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而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極具藝術價值的古老文化,它在部編版教材中的現身,充分體現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為例,從三個方面闡述如何以“讀”為抓手,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關鍵詞】誦讀;品悟;思維;延伸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而文言文這種古代書面語言作為中國古老的文化,具有極高的語言藝術價值。目前部編版教材中,一至六年級共安排了11課16則文言文為學習內容,足見其地位重要,學習意義重大。然而文言文雖然語言簡潔,但是誦讀起來拗口,理解起來難懂,學生剛開始接觸文言文,就易生畏難之心。如何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呢?老師的教學策略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這樣說道:第一學段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由此可見,“讀”是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手段,那么它也就成為 “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為例,就可以“讀”為手段,從不同角度讓學生感受文言文之意韻、古漢語之文雅。
一、讀中生樂趣
曾國藩說過:“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文言文相較于白話文,更講究音律,讀起來抑揚頓挫,讓讀者感受到文言的古韻與聲律美。初接觸文言文的學生因好奇,也愿意讀、喜歡讀。但由于文言文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與現代白話文有所不同,學生缺乏閱讀的經驗與累積,難免讀起來拗口不順,誦讀的興趣與信心自然會在佶屈聱牙中被消磨殆盡。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就應創設多種誦讀形式,賦予機械單一的朗讀以新的使命與意義。學生在初讀《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時,可以運用多種形式,分層次對文章進行誦讀。
(一)示范讀
古人寫文章,常以單音節詞為主,文言文就是如此,因此要特別注意讀好句子中間的停頓。有了恰當的停頓,不僅能把文言文的意思讀清楚,還能讀出文言文中的節奏和韻味。可由于文言文的文法和語序與白話文不同,學生很難將朗讀的節奏與停頓拿捏得當,所以教師的范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學文伊始,學生借助老師的范讀,通過不斷地誦讀練習,做到準確斷句,同時揣摩老師范讀時“聲斷氣連”的技法,感受并讀出文言文獨有的韻律美。
(二)多種形式練讀。
文言文作為先秦時期出現的語言表現形式,那時候人們的書寫都是相當有特點的。如那時古人寫文章都是從右往左排列的,寫出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的,古人書寫的字體與現代漢字不同……教學過程中,老師就可以運用豎排版讀、去標點讀、古文字讀等這些新鮮而獨特的表現形式,將文言文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更好地激發他們挑戰朗讀的興趣。這樣的誦讀不僅形式多樣,同時也豐厚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擺脫了反復朗讀會出現的機械感、重復感。
二、讀中解文意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更應借助書中的注釋,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以讀代講,達到理解字、詞、句、段、篇的含義,令文言之意“自見”的效果。
如揭示本課課題后,我引導學生讀課題,運用之前掌握的文言文學習方法,說說這篇課文題目的意思。學生通過“組詞釋義”的方法,理解了“道旁”即為“道路的旁邊”。在理解“不取”一詞時,我這樣引導:
師:“不取”—不拿。不拿什么呢?
生:路邊的李子。
師:想一想,李子長在樹上,那么這個“拿”字可以換成哪個更加恰當的詞呢?
生:用“摘”讀起來更為合適。
的確,在理解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些語句的意思讀起來不太順溜,那么學生就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品味,根據語境,換一些恰當的詞語來代替,讓語言表達起來更為流暢。
我們都知道,文言虛詞是文言文學習中的一大難點,它難在功能多、用法活。它們作為虛詞,雖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但在不同的語境中,附著在實詞后表達的意義卻是不同的。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就出現了三個“之”字:“諸兒競走取之”“人問之”“取之”。這個“之”字,它可以為代詞,也可以作助詞,還可以是動詞,等等。因此,唯有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生借助反復朗讀,聯系上下文進行思考,才能讓正確地辨析并掌握“之”字在這些句子中的意思以及用法。
三、讀中有思考
“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是朱熹強調的讀書之法。此語意在告訴我們,讀書學習,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思考”,唯有這樣才能讀有所悟,學有所得。在學習“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一句時,即可以讀為手段,借助想象,引導學生讀文、深思、解惑。
1.想象一下,我們就是諸兒中的一位,看著滿枝沉甸甸的李子,誰來讀讀這句話?
2.想吃嗎?真的想吃嗎?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其他同學想吃嗎?我們一起讀一讀。
3.諸位,我想采訪采訪你們準備怎么“競走取之”?
出示: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或—或—或—
(生答:跳、爬、搗……)
4.諸位,你們跑啊,跳啊,搗啊,真熱鬧,真開心啊!可是瞧瞧你們的身后—唯戎不動。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畫面。這一動一靜兩個畫面,誰來讀好它? (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5.讀到這兒,大家有什么疑問嗎?
6.同學們都疑惑,為什么大家爭著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可是王老師卻認為:諸兒皆不動,唯戎動。有沒有人猜到我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呢?
生:諸兒雖動,但動的是身,王戎身未動,但是動的是腦。所以老師覺得諸兒皆未動,唯有王戎動腦思考了。
……
通過朗讀學習這部分古文內容,學生很容易產生疑惑:為什么王戎不去摘李子呢?這時老師提出一個值得思考、有深度的問題,讓它成為思維的導火線,點燃學生進一步誦讀、思考的火花。這樣在問題導向下進行有目的的朗讀,既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又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讀后有延伸
一篇課文學習任務的完成,不應成為課堂教學的句號,而應通過延伸成為省略號,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如此。《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選自《世說新語·雅量》,這部書記錄了魏晉時期很多名人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篇幅短小、言簡意賅卻又生動傳神地敘述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這部書中,關于王戎還有另一個故事—《王戎觀虎》,展現了王戎個性的另一面。在課堂的尾聲,老師就可以推薦學生借助課上學習到的閱讀文言文方法,來閱讀這篇文言文。當然,《世說新語》中塑造的名士形象還有許多,他們或個性張揚,或才學出眾,或淡定隱忍……為后人津津樂道,更值得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這樣,從一篇文言文,到同一主題文言文的閱讀,最終指向整本《世說新語》的閱讀,以一篇帶多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的內需,在增加學生閱讀量的同時,達到文言文閱讀素養提升的目的。
小學階段是為學生奠定文言文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不僅要以“讀”為抓手,更要智慧地運用多形式、多層次的“讀”,為學生與文言文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文言文的韻味,在讀中品悟文言文獨有的內涵,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的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儲美蓮.中小學文言文教學銜接“三步走”[J]. 語文天地,2018(08):32-33.
[2]戴瓊波.“文”“言”琴瑟和鳴“人”“文”和諧共振—淺談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0(07):8-9+11.
[3]薛祖紅.走向整體建構的小學文言文教學[J].內蒙古教育,2019(3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