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甜甜 趙倩
摘要:理解與對話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師生之間高效的理解與對話能夠實現教師的有效教學與學生的有效學習。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只有充分深刻地理解學生才能實現與學生的適切高效對話。理解學生是對話學生的前提和基礎。由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所產生的認知差異,這里只談論教師之于學生的單向對話于理解。
關鍵詞:理解;對話;教師;學生
斯騰豪斯提出,教師的身份是“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學習者”。[1]這一教師身份定位使得理解學生和對話學生成為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的必要條件。由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不同階段的學生之于教師的理解與對話存在一定差異,基于此,本文僅探究教師之于學生的理解與對話。
一、教師理解學生
1. 充分理解新時代背景下造就的學生的新特點
當今學生生活在物質科技高度發達并將持續發展進步的社會,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學生所呈現出來的求知欲、靈敏性和自我中心是教師應加以關注的特點。采用先進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學生反應迅速、理解能力強,教師要創設在學生發展區內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當今中國“6+1”的家庭結構使得中小學生自我中心現象嚴重。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必須把握好這一特點,掌握學生自我發展的尺度,借助學生的自我性,培養學生個性。
2. 充分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以及所對應的思維發展、行為表現。
教師要理解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水平及其表現出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征。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想,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低學段幫助學生總結規律,高學段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規律。教師要將教育的工具理性指向發展學生智慧,聚焦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復雜問題解決能力。[2]理解學生發展階段性,也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不良習慣和行為失范產生的原因,采取更科學的管理策略。
3.充分理解學生作為“人”的獨立完整性
獨立性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最珍貴的東西之一。[3]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獨立的個體,教師不應因自己知識能力、社會地位等外在因素優于學生,而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理解學生作為“人”的獨立完整表現在以下幾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在知識面前是平等的,學生對知識擁有質疑權和自主權,教師應尊重學生對知識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構權,保護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質疑,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班級管理中,教師應傾聽學生意見、尊重學生想法,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在師生關系建設中,教師理解尊重學生“人”的獨立完整,構建健康和諧的師生共同體,促進學生健全發展。
4.充分理解學生的與眾不同
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長處和缺陷,教師應充分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堅決不能只用學習成績來評判學生,而應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優缺點,看其是否有所長進或有所改進。教師對待學生采取個性化、差別化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不僅能夠發展學生個性,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適合而有質量的教育。
5.充分理解學生的情緒,給予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
教師的職責不只有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師的育人職能是培養當代具有理性和有溫度的公民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感知學生情緒變化,了解背后原因。給予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使學生感受到溫暖,從而進行教育和疏導,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讓學生在一個有溫度的學校大家庭中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足夠的洞察力和敏感性,理解感知學生的情緒變化,給學生心靈足夠的溫暖,以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人。
二、教師對話學生
1.基于改進教學對話學生
學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第一感知者。對話學生是教師了解教學成效、開展教育研究的直接途徑。以真誠平等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發表對自己教學的意見看法,表達學生的課堂感悟,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可以讓教師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缺點,不斷反思改進,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诟倪M教學對話學生也能促進師生雙方相互作用創生教學,賦予教和學新的意義。
2.基于促進成長對話學生
教育的意義在于培養理解自我又能適應社會的社會公民。學生在成長發展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學習困難、行為失范、品德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若不及時處理,將嚴重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近幾年來學生犯罪事件、自殺事件頻出不窮,基于促進學生成長對話學生能夠幫助學生改正行為失范、不良習慣以及調適心理失調。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秉持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對話策略對話學生,并持續追蹤關注,以確保學生行為改正和心理健康發展。
3.基于人文關懷對話學生
人最顯著的特征不僅是擁有縝密的思維,而且是擁有豐富的情感。[4]學生作為社會人,也會有許多煩惱。如今學生壓力大、焦慮現象嚴重加上學生心智的不成熟,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教師開導學生,與學生對話,找出問題所在,進而幫助學生。學習困難找老師,家庭問題找家長,同學關系重調解,心理問題找醫生。
教師理解學生和對話學生,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成為研究者,而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9.
[2]馮永剛,陳穎.智慧教育時代教師角色的“變”與“不變”[J].中國電化教育,2021(04):8-15.
[3]金菱.小學生獨立性培養之淺見[J].小學時代(教師),2011(04):71+89.
[4]劉召用.人學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關懷[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7):53-54.
作者簡介:管甜甜(出生年份—1997),女,山東青島人,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課程與教學論專業
趙倩(出生年份—1997),女,云南保山,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課程與教學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