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琪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草編鞋,簡稱草鞋,泛指利用農作物的枝葉、根莖為原材料,采用編織工藝制成的鞋。由于草鞋的材料因地制宜,來源廣泛,制作工藝較為簡單,是人類距今發現最久遠的鞋子類型之一。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據考古出土的文物證實,商周時期我國就已出現了草編鞋。
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在逆境中進行戰略轉移,最終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完成了艱苦卓絕、震驚世界的長征,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草鞋在中國歷史上最為人們所頌揚與贊嘆的莫過于被稱為“紅軍鞋”的草編鞋。由于當時頻繁的行軍作戰、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得很多指戰員負傷、染病。因為缺醫少藥,為了減少腳部和腿部被惡劣自然條件下的茅草、荊棘、樹枝等劃傷從而引發病癥,紅軍醫護人員動員全體戰士“穿好草鞋” “打好綁腿”。紅軍戰士在“長征北上打敵人”的路上,只要不打仗就“打草鞋”(即手工編制草鞋)。草鞋的原料取自晾曬后的稻草或麥秸,去除葉子后,選取莖部來使用。草鞋的鞋底用干稻草編成一個船形,緊貼于腳底,用草繩穿過前、中、后幾個鞋耳,然后穿過腳面最終在腳背上打結固定(見圖1),把鞋子的簡約發揮到了極致。紅軍草鞋已成為中國工農紅軍艱苦奮斗精神的象征。穿草鞋、打草鞋的軍隊沒有了同老百姓的距離,也成就了軍民魚水情的一段佳話[1]。

圖1 紅軍草編鞋
紅軍穿著草鞋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走出了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如今草鞋雖然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草鞋精神”不能丟。紅軍草編鞋作為黨史中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是有靈魂的、有生命的,它是長征精神的見證和化身,傳承紅軍草鞋就是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紅軍草編鞋主要是用草編工藝編織而成的。草編,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手工藝,最早是由農民采集農作物的枝葉、根莖,通過手工編織的技法編制而成的生活品和藝術品。漢墓陶俑腳上著草鞋的畫像證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草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用萱麻和蒲草編織而成的斗笠。秦漢時期,草編制品品種不斷豐富,從草席到草鞋、草扇,還出現了僧侶打坐用的蒲團等。到了明清時期,民間草編就與宮廷草編工藝形成了明顯的分化,編織技藝多在民間流傳。草編材料因地制宜,品種廣泛,且易加工,制成的工藝品和生活用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且美觀耐用,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發展中深受人們的熱愛,草編工藝品至今仍然在各地民間十分普及。新中國成立初期,草編工藝主要用于設計制作拖鞋、草包、果盤等產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徐行草編(見圖2)。從19世紀40年代起,我國草編制品就遠銷日本、美國、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農耕文明被工業文明所取代,新材料和新工藝的不斷出現,草編制品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單純的裝飾工藝品,以草編為生的傳統手工藝人也凋零無幾。草編工藝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間手工藝成為時下的一股潮流風尚[2]。傳統草編工藝和草編制品,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如何復興傳統手工藝,將傳統草編工藝的編織技法融入現代產品設計中,讓這門古老的手工藝重新煥發出盎然生機,是目前最迫切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之一。用傳統造物技藝去設計現代服飾產品,讓人們從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結合中感受到文化自信和高品質的生活美學,展現大國風采,是今天所有設計師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圖2 上海徐行草編拖鞋
服裝與服飾設計常從大自然汲取靈感,設計出千變萬化的圖案、色彩、面料與工藝。隨著科技與時代的發展,人類對美的追求欲望,出現了捕殺動物和使用象牙、皮草、羽毛等動物珍稀材料,導致自然界生物多樣性驟減的現象。現代鞋類幫面材料很大程度依賴于牛皮、羊皮、豬皮等真皮材料。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當代設計師開始探索可持續的環保材料,如再生尼龍、環保牛仔、人造革、植物纖維甚至可降解塑料等。在現下的鞋類與皮具產品的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草編元素,不僅能踐行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也是對被遺忘的紡織纖維和編織手工藝的致敬。隨著現代人們對鞋類產品舒適度要求的提高,在鞋幫部位的草編材料可選用較為柔軟的藤草、玉米皮,甚至牛皮紙繩等衍生材料。調查中發現,在時下最為流行的穆勒鞋和涼鞋等春夏鞋款中(見圖3),運用草編材料能更加符合現代女性對鞋類產品舒適度與時尚并存的需求。草編工藝運用在此類鞋幫面設計中,能恰如其分地展現出鞋類產品天然質樸的時尚之美,更能傳承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草鞋精神”。

