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摘要:科技快速發展,對高職學生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學理念愈發得到重識。相較于其他學科,人體解剖學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與實操經驗。人體解剖學是高職院校的一項基礎課程,通過引入網絡課程建設,轉變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知識獲取。立足于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課程現狀,分析其網絡課程的利弊,從而提出可參考建議。
關鍵詞:高職學校;人體解剖學;網絡課程;建議
一.人體解剖學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網絡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果”的新要求。目前,推進課程網絡課程的建設是高等院校課程的主要建設方向。強調網絡課程建設,即強調人體解剖教學信息化,引入信息技術手段以獲得更質量的教學效果,有利于豐富現有教學空間,提高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人體解剖學是高職院校臨床、護理等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主要研究正常人體各部分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及結構與功能關系,因而對學生知識儲備和知識記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該課程多于大一學習,但由于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習慣暫未養成,因而很難滿足課程要求。
將傳統教學方法與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結合,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在提高知識表達形勢豐富化、展示形式趣味化方面的優越性。網絡課程教學改變了原先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模式,通過課前預習、課后自主復習、及時復查內容等系統化學習模式,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加強人體解破學科與網絡課程結合的建設,依托現代教學理念與方式,提高學習質量。
二.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科教學的現狀分析
在醫學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體解剖學科和實踐獲得了顯著進步。但囿于人體解剖學的學科特性以及高職學院醫學生數量明顯增加,過去的教學模式存在其缺陷,實體教學使用標本有些過時,難以完全滿足現有教學需求。
2.1教師觀念亟待更新
部分授課教師觀念保守,特別是略年長的教師不能完全接受網課模式。目前的課堂使用課件多是各屆傳承下來的教材配套內容,缺乏對更新知識點的充分考慮,少會根據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學生很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從而影響課堂效率。
相較于網絡課程,課堂教學受限于時間與空間,效果不盡如意。學生如果課堂上遇到難以吸收的知識點,難以通過與教師面對面解答,難題積累很容易導致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學習效率。
2.2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實踐課程數量整體安排較少,以教學內容難度匹配度不高。人體解剖學的實驗課需要觀察樣本、解剖實操、撰寫實驗報告等內容,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具體理解。普遍上實驗教學的負責老師需要兼顧理論與實操兩部分內容,精力不足,難以適應課程要求。
同時,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多為00后年輕群體,對電子設備依賴度大幅提高,更容易接受自由開放的教學模式。由于受到互聯網“快娛樂”影響更青睞于豐富多樣的表達形勢。因而,對人體解剖科目教學提出新的挑戰。
三.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網絡課程建設的具體舉措
3.1豐富教學資源
搭建完善的網絡課程建設離不開豐富的教育資料,包括線上課程、重難點剖析、課后答疑、定期反饋等。高職院校依托校內資源,搭建內部流通的學習平臺。人體解剖學授課教師根據教材大綱和授課內容、教學難點、學生常見問題等資料,有針對性整理知識庫,定期更新至平臺,師生共享。在不斷輸出與反饋的過程中,根據時事更新內容,不斷完善知識庫。
根據學生特性,引入多樣化教學方式來處理特定內容。網絡課程教學具體分為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部分。課前,教師提交本單元的任務清單,視頻需要突出重點,注重趣味性,讓學生明確課程基本內容與重難點,作好事前預習。課中,在學生觀看學習平臺對應教學視頻后,通過提問來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并且教師根據課堂反饋修訂教學資料同步更新至班級群,以便課后復習穩固。課后,教師采用微課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突破學生的知識盲點。
3.2提升教師素質
人體解剖學教師在網絡課程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現從授課者、課堂主導者向教學引導者的重要轉變。不僅需要注重搭建學科內部網絡教學平臺,掌握教學視頻錄制、軟件操作等流程,還要保持與學生密切聯系,準備設計課前導學案、課堂小測、課后習題庫,從學生的知識難區出發。并且,學校組織培訓師生云平臺操作,配套相關技術老師處理問題。
提高教師素質是新形勢下高職學科建設的出發點。提高人體解剖網絡課程建設對老師的理論知識提出更高的要求,強化實踐知識的充電。借助校際間合作共建的學習交流平臺,提高教師團隊整體素質,依托良好的資源平臺進行定期交流與培訓。
3.3強化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意識
人體解剖學課程成績有學生平時表現、考試成績、實驗成績三部分構成,僅能反映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容易忽視課程效果、實驗規范等內容。強化學生主動課堂參與意識,一方面需要提高對本課程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建立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多維度評價指標,能夠根據網絡課堂教學反饋,細致化評價學生參與人體解剖學學習狀態進行評價。
學生主動通過交互平臺來參與學習社區建設。雖然網絡時代知識傳播多為“碎片化”形式,但學習人體解剖學課程仍需要學生安排整塊的時間進行系統性梳理。網絡教學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應提出了更高要求,配合教師的具體教學安排,發揮網絡平臺師生互動的優勢。
四.結束語
信息化的普及發展下,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迎來了新的挑戰。網絡課程已為越來越多高校使用,取得了積極的反響。高職教育旨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大量職業型人才,通過引入網絡課程教育模式以提高學科建設,更新教師和學生的理念,豐富現有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職院校教師主動將網絡課程建設納入教學內容,轉變教學觀念,完善現有評價體系。學生則要主動、自律、積極配合教學,緊跟網絡課程安排,提高信息化素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友余,方安寧.在高職高專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用“互聯網+”混合式教學的實證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40(15):1931-1934.
[2] 王偉,賀旭,趙宏,鄧悅.高職院校人體解剖學信息化教學的初步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2):160-161.
[3]范光忠.云教學在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34):129-13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