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禎 黃心怡 蔡政忠
摘要:目的 評估某醫科大學國際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了解該群體的情緒及精神狀態。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留學生版 SCL-90(SCL-90-overseas student,SCL-90-OS)對 80 名留學生及 1 775名同年級普通本科生進行心理健康評估。結果 80 名留學生癥狀自評量表總分得分為(1.52±0.56)分,高于 1 775 名普通本科生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軀體化、抑郁、敵對、偏執、其他等因子留學生得分高于普通本科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或P < 0.01),其余因子得分兩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與普通本科生比較,醫學院校國際留學生心理問題較突出。
關鍵詞:醫學院校;留學生;心理健康;情緒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生目的國。教育部頒布的《留學生計劃》也明確提出,到2020 年,要實現全國內地高校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 15 萬人。留學生管理,尤其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心理適應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行為心理學的觀點,環境的刺激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變化,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由于失去熟悉的社會交流信號或符號,對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產生深度焦慮癥”,很容易在多方面影響下產生心理問題,造成“文化休克”,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造成影響。本研究著重對留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狀況做出調查,分析總結在華學習過程中留學生心理適應發展的共同特點,結合外部條件和留學生本體的內在聯系做出解釋和預測,對于可能出現的心理紊亂現象提出解決的措施,為留學生管理工作和留學生自身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一、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和結構化訪談兩種途徑進行調研。留學生以無記名的方式填寫調查問卷,調查時間為 2019 年 5 月,并隨機就問卷中的問題對受試者進行訪談。
發放的問卷分為英語和漢語兩個版本,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基礎信息統計和來華留學適應狀況調查表。基礎信息包括以下六個內容: 性別、年齡、地區、來華時長、學習階段、專業。適應度調查表分為日常生活、學業、人際交往、中國文化適應和語言五個方面,每個方面設 10 道判斷題選項,總計 50 道題目。該適應狀況調查表采用 5 點式計分方法,分別為“非常不適應”“有點不適應”“一般”“比較適應”“非常適應”,對應為“1”“2”“3”“4”“5”。筆者采用每項適應程度平均值的方法來判斷留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狀態。適應程度平均值≤1 為“非常不適應”,1 < 適應程度平均值≤2 為“有點不適應”,2 < 適應程度平均值≤3 為“一般”,3 < 適應程度平均值 ≤4 為“比較適應”,4 < 適應程度平均值≤5 為“非常適應”。
(二) 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為西安各高校留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漢語培訓生、漢語語言預科生、短期交流生和其他項目人員( 包括校企合作等項目來華的留學生) 。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共發放問卷 150 份,回收 132 份,回收率為 88% 。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受試的來華留學生的總體適應度平均值為 3.49,是“比較適應”。其中感覺“非常不適應”為 0 人,感覺“有點不適應”的占 3.33% ,感覺“一般”的占 16.67% ,感 覺“比 較 適 應”的 占66.67% ,感覺“非常適應”的占 13.33% 。總體而言,西安來華留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度為“比較適應”,有少量來華留學生感覺適應周圍環境很難。
三、留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
留學生心理健康與其自身的國籍、性別、年齡、專業、經濟狀況、受教育水平等人口學因素密切相關。
國籍上。陳玳瑋等對天津師范大學留學生的調查獲知,在影響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中,國別的影響最大,不僅對心理健康的所有因子達到了顯著影響,而且對留學生總體心理健康影響也極其顯著。 性別上。趙妍對哈爾濱工程大學 80 名留學生調查發現,留學生抑郁癥狀與性別顯著性相關,女性比男性抑郁癥狀明顯。楊洋等調查天津高校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時發現,男女在軀體化因子上有顯著差異,且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年齡上。趙妍發現留學生抑郁癥狀與年齡呈顯著性正相關,年齡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謝永飛等也發現江西高校的亞洲來華留學生中,年齡越大,留學生的心理適應情況越好。專業上。楊洋等發現不同專業的留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性、抑郁癥狀以及精神癥狀上均有差異。經濟狀況上。馬莉等對 148名來自 24 個國家的來華醫學留學生的研究發現,有些留學生來自貧窮國家( 即第三世界國家) ,由于高的消費負擔不起,直接表現為飲食水平明顯跟不上去,從而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呂萍也得出相似結論。
四、結論
本文對學術界關于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諸多影響因素的研究進行評述,從中可以看出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留學生初到新文化環境中最缺乏的是對環境、對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和所在學校周圍環境及教育教學方式和制度的了解,因此在這樣的新環境中會產生焦慮等不良情緒。而影響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留學生的國籍、性別、語言能力、居留時間、人格、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價值觀差異和文化慣習等。即女性的心理健康狀況比男性的好; 漢語或英語水平高的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語言水平低的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好; 外向型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內向型的好; 留學生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采用積極應對策略的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采用消極應對策略的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好; 生活滿意度高的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有過出國經歷的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沒有出國經歷的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好; 留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狀況可能越好; 年齡越大,可能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感知到的歧視與偏見越多,可能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因此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學生管理人員必須重視的問題,高校應為來校留學生提供充足的應對新文化環境的資源和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并建立心理健康保障體系,幫助他們成功實現跨文化適應和交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發留學大數據: 中國成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EB/OL].( 2018 - 03 - 30) [2019 - 09 - 16].http: ∥www.chinanews.com/gn /2018 /03 - 30 /8479732.shtml.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9)[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