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高文勝
新建果園要選擇生態條件好、遠離污染源、并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農業生產區域,提倡在國家和省劃定的優勢蘋果產業帶內發展。產地環境條件符合NY5013規定的要求。園地土壤以壤土和沙壤土為宜,土層深度80厘米以上,土壤酸堿度以5.5~7.0為宜,土壤肥沃,地下水位1米以下。山區、丘陵地建園坡度應小于25度。重茬栽培需2~3年輪作后再用作新建園地。
園地規劃包括栽植小區的劃分、道路及排灌系統的設置、建筑物(管理用房、工具及農資用房、包裝場、配藥池等)的安排和防護林帶的營建等,尤其道路的規劃要適應果園機械化管理和果品運輸的要求。
以蘋果區域化和良種化為基礎,結合當地自然條件,選擇優良品種,實行適地適樹。晚熟品種有紅富士系列、喬納金等,中熟品種有紅將軍、嘎拉、珊夏、美國8號、王林等,早熟品種有藤木1號、泰山早霞等。集約化栽植蘋果園,選擇花量大、花粉多、授粉效果好的專用授粉樹進行授粉;規模小的果園可選擇適宜的栽培品種作為授粉樹。
選用品種純正、砧木類型正確、根系大而完整、枝干粗壯充實、芽眼飽滿的二年生或三年生優質壯苗。
秋栽或春栽,生產上以當地萌芽前春栽為主。
(1)栽前準備
挖定植溝(穴)前進行土壤改良,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對粘重土壓沙、山嶺薄地壓荒地自然表土或草炭土、酸化土壤摻生石灰等。
根據規劃的栽植方式和株行距,標定樹行和定植點。株距大于2米的挖定植溝或栽植穴,小于2米的挖定植溝,溝(穴)寬度(直徑)0.8米以上,深度0.8~1米。溝底(穴)填30厘米左右厚的作物秸稈,按每100千克秸桿,6~7千克純氮量的比例,配合施用速效氮肥。挖出的土可與足量充分腐熟有機肥混勻,回填溝(穴)中,待填至低于地面10厘米左右時灌水沉實,后橛,并用殺菌藥劑及時涂抹處理。栽時要按分級的大小進行成行定植。
(2)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要根據立地條件、品種和砧木類型、管理水平等綜合考慮,既要保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又要保證樹體充分采光,還要為機械化作業提供便利。(常見蘋果栽植密度見表)。用表土覆蓋;實行臺畦栽培的果園,定植溝也相應變淺,即以樹行為中心,距樹行1米左右打起壟成臺畦,形成約2米左右寬的樹盤,通過起壟作畦形成樹盤的地面要明顯高于行間地面,二者高度的差異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要澆大水沉實后,整好畦面才能栽植。

蘋果栽植密度表
要做好栽前苗木處理。栽前應視苗木情況進行清水浸泡處理。要及時剪除病蟲根系和嫁接口處的干
(3)栽植方式
平地和6度以下的緩坡地為長方形栽植,6度到25度的坡地為等高栽植。
(4)栽植技術
在定植溝(穴)內挖深、寬40厘米的栽植穴。將苗木放入穴中央,舒展根系,扶正苗木,縱橫成行,邊填土,邊提苗、踏實。對于普通苗木的喬砧或自根砧苗木,栽植深度可與苗圃的深度一致;對于米系“中間砧”苗木在栽植上,宜采取“二重砧”的栽植方式,即生產中利用喬砧根系與矮化砧根系的兩個根系,栽植深度埋到中間砧三分之一處。
苗木栽植后,修好樹盤,灌足水,水下滲后樹盤內覆蓋地膜。栽植矮化中間砧和矮化自根砧的園片,要及時設立支架,順行間隔10~15米左右立一個3.5米高左右的水泥樁,分別在0.6米、1.2米和1.8米處各拉一道鐵絲,扶直中干;幼樹期也可在每株旁栽竹竿做立柱,結果后再立水泥樁。
5月份起進行根外和根際追肥,5~7月每月追施1次氮肥,每次每株50~100克尿素,采用多點穴施法;5~6月每15天左右噴一次0.3%的尿素,7月起每10~15天噴一次、共噴2~3次0.3%的磷酸二氫鉀;9月中下旬每株施5~10千克左右優質圈肥或有機肥,條狀或環狀溝施。施肥后應及時澆水,保持地面濕潤。
選用紡錘形樹形,利用壯苗,采用高定干和刻芽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培養豐產樹形。
選用小冠疏層形,定植后80~100厘米定干,對原分枝或當年抽生長梢選出第一層骨干枝;在夏季對競爭枝和不作骨干枝的長枝拿枝、摘心等;骨干枝8月份拉開角度;冬剪時,中干距第一層三個骨干枝留60~80厘米短截,第三、四芽留在出第四骨干枝方位,中心延長頭不夠長的,可延遲一年依次選出第四、五骨干枝。
主要防治金龜子、綠盲蝽象、蚜蟲、卷葉蛾、葉螨、早期落葉病等病蟲害。可用人工捕殺或滅掃利防治金龜子,用菊酯類藥防治綠盲蝽象、卷葉蛾等,用吡蟲啉防治蚜蟲,用螨虱凈防治葉螨,早期落葉病可用農抗120、波爾多液等防治。
建園時預留一部分苗木假植園內,翌春進行補栽,保證品種一致、大小整齊。在留足樹盤的前提下,行間可以生草或合理間作花生、豆科等矮稈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