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的應用逐漸得到了普及。自從新課改的開始,開始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教學中,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已經被眾多的教師所接受,成為一種補充教學的有效手段。多媒體具有圖形、圖像、文本、聲音、動畫融為一體的主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將可以對學生進行多感官刺激。
關鍵字:數學課堂;ppt應用;計算機教學;課堂效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突飛猛進,計算機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已經滲透到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并迅速成為當今最有發展前途的教學媒體和教育管理工具。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用于課堂教學成為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重點。“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運用。
在教學方法上,PPT課件輔助教學具有不拘一格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數學教學可以把多種教學方法,如直觀教學、啟發式教學、愉快教學和視聽強化教學等緊密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學目的。
在教學形式上,PPT課件輔助教學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在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同時,加上教師的精講與啟發,再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和討論,使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和仔細觀察,從而得出正確結論,改變了過去那種光靠教師“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
一、運用PPT課件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勢
1、利用PPT課件來創設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PPT課件來創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通過有效的巧設疑問、激發興趣來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學《認識厘米、用厘米量》一課時,在講授如何估測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的內容時。這一數學知識點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對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是難理解的。這就需要教師利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我首先將內容做了一個形象的故事情節――播放《貓和老鼠》,學生一看放他們最喜歡看的動畫片,高興得很,第一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就實現了。
然后,在學生產生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任務去看,看一看影片中的小貓是如何抓住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學生認真觀看一段動畫片內容:小貓追老鼠,老鼠轉身就鉆到小洞里,小貓停下來了,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我將課件暫停,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貓咪是怎么樣做的。然后回放。為什么小貓要這樣做呢?開始設疑。答案是:貓的胡子的寬度等于洞口寬度時小貓的身子才能進入洞口,有可能抓住小老鼠。
很顯然,貓是靠胡子來估測洞口大小來確定能否進洞抓老鼠的。從而引出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習如何“估測”物體的長度。在學生饒有興趣的時刻開始介紹本課的主要內容,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貓咪的胡子就是它能否捉到小老鼠的尺子,我們人類生活中,也隱含著尺子呢,讓我們共同來尋找吧!這一導入內容,更是激起了學生向深層次進行探究的求知欲。對這一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好奇,紛紛尋找身邊的“尺子”。學生紛紛列舉:①食指寬=1厘米;②課桌面的長度=80厘米等等。將被測量物與生活中的尺子比量,就能估測長短。和貓咪的胡子的道理是一樣的:用“尺子”可以估測出物體的長短。正確地演示課件,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激起學生求知欲,并使學生懂得數學來自生活。
2.呈現過程,有利于突破重點、難點;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其他科目相比更為抽象,再加上傳統教學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比較難掌握,這就形成了教學的難點。如何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重點、難點,就成為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
數學教材中很多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結論的推導,重點都在“過程”,利用計算機技術可以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清晰的“動態表象”,以利于他們的思維發展。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一知識點時,他這樣設計:在屏幕上先顯示三個大小不等的圓,隨后將三個圓的直徑進行比較,讓學生清楚三個圓的直徑也都相應的長短不一。然后依次將三個圓的周長展開為三條線段,用各自的直徑進行度量。三次度量的結果是一致的:在翻了三次“筋斗”之后,紅色的閃動提示都還剩一小段。在這個動態的演示過程中,學生感知形象具體、清晰,認知深刻,不需要教師的提示,即可準確地概括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例如圓的面積計算的教學中,重點、難點就是如何將圓二等份、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并演示給學生看。采用傳統的方式用手拼擺,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很難做到準確、清晰,學生也難以理解。教師的操作程序繁瑣、節奏松散,學生的思維過程不連貫,對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的理解模糊。而利用PPT課件卻能化抽象為直觀,通過動畫演示的形式,將“化圓為方”的過程以直觀、形象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通過觀看動畫,輕松地理解了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較好地解決了該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運用PPT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系統性較強,要求學生思維空間不能狹隘,PPT課件的利用就能夠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如,我在教《分數的意義》一課時,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需要思維課件拓展,我設計課件:①一顆蘋果樹上結了10個大紅蘋果;②6只小蜜蜂正采蜜,一共采了18桶蜜……賦予生動的畫面,明快的色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討論:①圖中的那些事物可以看作是單位“1”?②可將事物均分為多少份?這樣的分法有幾種?③如何用分數表示?
學生在課件的刺激下思維活躍,積極發言:把10個蘋果、18桶蜜、6只蜜蜂分別看作單位“1”,并能把每個“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將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同時將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還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大調動了學生思維的擴展。
二、運用PPT課件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劣勢
1、注重用圖、文、聲、像并茂的方式,忽略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
由于PPT課件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老師在做課件備課時著重注意動態圖象的插入引導,而忽略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一味地灌輸圖象表達法,學生會只記住抽象的圖象變化過程,形成懶惰的思維方法,不再去擴展自己的思維,只是跟著老師的教學內容旋轉。
2、多種符號載體的教學內容,容易分散學生思維的注意力;
課件中,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加迅速地滲透所有的知識,增添了很多動態的畫面、動聽的音樂,而這些載體的存在,讓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許多老師在制作過程中過分追求表現形式,而青春期學生對新鮮事物多易產生獵奇心理,無疑對學生有限的注意力產生極大的干擾。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研究的不是老師所期望研究的內容,而是那些活潑的動畫之類,忽略了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
現代教學改革的方向,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并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人機互動”。因此,在PPT課件中教師應注意多種教學手段的組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能跟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這樣教師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認知中存在的問題,調整教學進程和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合傳統教學,揚長避短,完美運用PPT課件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何運用這把雙刃劍卻是最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配合教材,以PPT課件等多媒體為輔助教學工具,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首先,要重點的關注教材,關注學生,關注教法和學法,以PPT課件輔助學生理解;課件的運用應配合教材,以教材為主,板書與課件結合,按照課件把實物帶進課堂演示,帶領學生一起做實驗,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拓寬思維,將計算機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其次,教師在備課期間,把握一個教學的方向,實現個性化教學。“教無定法”,國際互聯網的資源優勢,使得每期的PPT課件多元化,使得教師難以發揮傳統教學中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因此,在課件制作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組合開發教學資源庫、教學策略庫和教學軟件平臺,以配合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信息呈現方式和適宜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最優化的學習環境,實現個性化教育。
再次,優化教學過程的同時也要注意及時反饋,適時評價,從反饋中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給予重視糾正。教學過程優化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習能當堂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從而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課堂評價要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通過階段性評價、總體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及時對PPT課件及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詳細了解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適應程度和喜愛程度,以對教學方式做適當變動。
總之,教師只要認真鉆研教學,精心設計教學,運用PPT等多種工具優化教學過程,才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師教學的質量,積累新式教學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