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燕




摘要:本文從學習進階的視角出發,理論視角、進階要素、實踐應用三方面探索學習進階的思維路徑,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先整體介紹改進前、改進后的教學設計,后詳細介紹探究堿的化學性質的具體做法,闡述改進的意圖以及效果。教學設計環環相扣,進階順暢,追蹤學生初三以來關于常見堿這一知識的進階變量,明確學生的成就水平,通過學生的學習表現去確認學生位于進階的哪個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終達到學習目標。
關鍵詞:學習進階;常見的堿;教學改進
1學習進階理念對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價值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在2005年的重要報告《國家科學評價體系》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學習進階,并認為其重要價值在于學習進階是“促進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與考試評價三者一致性的有效工具”。[1]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在2007年發布的《讓科學走進學校:K-8年級科學學習的學與教》中將學習進階定義為“隨著時間的不斷增加,學生對某一學習主題的思考和認識不斷豐富、精致和深入的一種過程”。[2]此后有很多學者介紹國外學習進階理論研究成果發展,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應用于教學中,如王磊教授研究的學習進階的“四基石模型”,張穎之教授介紹的學習進階“五項特征要素”,這啟發了我們要依據“學習目標-進階變量-成就水平-學習表現-評價”這五個要素進行教學設計,使得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概念和變化規律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學生螺旋上升、層層進階的思維發展是一致的。但在日常教學中,有的老師往往沒有關注教材對某一知識點當下的要求,教的過淺,又或一竿子插到底,教的過深,也就是對學到什么程度沒有仔細研究,而“學習進階體系”是課程標準要求的細化與發展藍圖,它告訴我們“現在何處,應去向何方”。依據學習進階理念的課堂實踐,能為初中化學教學提供支持,使得老師更合理的進行設計,更好的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更合理的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更輕松,能構建起更全面、更連貫的認知。
2初中化學學習進階的五項特征要素
張穎之教授提出的設計良好的學習進階包括下列五項特征要素:
作為學習進階的終點,學習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該學習進階后,最終達成的能力或行為。按照課程標準,堿的性質學習目標的設定是認識常見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知道堿的腐蝕性。進階變量明確了需要長期發展的某項內容維度,按照教材內容的要求,堿能使酸堿指示劑變色是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本節課需要探究堿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的化學性質,堿能與酸反應是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無需涉及。追蹤進階變量可以清楚呈現學生對堿的化學性質的理解,隨著時間的延續逐漸熟練深入的發展過程。成就水平是學習進階發展路徑中的中間水平,應根據教材內容明確學生在每個階段對該知識應達到的知識理解、技能掌握情況,利用學習表現為評價者提供明確指示,有助于確認學生位于學習進階的哪個水平,評價還可以追蹤學生隨著時間推移,沿著學習進階的發展狀況[3]。
以本課主題“堿的化學性質”為例,表1完整呈現了學習進階的上述要素。
3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的初中化學教學改進實踐
以初中化學九年級第十單元“常見堿的性質”一課為例,嘗試用學習進階理論分析“堿的化學性質”這一核心知識,呈現改進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展示學習進階理論對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指導作用。
3.1整體教學改進
常見堿的性質是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這個二級主題中的重要內容。本節課最顯著的教學改進是依據張穎之教授的五項特征要素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大膽的取舍。首先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堿的性質,用進階變量的觀點分析本節課學生的成就水平是科學探究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這一重難點,如果按照教材,進行分組實驗,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上面耗時過多,而對氫氧化鈉能否與二氧化碳反應這一重難點內容上只通過與氫氧化鈣性質的對比和思考來突破,顯然是不夠的,所以讓學生觀看提前錄制好的微課,把時間用在科學探究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是否會反應。本節課的另一個學習目標是掌握堿的用途,增加了環節五,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做噴泉實驗,試圖通過學生的行為表現,把他們的內在掌握水平外顯出來,進而方便我們追蹤學生沿著學習進階的發展狀況。
3.2局部教學改進
環節三 探究堿的化學性質
改進前,環節三對重難點的突破這一環節是老師拋出問題:為什么氫氧化鈉固體要密封保存?小組合作討論,根據氫氧化鈣和CO2的反應,仿寫氫氧化鈉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堿的第二點性質。這樣的教學設計知識點零碎化和流于表面,課堂練習很多同學無法做對,只能強記知識點應付考試。
按照進階理論來設計這個環節的時候,充分關注到學生的進階變量,明確學生的成就水平,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分別是第九單元和第六單元的學習目標(詳見表1),有的放矢的調整了策略,得以有充足的時間來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氫氧化鈉能否與二氧化碳反應。
4結語
應用學習進階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以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推理能力為起點,讓大多數學生沿著多個中間水平拾級而上,充分把握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關注學生的進階過程,及時調整各階段的思維目標,讓思維方式和核心知識逐漸掌握完善,最終達成學習進階的終極目標。
學習進階過程是復雜又非常有現實意義的,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夠促進其對學習進階理論的深入學習,學習進階又是一種基于實證研究的假設,可由實踐取檢驗,學習進階的設計、完善均與實踐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協同進步。
參考文獻:
[1]National Research Couneil, Systems for State Science Assessment [M].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3.
[2]R A Duschl, H A Schweingruber, A W Shouse( Eds). Committee on Science Learning, Kindergarten Through Eighth Grade [ M]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aking science to school: Learning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grades K-8. W 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7: 213.
[3]張穎之.理科課程設計新理念:“學習進階”的本質、要素與理論溯源[J].課程.教材.教法,2016(6):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