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鋒
【摘要】動力定型有兩個特點:一是大大節省我們的腦力和體力上的消耗;二是動力定型遭到破壞會引起人的消極情緒反應。針對“星期一綜合癥”, 采取合理措施: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善于調節學生的情緒,可以直接借用心理學的一些方法來調節情緒,結合文體特點,巧用方法,因勢利導,合理安排語文教學內容。
【關鍵詞】語文;星期一綜合癥;動力定型
初中語文教材有一篇著名的課文《驛路梨花》,它講述了哀牢山梨花林里小茅屋以及小茅屋主人的故事,展現了少數民族青年美好的心靈,反映了雷鋒精神世代傳承。這篇課文內容有一個關鍵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弄清了這個問題,本文的主題就很好理解了,當然這個問題并不難,學生讀完課文就很容易找到小茅屋的主人。根據以往的經驗,以這樣的教學思路上課比較順利,但總覺得缺了一點波瀾,學生不能很好地體會本文情節上的特色:三次懸念,兩次誤會,層層設疑,緊扣心弦,跌宕起伏。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方法呢?
突然有一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是本文的第十節,原文如下:
我們推開門進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顯然,好多天沒人住過了。一張簡陋的大竹床鋪著厚厚的稻草。倚在墻邊的大竹筒里裝滿了水,我嘗了一口,水清涼可口。我們走累了,決定在這里過夜。
細讀這節,不免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好多天沒人住過了”,那為什么“倚在墻邊的大竹筒里裝滿了”的水還“清涼可口”呢?時間久了,水自然會變質,可能是換了水,那是誰換的水呢?帶著這樣的質疑,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逐漸引出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因此我對教學設計進行加工潤色,以這個疑問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找出小茅屋的主人。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平淡無奇的內容一旦賦予挑戰性的問題,反而會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同時無疑者需教之有疑,調動學生的質疑精神引出問題,采用這種質疑的教學方法更能吻合本文情節上的特色,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本文情節上的特點。
那是星期一上午的第一堂課,我就以這樣的教學思路講授小茅屋的主人是誰,然而課上下來出乎我的意料,學生表現不盡如人意,效果不甚理想,學生似乎不在狀態。學生為什么又不在狀態呢?自己又不能確切地得出個所以然,當時只是感到很郁悶而又困惑。后來在一次心理培訓活動中,我才明白這一個現象叫做“星期一綜合癥”。
何為“星期一綜合癥”?通俗地講是指在放假之后剛剛上班時,許多人不在狀態,總出現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這即是所謂的“星期一綜合癥”。上班族是如此,學生也是這樣,周末結束,一到星期一尤其上午,學生上學遲到的現象增多,許多學生無精打采,注意力不能集中,讀書有氣無力,精神萎靡不振,給人一種感覺就是人在魂不在。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節課主要是“星期一綜合癥”在作梗。“質疑”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調動思維,積極探索。時間長了,水會變質,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但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因為它涉及生活中的常識,更重要的是,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需要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才有可能發現這個問題,發現了問題,還要敢于質疑,但是在“星期一綜合癥”下,自然就很少有學生會集中精力去思考了,因此即使同一篇課文,同一種教法,因為上課的時機不同,教學效果也就有差別了。
大人小孩都有“星期一綜合癥”,那是什么原因造成“星期一綜合癥”的呢?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與“動力定型”有關。動力定型是指人長期生活、勞動、反復重演某種活動、逐漸在大腦皮質高級神經系統中建立的鞏固的條件反射活動模式。
動力定型的特點是當它定型后,可以大大節省我們的腦力和體力上的消耗,提高做事功效。但是,巴甫洛夫又指出如果動力定型遭到破壞會引起人的消極情緒反應。例如,一個人有睡午覺的習慣,一旦因為特殊原因,這天他沒睡成午覺,他整個下午就會覺得不愉快。
我所任教的學校是農村中學,從周一到周五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形成了學習的“動力定型”,但是到了雙休日,回到家,許多學生盡情玩耍。這時從周一到周五建立起來的“動力定型”被破壞了。雙休日一過,又要重建被雙休日破壞的“動力定型”,這樣就會出現新的不適應,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星期一綜合癥”現象。
對于“星期一綜合癥”現象,我們語文老師既要見怪不怪,又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盡量弱化“星期一綜合癥”,減少動力定型帶來的副作用。
一、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
你如果了解了“動力定型”,可能就不會再對“星期一綜合癥”現象感到大驚小怪,更不會因出現這種現象而一味地歸咎于學生,認為是他們的學習態度造成的。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到問題之源,要有的放矢,否則弄巧成拙,甚至南轅北轍。如果沒有找到問題的主因,而是一味地去批評甚至責罵學生,這樣反而加重學生的負面情緒,導致問題越來越多。
了解了心理學,有些平時讓人頭疼的問題能夠豁然開朗,相反如果不接觸心理學,有些問題可能會越鉆越糊涂。教育學離不開心理學,我個人認為,從教的人應該重視心理學,用心理學知識解決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會事半功倍。
二、要善于調節學生的情緒
動力定型的副作用主要是表現在它遭到破壞后會引起人的消極情緒,所以,星期一尤其上午的語文課,剛進入課堂,我認為重點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先要調節學生的情緒。
那怎樣調節學生的情緒呢?
