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人乳頭病毒病毒基因(23)型檢測PCR反應反向點雜交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2020年12月期間進行HPV檢測的適齡女性246例,對其使用人乳頭病毒病毒基因(23)型檢測PCR反應反向點雜交法來進行檢測,并與其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臨床檢測的準確性。結果:分型檢測的準確性與病理學結果保持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醫學中,早期應用人乳頭病毒病毒基因(23)型檢測PCR反應反向點雜交法來對宮頸癌初篩進行檢測,有著較高的準確性,避免發展為宮頸癌,降低我市女性宮頸癌發病率有實際意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人乳頭病毒;病毒基因;PCR反向點雜交法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DOI】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居第二位,僅次于乳腺癌。根據WHO統計,2018約有57萬的宮頸癌新發病例,其中80%的病例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我國癌癥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宮頸癌新發病例11萬人,死亡約5萬,宮頸癌依然是威脅女性健康的重要問題[1]。提早預防、診斷和治療子宮頸癌就成為了維護婦女健康的首要問題。幾乎所有宮頸癌患者的病理樣本中均能找到HPV病毒,從而印證了HPV是宮頸癌的主要病因,也使宮頸癌成為目前人類所有癌癥病變中唯一病因明確的癌癥[2]。宮頸癌有一系列的癌前病變,臨床研究表明,從HPV感染到宮頸癌前病變到最終發展為宮頸癌大約需要5-10年的時間,而且子宮頸具有有利的解剖學基礎,易于暴露,便于觀察、觸診和取材。如在癌前病變被確診,即可進行進一步的治療與監測[3]。因此,通過篩查可以達到早診早治,降低子宮頸浸潤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我院為了提高醫院對于宮頸癌的診療水平,為方便診斷,擬使用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分型(23型)檢測試劑盒(PCR-反向點雜交法)來進行相應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2020年12月期間進行HPV檢測的適齡女性246例,對其使用人乳頭病毒病毒基因(23)型檢測PCR反應反向點雜交法來進行檢測。
適應癥:(1)三年以上性行為或21歲以上有性行為的女性普遍篩查。(2)高危婦女人群:有多個性伴侶、性生活過早、免疫功能低下、衛生條件差、性保健知識缺乏的女性。(3)決定妊娠的婦女,在妊娠前應進行HPV檢測。(4)宮頸病變及宮頸癌患者治療后的隨訪。(5)尖銳濕疣患者。(6)欲接種HPV疫苗者。
禁忌癥:(1)檢測應在非月經期進行。(2)檢測前3天不要使用陰道內藥物,不沖洗陰道。(3) 檢測前24小時不應有性行為。
1.2 方法
PCR-反向點雜交法技術根據HPV不同基因型之間的序列差異,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設計特異性識別某種HPV基因型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針。探針5’端用氨基標記,通過化學鍵作用固定在尼龍膜的特定位置上,制成包含探針陣列的膜條。將帶有生物素標記的PCR擴增產物與膜條上的探針在一定的溫度和鹽離子濃度條件下進行分子雜交,再通過生物素與鏈霉親和素耦聯的過氧化物酶結合,在H2O2的催化下使TMB發生顯色反應。通過膜條特定位置顯色(藍色)與否來判斷該探針是否與待測DNA片段雜交,從而鑒定HPV基因型。
1.3 評價標準
測定準確性:對23個基因型進行準確性分析,對其他常見7種性病病原體(沙眼衣原體,人型支原體,白色念球菌,陰道毛滴蟲,梅毒螺旋體,化膿性鏈球菌及單純皰疹病毒Ⅱ型)感染的標本進行準確性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例數n和%進行表示,使用X 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s)進行表示,使用t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準確性
分型檢測的準確性[19例(7.72%)]與病理學結果[20例(8.13%)]基本保持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進步,使得人們更加重視健康問題,而對于女性來說,早期宮頸癌病變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及時的診斷和進行早期的治療能夠有效的降低該種病癥的發病率。目前的流行病學和生物學資料已經證明HPV感染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主要病因,因而加強防治和監控HPV的感染狀態已成為預防和診治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主要手段。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所(WHO/IARC)提出:“有充足的證據表明:HPV檢測可作為子宮頸癌的初篩手段,并可以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經過大量文獻證明,HPV檢測的靈敏度顯著高于細胞學檢查,而且陰性預測值在99%以上。與細胞學篩查相比,HPV檢測可以延長篩查周期,減少病人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在臨床上,HPV檢測可用于宮頸癌的篩查、細胞學ASCUS分流、宮頸病變治療后的隨訪等,臨床應用效果明顯,其可以作為宮頸癌的初篩手段。
本研究結果顯示:分型檢測的準確性與病理學結果保持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方法從樣本到結果只需6個小時左右,能準確鑒定國內常見的23種HPV基因型,其中高危型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2;低危型包括HPV6,11,42,43,81,83。因此,開展HPV分型檢測的有助于對我市適齡女性進行宮頸癌早期篩查,及早的發現并治療癌前病變。
綜上所述,在臨床醫學中,早期應用人乳頭病毒病毒基因(23)型檢測PCR反應反向點雜交法來對宮頸癌初篩進行檢測,有著較高的準確性,避免發展為宮頸癌,降低我市女性宮頸癌發病率有實際意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余娟平,魏琦,王倩倩,等.安徽地區17160例健康體檢女性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狀況及基因分型[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9,13(5):389-395.
[2]韓曉靜,林牧,龔亞東,等.熒光定量PCR法聯合反向點雜交法鑒定分枝桿菌菌種類型的效果[J].現代醫藥衛生,2019,035(021):3345-3346.
[3]高麗敏,鄭義,徐曉涵,等.第二代雜交捕獲法與PCR反向點雜交法在人乳頭瘤病毒檢測中的應用比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v.19(81):187-188.
作者簡介:陳紅(1984.01-),女,侗族,貴州萬山人,本科學歷,主管檢驗技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