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厚重而又豐富的傳統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催生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意識特征。對中華傳統農耕文化中的優秀思想進行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以融入當代大學生立德健體教育,在抵御腐朽文化沖擊,增強中國話語體系和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立德;農耕文化
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不僅在物質文化方面留下璀璨成果,在精神文化與行為文化方面同樣具備特定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功能。在當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的背景下,繼承并感受傳統農耕文化,在闡釋中華優秀傳統、促進勞動教育創新式發展方面,意義重大。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
一、傳統農耕文化是古代立國的基礎
家國同構體制及所蘊含的民族集體意識使古代中國社會結構高度穩定,對統一國家的形成、傳統文化的綿延具有基礎性價值,而經濟生產是傳統崇尚集體的心理模式的根源。中國古代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以血緣凝聚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農耕是民眾生活的主要來源。古代中國對農耕的重視,不僅因為農耕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行為,也作為一種政道,有著更深刻的政治內涵。
在奠定古代中國政治制度雛形的西周時期,農耕在周人的精神觀念中不僅是物資生產的主要部分,也與“王業”緊密連接在一起。政治家周公旦認為,貴族知稼穡,才可以了解“小民”的痛苦,是保證施政清明的重要條件。一則稼穡之事是“王業”的物質基礎,二是防止貴族像商朝的上層那樣腐化。據記載,西周時期允許殷商遺民去經商,而周人子孫則不行。同時農事活動也關乎促進人民之間的和睦關系與道德品質的提升。在宗法社會,民眾共同的農事勞作,不僅生產維系生存的糧食,也維系著宗族的社會關系。所以古代帝王的親耕儀式非常普遍,宣示著農耕的意義,以此教化民眾。《詩經》《周頌》《大雅》等經典,含有大量農事典禮的詩篇。加上我國地域的廣袤多樣、民俗多元,也促成了農耕習俗的多樣性,許多理念、思想及大量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煥發光輝,影響久遠,
這種文化是種內傾文化。將家庭、宗族、民族、國家的觀念緊密聯系。當然重農也并非意味著對商業、手工業的完全排斥。傳統農耕文化產生于古代勞動人民之間,體現著勤勞勇敢的性格,“儲藏著泱泱傳統農業大國的寶貴基因,儲存著上下五千年歷史大國的文化密碼”。1因此,重構傳統農耕文化,取其精華,符合新時代大學生愛國教育要求,有利于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明史立志、明史修德,增強歷史自豪感,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二、傳統農耕文化蘊藏著“知行合一”思想活的靈魂
古代中國農業長期領先世界。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整套用地養地、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在農藝、農具、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大放異彩,顯示出古代中國生產力的超高水平。同時厚重而又豐富的農耕文化也催生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璀璨的文學作品。
古代勞動人民依自然規律獨創的實踐經驗蘊含著知行合一思想的精髓,以及歌頌勞動價值的精神。“勸農”思想在勞動意識、勞動價值和勞動情感方面,處處體現著勤儉節約、吃苦耐勞、開拓進取之義。古代社會鼓勵辛勤勞動,批評好逸惡勞,既作為美好操守,也作為優良家風繼承下去。有價值有意義的勞動能培養人優良的品德意志和強身健體。半耕半讀的生活方式,體現了勞動與學習相結合的價值取向。不少文人兼具農學家的實踐經驗, 他們以田園生活和務農經濟為本,如崔寔的《四民月令》、張履祥《補農書》,在勞動中, 反映底層生活的樸素偉大。顏之推《顏氏家訓》、汪輝祖《雙節堂庸訓》等家訓集也告誡子孫要身體力行、自食其力,勿忘稼穡桑麻,反對輕視勞動、不學無術、好逸惡勞等陋習,提倡經世致用,關注社會現實與求知問學相統一。理學家許衡、張履祥、曾國藩等皆主張耕讀不偏廢,將自食其力作為推動治學和修身的基礎。他們雖敬重天命,也更相信人的實踐能力。眾多特色的農耕文化成果不是一般的物品,不僅具有歷史永久性,在傳承上更可以自發增效,廣大大學生在從事文化學習過程中,多接觸傳統農業文化中孕育的生產社會關系、典章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習俗等意識形態,可以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修養水平,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與性情, 增強他們處理社會生活中各種關系的能力,“不斷發展和闡釋對勞動實踐、勞動技能、勞動觀念等方面的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傳統文化中勞動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
三、通過“以勞立德”“以勞健體”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現代社會,農業生產力水平迅猛提升,已經告別傳統的農耕社會。新興工業的發展使傳統農耕經濟形態逐漸萎縮,商品化農業經濟形態也逐漸淡薄了傳統的農本意識,農耕生產不再是唯一的物資生產之源。社會條件和人的生產觀念在市場意識的強化下使得傳統價值觀念逐漸轉變。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文化不應湮滅。保護好豐富多彩的古舊農耕器具和傳統手工藝等農耕文化資源,在啟迪教育后人、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意義重大,是現代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意義重大。尊重勞動、憶苦思甜,才能不忘歷史,堅定愛國信念。當今社會,消費指令性影響徹底強化了大學生錢物交換的市場意識。無論書本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開導珍惜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學生們仍是在內心難以認同這些說爛的大道理,而部分地區農村生產面貌和傳統生產方式改變不大,也使部分大學生內心抵觸農村勞動力資源在歷史中的意義。
通過實踐來提升品德修養和強壯體魄,才能真正提升大學生育人工作的適應性和實效性。改變好逸惡勞的心態必須感受農耕歷史,傳承農耕文化。例如傳統農耕多有“男不插秧,女不犁地”等習俗,這主要是從男女身體特質出發,闡釋男女分工在家庭中的意義,以此提升大學生思考家庭分工的科學性。
當前傳統農耕技術、手工藝等的新傳承人難尋,導致傳統農耕文化傳承面臨危機。而當代大學生是傳統農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要群體,在理論認識、傳承理念和思路方面優勢明顯。難度大、耗時長、部分手藝的獨特性等原因有必要經高校畢業生經手以提高研究水平。國家應該提供資助政策為自愿傳承農耕文化技藝的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藝氛圍,也應該“加強農耕文化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制定關于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專門性立法”。3在實踐中促進大學生農耕文化隊伍建設,在科學培訓鄉村勞動力隊伍、滿足農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出貢獻。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農產品的創作也為培育新型農耕文明提供了物質平臺, 高校可設立非遺技藝課程,搭建更多展示農耕文化的展示空間,進行專業化人才培養,不僅對農村建設發揮積極作用,也能更好地鍛煉大學生的身心素養。
結語
農耕文化已經單純不局限于發展農村經濟,也不僅僅等同于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繼承與弘揚農耕文化的精華,推動勞動教育創新式發展,有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素質與各方面能力, 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海云.新時代重構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16.
[2]楚艷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勞動教育中的現實啟示[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119.
[3]劉子磊.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研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2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青島工學院課程思政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李輝東(1987—) ,男,山東青島人,青島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思潮 郵編: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