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升
摘要:初中生是處于十二三歲至十五六歲在心理和身體上變化較為顯著,其思想由幼稚正在過渡成熟階段的學生。探索初中生心理出現的問題研究對策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瀾滄縣初中生;心理問題;因素;對策
瀾滄縣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屬于云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縣城于勐朗鎮大壩而居,因瀾滄江而得名。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面積位于云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縣境與勐海、孟連、西盟等地相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邊境線較長,南部的糯福鄉和西部的雪林鄉邊境線長80.56公里,雪林的邊境線長23.72公里,境外與緬甸的佤邦接壤。進出口貿易較為方便,近年來瀾滄縣第三產業增速發展較快。人口規模近50萬,主要聚居拉祜族、漢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該地區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口頭流傳的詩歌以創世敘事長詩《牡帕密帕》最為著名,舞蹈以蘆笙舞和擺舞最具民族特色,且拉祜族擺舞被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一、 初中生的心理問題
1.人際交往問題
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問題,不同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培養出不同性格孩子。與學校教師關系問題,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偏見、缺乏認同、往往出現學生和教師之間出現不和諧。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厭煩、抵抗,甚至是背后的語言攻擊;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初中生思想行為正處于有幼稚走向成熟的發展階段,思想尚未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接受知識熏陶。因此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思想分歧,有的行為表現幼稚,出現早戀現象、謾罵和打架現象;
2.學習壓力產生的心理問題
初中生處于小學到高中教育的一個過渡階段,學生的學習科目逐漸增加,學科難度不斷提升,從而造成學生精神上萎靡不振,導致食欲不振、失眠,考試焦慮,更為嚴重者出學生厭學、逃課等現象。
3.青春期的心理問題
青春期的自我封閉心理,由于家庭、學校、社交等方面的問題,出現了學生不愿意和父母、老師、朋友、同學進行溝通交流,將自己的壓抑不平埋藏心中,不愿意與外界進行溝通,形成自我閉鎖。嚴重者出現郁抑癥,更有甚者出現極端現象。
二、初中生成長期的心理問題的因素
1.家庭因素;
(1)原生家庭結構破裂導致家庭關系失調
家庭間親子關系和家庭內環境產生了消極影響從而滲透到中學生心理及行為上凸顯出來。根據研究發現,家庭的成長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是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的離異對學生在心理、人格、社會交往、學習上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個和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當父母不和諧,家庭之間經常性出現較大分歧,家庭沖突家庭矛盾不斷,父母離異等等行為將會導致孩子缺失安全感、歸屬感、溫馨感。
第一、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或者是父母雙方連續三個月以上出去務工,將孩子寄托給戶籍所在的家鄉,由父母雙方的老人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留守的青少年學生正處于發育的關鍵期,他們無法享受到來自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正確引導幫助,在成長過程中同樣缺乏父母在感情上的關心,往往容易走上極端,出現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性格孤僻、脾氣暴躁、沖動。
2.成長期生理叛逆期因素;
中學生平均年齡12-14歲之間,此時正處于青春期,它是個人身心變化最為迅速和明顯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身體、心理、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與人際交往、學習知識等方面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獨立性和依賴性、成人感和幼稚感、開放性和封閉性、渴求感和壓抑感、自制性和沖動性等多種矛盾集為一身。所以青春期的中學生在處理問題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較為極端的問題。
3.學校因素
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研究不夠深入和透徹,對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初中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做事喜歡標新立異,由于逆反心的驅使和支配,大膽的學生與老師發生沖突;相反,膽小的學生通過某些方式制造事端,不停的給老師尋找問題,而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1.加強家庭教育,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正因為學生的心理疾病往往和家庭環境、家庭教育觀念、教養方式有很大的因素。作為家長應以身作則,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其次家長重視學生精神方面的引導,提高思想政治素養,注意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戰勝挫折意志品質,磨煉學生意志、培養孩子獨立人格。同時尊重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在寄托希望的同時家長往往更應尊重孩子,給與孩子更多的關愛,和孩子進行思想的交流,多鼓勵孩子的成長。讓他在被尊重、被愛的環境中成長,也讓他在被愛的時候懂得去理解別人、尊重別人。最后貫徹家校共育、共促成長的理念,家?;?、互訪、親子共度讀。家校理念有助于提升學校的教育滿意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構建和諧家庭關系,有助于父母孩子共同成長,家長要克服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是應該積極與學校進行溝通、與班主任進行交流。
2.發揮教育者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素質水平
教師是知識傳播者和引導者,同時也是學生德育教育的引領者。在教育教學中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作為教育者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發展,尊重學生,平等愛生,加強溝通。通過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做到亦師亦友。給與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加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極速成長的階段,在成長和變化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自身解決不了的問題,因此學校通過設立心理咨詢師,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引導學生,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進行相應治療。心理咨詢師應采取適當的治療方式,減輕、或消除學生不健康的心理現象從而改變行為方式,促進學生心理健全發展。
參考文獻:
[1]弘豐.微表情心理學[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6;140-141
[2]高山.人際交往心理學[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6;126-128
[3]全國農村留守兒精準摸排數量902萬人口.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