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時代發展“生力軍”,成長周期更是與新時代發展相契合。立足“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應當樹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價值取向,爭做具有理想信仰的新時代有為大學生,也應當加強心理素質建設,做到能夠在壓力中成長,不斷錘煉自身吃苦耐勞的品質,促使當代大學生走正確航向成為一名可以扛起新時代中國發展旗幟的有為青年。
關鍵詞:大學生;價值取向;心理需求;深淵式心理素質
新時代的發展、科技的融入、新發展理念的不斷實踐,向所有人展現未來社會的發展主體必然是青年,但目前而言,受到社會因素、家庭因素、校園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現狀并不容樂觀,國家和各高校應當充分發揮作用,重視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心理教育,貼近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時代產物開展多元化教育,緊跟時代動態、構建新型大學生價值取向、心理素質發展體系,為當代大學生建起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提供有效保障。
大學生觀念超前或者偏離固有的時代特性,具備高強度的創新性和多元化,從而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是否正確成為社會爭議的熱點現象,同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會因為事物主體、地域性、事件發展趨向等一系列因素出現同一事件不同價值取向的現象。同時心理素質由于時代的發展、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的不斷充實,從而導致思想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個性化程度追求甚至上升到癡迷的階段,大學生心理對于“新事物”“熱事物”的熱衷度達到頂峰,從而造成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整體水平不穩定。
對此,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視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親身深入校園與大學生們交流、交心,傳授正確的觀念。各高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創新性發展思想素質教育,將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取向和加強心理素質的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社會志愿服務團隊、抗擊新冠疫情先鋒隊,在此期間不難發現涌現了一大批青年大學生,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假期時間,積極的投入到人民和國家需要的地方。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總體而言還是比較積極健康的,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處理好個人與他人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面對相關事情時可以根據自身的狀態做出正確的選擇,并且不局限于自身的價值體現。但由于新時代本身發展就具備著無數新元素,從而促使當代大學生在享受新時代孕育地各種產物時自身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得到多元化發展,同時不斷被“等多種不正確的“時代文化”因素所影響。比如“喪文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從而喪失奮斗的精神)和“佛系文化”(對事物發展的趨勢毫不感興趣,心態過于平淡,過于享受安逸的生活)。此類不正確的“時代文化”導致他們原本所產生的價值取向和加強的心理素質不斷波動,發展方向出現邊緣化,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極具個人態度。
多元化發展和充滿“時代文化”性都具有一個弊端,當代大學生不斷地偏向這兩者特性固然是符合時代發展的,但是這兩者都具備著兩個方向,而大學生由于追求新事物和深受時代特性影響很容易朝著不利于自身成長的方向發展,造成出現偏激性價值取向、深淵式心理素質(即價值取向并非為了實現個人價值或者服務人民、報效祖國,心理素質雖強但是對于事件發展持有觀望式態度,并不會抱有任何的參與性或者重視性。)幫助他們樹立起“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價值取向、“吃苦耐勞、處事不驚”的良好心理素質。對于革命傳承、社會發展、人民幸福尤為重要。
首先,國家應該將高校的思政工作建設放在培育新時代優秀大學生建設工作的首要地位,引導當代大學生順應時代的航道發展。鑄牢社會主流價值抵御目前社會多元化文化的沖擊,堅持正面引導、正面激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當代大學生把握現實的主流、社會的基本面,充分認識到自己人生的意義以及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大勢,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堅定信念。其次,高校作為當代大學生的直接教育主體,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和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絕不能將大學生的發展局限在某一層面,應充分發揮主體引導作用,形成特有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育人環境,培育大學生自信、寬容、合作、學習的心態,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時應該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質的雙向發展,打破原有的教育方式,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可組織開展走向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志愿服務、實踐教學、參觀考察等活動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再次,家庭永遠都是孩子的心靈歸宿和發展方向的主要影響因素,父母也應適應時代發揮所趨先改變自己固定的教育模式,不再用適用于上一代的壓迫式教育方式來對這一代的大學生進行教育,應多了解當今時代的主流因素以及孩子目前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背景,以便更好的與孩子開展心理交流,引導他們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總而言之,無論是國家還是高校和家長只能起引導作用,價值取向的最終定位,心理素質的防線建設最終只能依靠青年大學生自身。但是由于生活在多元化的社會,每天都會面臨來自社會的各種價值文化吸引,一旦出現歪扭或者僥幸的心理狀態就有可能會出現偏離軌道的行為。面臨來自社會的利益誘惑,多數大學生在利益勉強往往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過度關注于社會某些低俗文化、網紅文化、另類文化,從而導致心理素質得到污染,對于此類事物的抗擊性不斷降低。大學生必須提高自己對于多元文化的辨識性,端正自己的價值審美,走正確的軌跡,做到正面發展。
百年新征程,當代大學生作為中華歷史的“續寫者”理應抱有家國信念、青春擔當,社會具有包容性,但社會更加需要具有時代責任與擔當的接班人。理應牢記先輩使命,時刻牢記自己背負著國家偉大復興的使命,自覺維護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尊嚴。努力奮斗培養自身“為黨分憂、為國爭光”的使命感和“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露瑤: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調查研究 https://x.cnki.net/read/article/xmlonline?filename=KFJY202010082&tablename=CJFDTOTAL&dbcode=CJFD&topic=&fileSourceType=1&taskId=&from=&groupid=&appId=CRSP_BASIC_PSMC&act=&ts=1616413224&customReading=
[2]酈煒:高校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https://x.cnki.net/read/article/xmlonline?filename=FYJY201916094&tablename=CJFDTOTAL&dbcode=CJFD&topic=&fileSourceType=1&taskId=&from=&groupid=&appId=CRSP_BASIC_PSMC&act=&ts=1616418518&customReading=
[3]黃秀琳:淺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建設的意義和策略 https://x.cnki.net/read/article/xmlonline?filename=ZWDM201904032&tablename=CJFDTOTAL&dbcode=CJFD&topic=&fileSourceType=1&taskId=&from=&groupid=&appId=CRSP_BASIC_PSMC&act=&ts=1616418643&custom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