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華
摘要:對于高中生來說,數學是一項基礎性核心科目,是對學生邏輯能力、學習水平、綜合素質等的考核與檢驗。對于教師來說,在展開數學課程時,除了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學科知識外,還要激發學生思維力和想象力,注重對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本文以生活化數學教學為例,探討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數學;生活;高中;教學
引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更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將數學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從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出發,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注重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為學生學習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學生進入高中時期,學科知識體系復雜,具有一定難度,采取泛泛而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會降低學生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1]。因此,本文以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為切入口,研究高中數學與日常生活的有效互動。
1 高中數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將高中數學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能夠提高學生應用意識、激發創新思維、數學思維,同時促成建模意識的養成,大量的生活實例告訴我們,數學定理無處不在。許多生活用品的應用,反映出數學知識,高中數學教學工作,也取之于生活、來源于生活,所以說數學和生活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密切聯系。在高中數學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處理數學與生活聯系,將生活例子生動形象地引入到課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果,對學生來說,學習數學不再是枯燥乏味,以濃厚的興趣解決數學問題,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應最大化發揮高中數學生活化策略作用,嚴格遵循主體性、趣味性、實用性原則,根治于教材內容,設計生活案例,以有效的問題情景,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應用意識,促進學習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也就是說,主體性、趣味性、實用性,是構建高中數學生活化的三大要素,主體性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對象,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趣味性是指讓學生以興趣引起學習動機,促進學習水平的提升,提高學習自覺性;實用性發揮數學實用價值,處理好理論與實際生活聯系,鼓勵學生展開綜合實踐。
2 高中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分析
2.1 創設生活情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表明學生只有建立起濃厚的興趣,才能認真對待學習、得到良好的學習成果。由于高中生面臨較大學習壓力,教師為節省時間,會以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將知識系統地教給學生,缺少對學生興趣的考慮。學生在課堂上面臨枯燥乏味的知識,會加大學習難度,長此以往降低積極性,無法保障教學質量[2]。高中數學生活化,就是將興趣引入到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化引導,讓學生認知到數學與生活的內在聯系性,表明教師應圍繞學生主體對象,列舉一些常見的生活例子,通過營造輕視愉悅的課堂氛圍,植入豐富有趣的生活情景,潛移默化地延伸教學內容。比如,教師在講解“空間幾何體”這一知識點時,主要涉及到空間幾何體、體積、面積等要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學習在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如果教師引導學生繪制立體圖,學生普遍存在晦澀難懂問題,甚至產生倦學厭學心理。教師可以在展開教學前,利用紙箱(1個)、籃球(1個)、手電筒(1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變換對紙箱和籃球的照射角度,學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時更加形象化、立體化、直觀化,期間還可以讓學生自行操作,提高參與度和積極性,學生經過動手操作,能夠深層次提升對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2.2 通過情景引入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處理什么事情都會涉及到數學知識,對于數學生活化課堂氛圍的創建,需要教師有著高度的觀察和鑒別能力。除了教師向學生講解數學與生活內在聯系性,還應增強學生自覺意識,運用自己所學數學知識,合理解決生活問題,起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教師在講解“圓錐曲線與方程”這節課上,相關知識點有著高度的抽象性、嚴謹性、邏輯性,學生難以直觀感受雙曲線和拋物線;這時教師可讓學生聯系生活,引起強烈的好奇心,自覺列舉出生活實例,如籃球運動、滑雪雪道、橋梁設計等。教師對學生的例子加以總結,設計問題環境,以籃球運動為例,在投擲籃球時,那個位置能夠確保籃球成功投入;還可以滑雪雪道為例,在滑雪過程中,怎樣實現最快滑雪速度等。生活實例都是生動化的數學知識,教師應引入到課堂中,挖掘生活價值,發揮活學活用的效果。
2.3 延伸生活案例
教師經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景,正確處理知識與生活聯系,既激發學生興趣,又優化教學過程。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以此應用所學教學。一般來說,創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除了讓學生汲取數學知識和促進學習水平提高外,還側重于引導學生以自身所學解決生活問題[3]。由于數學極具抽象性,如何培養學生認知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是高中教學中的重要課題。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將真實的生活場景展現給學生,立足現實生活,提高學生對生活案例、所學知識的內在理解。比如,在講解“基本不等式”這一知識點時,在講解知識點前,取適量籬笆排出1個園子(呈長方形),引導學生給出這個長方形最大面積的計算步驟,從本質來講,設計到長方形周長(15cm)要素,經過學生初步思考,從生活角度出發,寫出計算公式:x+y=15,最后計算x、y最大值,每一個步驟都將學生興趣調動起來,便于提出新的的教學內容。
3.結束語:
數學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由于高中階段學習面臨較大學習壓力,教師沿用常規模式,會加大學習枯燥性、乏味性,久而久之降低學生學習水平。教師應以身作則,增強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為學生創建數學生活化課堂,既提高教學質量,又優化教學資料,為學生學習與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源.數學并非高深莫測——高中數學課堂中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及實踐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20(7):153 -153.
[2]王有財.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以創設生活化情境為例[J].信息周刊,2019,000(003):0316-0316.
[3]張云騰.從生活出發,向生活回歸——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思路[J].中學課程資源,2019,000(010):4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