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評估腦出血患者應用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治療對于患者血清P物質水平的影響。方法:選擇醫院神經外科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間接診的46例腦出血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N=23例)接受傳統開顱清除手術治療,觀察組(N=23例)接受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治療,將兩組腦出血患者的療效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血清P物質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清鐵蛋白小于對照組,觀察組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腦出血患者應用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治療的效果突出,有利于提升臨床療效,提升血清P物質指標,降低神經功能評分,值得推廣。
【關鍵詞】腦出血;微創;置管吸引手術;對血清P物質水平
【中圖分類號】R651.12 【文獻標識碼】A 【DOI】
腦出血是神經系統疾病,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并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傳統開顱手術治療的手術清除較為完整,并且可以在直視下進行手術,可以降低繼發性水腫引發的腦疝幾率,但是該方式并不適合老年患者和麻醉不耐受患者[1-2]。近年來,微創手術在腦出血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為了評價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在腦出血治療中取得的療效,選擇46例腦出血患者開展調查。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擇我院神經外科就診的腦出血患者46例,入組時間在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隨機數字表法下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為23例,分別給予傳統開顱清除手術治療、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治療。對照組,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2例;年齡在55歲~75歲之間,均值(65.32±4.87)歲;出血量在40毫升~62毫升之間,均值(46.65±3.11)毫升。觀察組,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13例;年齡在55歲~78歲之間,均值(65.44±4.62)歲;出血量在40毫升~65毫升之間,均值(46.75±3.25)毫升。兩組腦出血患者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開顱清除手術治療,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利用CT顯示結果進行切口的處理,入路區在相應皮層非功能區域展開。開顱后到腦溝位置,將腦回分開直至出血位置,清除血腫。
觀察組,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治療,結合患者CT顯影結果,應用矢狀方向穿刺,直至額部和枕部交界處,在操作中避開主要血管,穿刺針進入到血腫位置固定連接引流管,使用注射器將液態水腫吸除。血腫量在1/3之后,每間隔六小時注射生理鹽水與尿激酶。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腦出血患者的:(1)血清P物質、血清鐵蛋白、神經功能評分。(2)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處理資料數據,應用(%)表達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性應用卡方檢驗。應用(均數±標準差)表達血清P物質、血清鐵蛋白、神經功能評分,差異性應用t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的血清P物質、血清鐵蛋白、神經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P物質、血清鐵蛋白、神經功能評分相比無較大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P物質高于對照組,血清鐵蛋白、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腦出血的患病率在腦卒中患者中占有1/5以上,疾病的主要病因為血管老化、吸煙以及高血壓等等。腦出血發病突然,并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傳統開顱手術適合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優點在于血腫清除較為徹底,可以降低腦疝的幾率[3]。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具有操作簡單的優勢,可以將患者腦組織壓迫情況盡快解除,微創可以降低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患者術中的出血量相對較低,術中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對患者神經系統的損傷較小,可以降低血腫周圍組織的刺激程度。據此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清P物質高于對照組,血清鐵蛋白、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對腦出血的療效準確,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P物質指標,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應用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可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永倉,許曉宇.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對腦出血的療效及對髓鞘堿性蛋白、血清P物質水平的影響[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9,37(4):688-691.
[2]劉文勝,蔡瑋,楊立業.微創手術聯合置管吸引術對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21,28(5):605-606.
[3]李平均,李相銀.微創聯合置管吸引手術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P物質水平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1):53-55.
作者簡介:
張克東(1986,11-),男,漢,甘肅高臺,神經外科,中級,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專業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