁不住為之擊掌而大加贊賞。在整部小說集中最為出奇的是《虛愛記》,小說主人公是一名叫英屬的青年所創作的小說的主角,這里劉汀以一種“別樣”的視角,賦予了這個藏在故事深處的“主角”以新的生命。一方面,他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讓這個人物“活”了起來;另一方面,他又以第三人稱的手法講述了英屬不幸的愛情。如此一里一外,雙線敘事的脈絡彼此交替,不僅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講故事的固有維度,更以一種縱深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表現面對愛情的絕望與悲觀。由此可見,其間的新奇和富有詩意再一次彰顯了上文所言及的劉汀對“新虛構”概念的個人詮釋——“這確是小說的另一種可能”。
劉汀曾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有關中國、有關生活、有關幻想、有關命運”。小說集《中國奇譚》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述說著人生現實,展現著當今社會的人間煙火,在瑰麗的想象中吶喊以悲劇為底色的人生。可以說,作家對“奇”和“悲”的體認可謂深刻,在“奇”的基礎上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悲”,加以魔幻般的故事情節,讓故事體現出自然真實與隱秘詭異相互并存的敘事特點。此外,作家以銳利的目光觀察現實,書寫在庸常人生中普通人的魔幻現實和無奈悲苦,用奇幻的新虛構展現小說無盡的可能,探索當代小說敘事的魅力。
作者簡介
張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和石河子大學學科帶頭人(B級),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葉煜瞳,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在讀本科生。
責任編輯 孫海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