圖3 草編穆勒鞋
隨著環保主義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一雙輕便時髦的草鞋,搭配一只天然質樸的編織草包,成為不少時尚達人的最愛。在很多休閑鞋的鞋底部位常見一種灰綠針草的編織材料,其多產于西班牙南部和北非。這種草纖維十分堅韌、又比較親膚柔軟,易于編織,還具有良好的透氣性。現代設計師設計的這些草鞋保留了鞋底部分的草編工藝,再在草編鞋底的基礎上加橡膠底,增加了耐磨性和防滑性(見圖4)。在設計了這種草編和橡膠材料結合的鞋底后,設計師還加入了新的時尚元素在鞋幫面的部位,有帆布、皮革、珠片等,在時尚圈引起了轟動。這種鞋底部件運用草編工藝的草鞋之所以大受歡迎,主要優勢還是草編的鞋底加了橡膠后,可提高抓地性能,使鞋底防滑耐磨,而且輕便。目前這種底部件設計風格從最開始的平底草編鞋,不斷進化出坡跟鞋、涼拖鞋、度假鞋等不同的造型和款式。在炎炎夏日,盡情地解放雙腳,在春夏出游的旺季,一雙休閑輕便的草編鞋不僅是旅游度假的最佳選擇,更可以適合不同的都市白領的工作場合。

圖4 草編橡膠鞋底休閑鞋
中國鞋類與皮具產業已形成了集群效應明顯的八大省市完整的產業鏈。珠三角鞋企在我國制鞋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以廣州、東莞、惠東為代表的鞋企最具有競爭力,更有被譽為 “中國的皮具之都”的花都獅嶺鎮。廣東省的制鞋和皮具產業信息靈敏、原輔料齊全、產業鏈配套完整,處于全國鞋類與皮具行業的龍頭地位。但由于皮革制品的材料加工特點,制鞋產業也具有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難治理的特點。隨著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不斷出現的能源危機,制鞋產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走綠色環保、可持續創新發展的道路,就必須在原料來源、制造、使用等方面將污染降到最低[3]。在嶺南地區,廣東東莞是傳統草編產業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廣東蘊含地域特色最深的地區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草編鞋的材料天然,成品風格樸素雅致,符合“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戰略理念,更加貼合當今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以紅軍草編鞋為歷史背景,在如今成熟的產業集群資源下,將草編工藝運用在鞋類與皮具設計和制作中,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發揚紅軍草鞋精神的體現,還可以為助推廣東鞋類與皮具產業集群再升級做出重要的探索。
中國傳統制造業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國內制鞋產業中“中國制造”的標簽想要轉型成為“中國設計”,是現代設計師肩負的歷史使命。現今市面上的鞋類產品,大多使用皮、革等傳統材料,草編鞋的設計也還停留在用稻草、麥秸、玉米皮等固定搭配。草這種樸實無華的材料在現代服裝領域中可能已無法滿足更多消費者標新立異的心理需求。想要“草鞋新編”,就必須將傳統編織工藝與更廣闊的服裝材料進行交叉研究。將近年服裝設計中出現的新材料融入傳統編織工藝,將不同的服裝材料通過傳統編織方法表現出來,呈現出獨特的編織藝術美感。在服裝設計中,常見的編織材料有棉纖維、亞麻纖維、毛纖維、絲纖維等,因此將棉、麻、絲、毛等纖維材料運用在草編鞋的設計中,是“草鞋新編”的創新之路[4]。在此理論基礎上,任何材料都可以與編織進行融合串聯,如PVC、金屬絲、亮片、珠串、紗線等。從編織技法角度看,創新編織技法,拋棄平面編織的刻板印象,營造三維立體空間,在鞋靴造型中表現出編織工藝的張力和視覺沖擊力,可為草鞋新編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草編是一種源于民間的傳統手工藝,紅軍草編鞋作為黨史中的重要符號,是長征精神的見證和化身。秉承傳承紅軍的“草鞋精神”,運用傳統編織技藝去設計現代鞋類等服飾產品、堅定文化自信,助推制鞋產業集群再升級,讓人們從傳統手工技藝的創新中感受時尚和高品質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