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波
摘要:初中階段在學生們的成長中是一個尤為重要的時期,也是教育的關鍵時期。而數學是大多數同學在剛步入初中階段的一個難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行業也逐漸露出頭角,邁進數字時代的主流。也有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技術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當中,也符合了當下新課程的革新,創新突破了一直以來教學數學的傳統方式,讓數學教學多樣化,提高了教學質量。從而讓學生們為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更好的去掌握數學,提高學習能力。新媒體技術運用到數學教學當中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提高受教質量。
關鍵詞:新媒體;信息技術;數學;
教育在時代文明的發展中一直都備受關注,當下社會各界無論是國家人才強國還是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培育,都離不開教育。進而對于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教師一方面是要讓學生有個好成績,另一方面讓學生熱愛數學真正的理解了數學知識并且能去靈活運用,不單單是只有一個成績,也要引導學生們去發散思維。而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對于實現這一教育質量的變化有了很大的幫助。
1.數學教學結合新媒體提升學習興趣
數學這一學科具有一定的難度因人而異,但是大多數同學都會在一開始就對這門學科有抵觸心理,覺得自己掌握不了這門學科,在初中時期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學生們剛步入青少年時期沒有經歷過太多的磨練和知識的累積。而教師們如何去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本上,就是教學方式上的創新。以往的課堂上老師都是結合課本在黑板上寫下公式,學生們則需要通過不斷地練習習題加以理解和掌握。這種以往的教學方式就顯得過于刻板,對于數學這門有難度的學科來說是很難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想要增強數學教學的質量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們有興趣學習數學,主動并且渴望學習知識。只有增強學生們對數學的喜愛,學生們才會探索數學當中的奧秘,達到學習數學知識這一目的;
長期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以往的教學方法,不能體現數學其中的樂趣。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讓數學通過可視化丶音頻等讓復雜的問題從抽象化變得更容易被接受,以及圖形從平面化到立體化的轉換。利用新媒體技術讓數學有趣味性,簡單且現象化,學生們在學習當中無疑會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質量也從而提高。
2.新媒體技術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在沒有應用新媒體技術的傳統數學教學方式上,教師往往會占去大部分時間,學生和教師的在課堂上的關系只是單純的傳授和接收關系,學生們沒有時間更深處的思考數學知識。數學的意義在于思考和探索,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們的主動思考。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在于打破課堂效率低的問題上就很有成效,課堂上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對學生講述需要學習的知識點,造成學生在學習當中參與度不高,時間的局限教師也是更注重于完成教學任務忽略了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參與度。而利用新媒體技術就能節約出許多時間,教師不用再為板書題目或者是畫圖丶公式而浪費太多時間。有了時間這樣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們的參與度以及有足夠的時間去提問和讓學生們思考,在提問的同時學生們也能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入的思考。提高師生互動的同時也讓學生們對于學習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有了很大的積極性。教師也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們學有不足的地方,并及時的進行指導和教育,讓學習知識在課堂當中變得更有效率。
3.新媒體技術有助于教學內容的完善和補充
數學的復雜程度就決定了這門學科會是極具內涵的一門學科,不僅是我們看到的數字和圖像那樣簡單,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以往的課堂時間有限,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能有一個好的成績而沒有時間去學習和了解數學當中富有的內涵。在高等的教育當中,數學不應只是為了有個好的成績,還應該真正的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在生活當中的聯系,真正的做到學有所用。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讓學生開闊眼界完善教育資源,既讓學生學會了知識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系,賦予了數學更深層的意義;
就比如初中數學里面的證明題,這類題型較為復雜需要學生們發揮思維的構造能力。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新媒體來將圖像立體化的方式進行演繹,從而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引導學生們如何去思考,這也是教育質量提高的表現。
4.結語
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來最大能力的發揮在初中數學教學的作用,同時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能力掌握和了解教育資源,其次教師也要學會如何去操作新媒體技術。讓新媒體在教學當中靈活運用,給教學帶來便利提高效率,逐漸提升教育質量,不辜負國家以及社會對教育事業的寄托和期望。無論是初中的教學數學還是在其他階段當中的教學數學,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其中多提問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地去解決,是抓住教學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翟克修.新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小學電教,2017(12):29
[2]楊卓.論新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5):83-84.
[3]陳磊.談新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運用[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4):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