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一、閱讀的地位
隨著近幾年的教學改革,我們不難發現語文在眾多學科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加大,而閱讀又占據了語文的半壁江山,閱讀的題型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僅涵蓋了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還考察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素養。這樣的變化令家長頭疼,也讓學生捉襟見肘,想凌駕于他人之上實屬不易。
二、閱讀的作用
既然閱讀這么難,為什么還要在語文考試中加大閱讀量呢?
1、閱讀是認識事物的一條重要途徑
人類傳遞文化知識的媒體雖然經歷了幾次變化,從語言到文字近幾年來又發明了聲、光、電等語言媒體,但是保存和傳遞文化知識最主要的手段仍然是文字信息。現行的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可見語文閱讀在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閱讀可以加深對事物的理解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活動是憑借語言文字,憑借閱讀來進行的,通過映入眼簾的的文字由視覺進入知覺,進而在頭腦中構成情境,形成概念。若果只聽不讀,或者只看不讀,雖然也有思維活動,但是卻比不上閱讀后所感知的事物形象、具體、深刻。
3、閱讀可以提高表達能力
學習語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主要是理解和吸收,寫和說主要是表達和運用。語言的吸收和表達,理解和運用是相輔相成的。閱讀各種不同的文章,對提高讀寫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落實課內閱讀
從讀的角度設計備課。以往的課堂教學大致都是,老師在喋喋不休的講述,學生在下面聽,老師把自己認為重點的內容一股腦的全部灌輸給學生,學生只有被動的接受。這種一言堂式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思維的運轉。針對這一現象,我覺得閱讀課可以大膽嘗試進行以下改革。就是把本該屬于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只是個引路人,讓學生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探索中總結方法。我認為可以采用四種閱讀法貫穿課堂,即默讀、初讀、細讀和精讀。默讀是對課文的一種整體把握,亦是對文章的感性認識。初讀,在學習文章前讓學生多讀幾遍課文,通過查找工具書,聯系上下文,解決字詞,概括課文大意,在自己能力下解決一些自己會的問題,,為課堂上的討論打下基礎。細讀,就是在課堂上我們要緊扣知識點,引導學生朗讀,認真思考,小組討論,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主旨。精讀,就是讓學生反復研讀,復述和背誦文中的精彩段落,或者對你感觸深的句子進行批注。這樣可以為學生以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我相信只要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從分的閱讀思考,老師就可以安心做到指引者的位置了。
四、拓展課外閱讀
要有針對性。課外自由讀寫,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延伸與拓展。所以我認為我們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記住兩個方面,一是一定要擴大學生的閱讀總量,另一個是擴大學生的寫作總量。小學生每周要讀4000字的作品,每學期有20周,一學期就可以有8萬字的閱讀量了。初中生每周至少要讀1萬字的作品,每學期20周,一學期就可以有20萬字的閱讀量了。我們都知道,寫是讀的反饋,只有多讀,心中才會有所想,手上才會有所寫。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讀完之后,學生要有所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能閱讀完就不了了之了,需要摘抄,需要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最好堅持每天寫日記,每周至少寫一篇習作。長此以往,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閱讀量在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學生的習作水平也會出現質的飛躍。學生嘗到了甜頭,自然而然的就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尤其是課內閱讀所學畢竟有限,這就迫使他們自己尋求解決之法,自然而然地把目光伸向課外閱讀。
五、運用閱讀技巧
1、讀文章作勾畫
所謂的讀文章就是認真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脈絡。這時候我們可以采用快速瀏覽的方式,首先要先確定所給的文章是什么體裁,是記敘文是議論文還是說明文。如果是記敘文那么我們就要記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關鍵字詞,重點的結論和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名,還有文章中涉及的時間,可以采用邊讀邊勾畫的方式。總體上看文章是什么結構的是總分總,是總分還是分總,這個有利于我們確定中心句。如果是議論文那么我們通過瀏覽全文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和論證,尤其是要關注好本文的題目、開頭和結尾,這三個地方是論點最容易出現的地方。這時候閱讀的過程中還要勾畫出一些論證方法,像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還有引用論證等等。如果是說明文,那么我們通過瀏覽全文,就要說明文的類型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例說明文。需要勾畫的是文中出現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字、下定義、作比較和作詮釋可以用括號來標注。還有就是說明文中會出現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詞,表達某一事物的準確性。
2、找文中的句子
找文中的句子就是,當你看見課后的閱讀題時,如果這一句話是文章中的一句話,那么你要第一時間找到它在文中的位置,看看它出現在哪一個自然段里,通過聯系上下文,找到相關的詞語或者句子來進行解答。像記敘文中經常會考到的指示代詞“這”或者人稱代詞所指代的內容,這一類題型的答案,往往就是在原文中這一句話的附近,不是在前面一句,就是后面一句。這就需要我們考生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快速準確地找到答案。有一些試題,它往往要求你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這個我們就必須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切不可隨性而答,這一類型考察的就是學生在初讀文章后提取信息的能力。
3、帶著問題讀文
帶著問題讀文,就是要求學生在答閱讀題時,先要瀏覽文章后面考察的問題是什么?把它記在心里,通過閱讀尋找到答案。有人認為這種方法很是浪費時間,其實不然,你把問題都記在心里,再讀文章,這時候你進行的就是有目的性的閱讀,這樣更有利于找到答案,總比你讀完文章,看完問題再回頭去文中找答案要節省時間。頭腦中有了要解決的問題,閱讀起來就會避輕就重,就相當于在頭腦中過了一遍篩子。所以說我認為還是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更省時省力。
總之,大語文觀是當今社會的必然趨勢,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學會字詞句就可以走遍天下,而是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融入了更多地語文素養。而我們又不想被社會淘汰,我就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只有閱讀才可以提高我們的認知,豐富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讓我們在閱讀的海洋里盡情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