(一)可以直接借用心理學的一些方法來調節情緒
例如,采用德國柏林大學教授舒爾茲“自主訓練法”來教會學生控制自己,保持情緒健康。方法是這樣的:
1.靜坐在凳子上,背部輕輕靠在后面桌上,頭擺正,稍稍前傾,兩眼正視前方,兩手平放在大腿上,兩腳與肩同寬,全腳掌落地,腳心緊貼地面。
2.兩眼輕輕閉合,慢慢地深呼吸三次,靜下心來,排除雜念,把注意力放在兩手和大腿邊緣部分,然后集中到手心。心里默念:“靜下心來,靜下心來,兩手暖和起來了。”
3.逐漸將意念導向腳心,重復上述動作,腳心也會感到溫暖,此時,身體漸漸會產生神清氣爽的感覺。
(二)結合文體特點,巧用方法
詩中不僅有“畫”,還有“樂”,《尚書》有云:“詩言志,歌詠言。”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唐詩可以入樂,宋詞更是一種配合音樂歌的文學體裁,由此可見,中國的古詩詞是與音樂緊密相連、相互依附的。因此,如果星期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是古詩詞,那么上課伊始,先播放與所教古詩詞內容意境相吻合的優美的音樂,那會一舉兩得,一是這樣的音樂有助于學生理解詩詞,二是音樂能調劑人的精神,它是人類共同的精神食糧,隨著音樂的響起,內心的各種感情細流泛上心來,美妙的音樂讓人陶醉,使人感到輕松愉快,在課堂上播放音樂,就能起到很好地調節學生情緒的作用,這樣就可以弱化甚至消除“星期一綜合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地研究各種文體的特點,挖掘出其蘊藏的能調節人的情緒的內涵,例如介紹動物的說明文,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此動物有趣的畫面或者視頻,生動形象化的內容總能吸引學生好奇的目光,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
三、可以因勢利導,合理安排語文教學內容
“星期一綜合癥”不可能完全消除,針對此種情況,在教學設計上,周一盡量撇開難的知識點,周一到周五教學內容可以大致按由易到難的原則來安排上課。在星期一,語文老師可以多安排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譬如戲劇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迅速調整好學生的情緒,相反,議論文這種邏輯性強、內容較枯燥的文體,如果在這一天講授,教學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
四、利用好雙休日
在布置雙休日語文作業時,老師要再三提醒學生雙休日可以以休息娛樂為主,但不能徹底放棄學習,應該抽出一定時間用來學習,認真完成語文作業。當然,有時我們也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作業吸引學生去做,例如,學生對表演感興趣,可以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在家構思劇本,尋找道具,學生會饒有興致地做這些作業,在校上課期間,時間緊,可能沒有充裕的時間來做戲劇表演的準備工作,而雙休日時間比較寬裕,這是一舉兩得的事。動力定型的消極情緒是在動力定型遭到了破壞而產生的,我們采取以上的措施,主要目的就是,在休息娛樂的同時不能讓學生把功課完全丟在一邊,以免動力定型破壞過大。
當進入一個新的起始階段,我們可能就會遭到諸如“星期一綜合癥”現象的困擾,舊的動力定型在不知不覺中起了破壞作用。我們只有多多了解心理學知識,知道某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就能坦然面對,而不會因無知而感到困惑,感到手足無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老師作為教育者,應該有計劃地學習心理學知識,教育學離不開心理學,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學知識,面對有些問題,你就能從容應對,更有利于你的教學,提高你的教學效果,了解心理學,絕對不是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