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401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亦是一個難點。作文指導課,教師要講究“導”的方法與形式,不但要讓學生萌發“想寫”的沖動,還要指導學生“寫什么?”“怎么寫?”統編版中年級的習作話題相對比較廣泛,重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寫自己所想,而高年級的習作則給學生一定的話題限制,要求學生合理想象,同時提出相關的習作要求。
1. 以隨文練筆為基礎,培養語言建構能力。
隨文練筆是學生從口頭表達向規范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形成的過渡性實踐,它緊密結合課文內容,立足于某一訓練點,讓學生帶著寫作的狀態閱讀,揣摩課文的結構和用詞,學習將閱讀中的收獲遷移運用于自我表達,對于學生提高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1)穿插于閱讀教學的仿寫小練筆。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片段,運用了特殊句式。積累并遷移這些句式,能幫助學生規范語言,提高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如《祖父的園子》總有這樣的描寫:“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帶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可以讓學生接下去仿寫:“祖父 ,我 。”又如《楊氏之子》一課,楊氏之子應對孔君平:“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師可進行拓展:如果拜訪者不姓孔,姓李呢?姓龍呢?向學生進行句式練習:“未聞 是夫子 。”這種練筆看似簡單,卻是學生習得語言的起始點,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2)課后習題和“小練筆”。統編版教材教材在課后安排了大量的隨文練筆訓練。通過訓練,指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小練筆”,培養學生隨時隨處提筆寫作、記錄生活的好習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由讀學寫。如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的“小練筆”,讓學生寫一寫在漁夫和桑娜對話時,桑娜在沉默中會想些什么呢?聯系課文內容,寫一寫桑娜的心理活動。這一個“小練筆”的安排緊扣單元的語文要素“感受人物形象”,以及本課的訓練重點“抓住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描寫來體會人物形象”,通過心理活動的寫話訓練,由讀促寫,讓學生從課文學習表達。
(3)結合教材巧設改寫、續寫和擴寫訓練。教材安排的隨文練筆訓練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課文時,應當巧妙地利用課文,挖掘訓練點,加強讀寫訓練的結合。①抓住“留白”進行擴寫和續寫訓練。首先,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都留有空白,給學生無窮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依據課文留白內容,讓學生展開聯想,用個性化的詞句表達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如《跳水》一課,作文結尾寫到“等孩子一浮上來,水手們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就戛然而止。學生自然會好奇并產生疑問:后來呢?教師就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延伸情節,續編故事。不僅了解了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初步學習“根據情境去編寫故事”。②利用故事情節進行改寫訓練。高年級的學生更渴望在習作中表達自我思想和心理感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優勢,進行改寫課文的訓練,滿足他們自由表達情感的需要,激發習作興趣和提高寫作能力。如《獵人海力布》一課,當讀到“海力布變成了石頭”的結局時,學生都感到難過和遺憾,這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讓你來寫海力布會變成一塊石頭嗎?或者說,它變成石頭以后,有沒有人來解救他呢?”讓學生進行故事結局的改寫訓練。
2. 以單元習作為支架,促進語言和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
針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的習作目標,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在習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高年級的單元習作除了有序地安排學習基本的寫作知識,讓學生懂得言而有序、言而有法以外,更加注重表達方法,強化表達效果,重視表達的豐富性,讓學生“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學會“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1)整體把握教材訓練點,進行普通單元習作教學。統編版教材在習作安排上制定了能力培養的序列,且非常注重寫作思路的指導,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一定要吃透教材,整體把握教材的訓練點。比如想象能力的培養,不同的單元習作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到心中有數,把握梯度,突出訓練目標的遞進性和發展性。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變形記”,訓練點是“發揮想象,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橫向對比可發現,這是為第四單元習作訓練點“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做鋪墊,也是為第五單元習作訓練點“圍繞中心意思寫”打基礎。因此我們在進行習作教學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思路,先列出習作提綱,強調設置“吸引人的、曲折的情節”,然后把握重要情節,發揮豐富的想象,把重點部分寫詳細。
其次,從寫作思路的指導看,教材中每個單元中的習作,都是精選話題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力求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習作動機,讓學生有話可寫,樂寫愿寫。比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習作的重點是寫出二十年后家鄉的變化,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呢?教材給出的例子,用習作提綱的形式,從環境的變化、工作的變化、生活的變化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給學生思路上的啟發,同時提示寫的時候要“分段敘述,把重點部分寫具體”。總之,教師在每次寫作中要加強指導,降低寫作難度,根據不同話題的不同特點,對學生的寫作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圍繞能力訓練主線,進行習作單元的教學。習作單元作為特殊單元,由習作目標出發選文、設計教學和體驗活動,最終落實習作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寫作知識、技能的遷移和應用。在進行習作單元教學時,教師一定要通讀整個單元教材,再根據學情進行整合教學,針對性地落實訓練目標,甚至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當調整教學順序。以六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為例,本單元的習作要素是“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思想”,兩篇精讀課文的側重點不同,《夏天里的成長》讓學生了解圍繞中心可以從不同方面來寫,《盼》讓學生了解圍繞中心可以用不同事例來寫,而“初試身手”的兩道練習也恰好對應了這兩個側重點。在教學時就可以把“初試身手”的兩道練習分別穿插到精讀課文的教學中,起到學以致用,鞏固新知的作用,而鑒于“初試身手”的診斷功能,教師又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調整教學方向。
3. 以習作創作為核心,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習作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它離不開學生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思考。“寫作,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從某種角度來看,所有的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但是,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當模仿不再讓人滿足,就會走上創作的道路。習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創作,會表達,樂于表達。
(1)以閱讀為基礎,指導寫讀書筆記。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培養寫作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閱讀為基礎,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以讀促寫,引導學生將閱讀中學習的表達方法,用于自己的習作實踐。比如,當學生讀完《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這篇科幻小說時,故事與現實的異同,往往會引發學生各種聯想和對比,這時不妨讓學生來一次穿越體驗的想象,然后引導學生寫一則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又如《匆匆》這篇課文,文筆細膩,語言富有節奏感,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閱讀之后,讓學生嘗試做讀書筆記,摘錄好詞佳句,并寫出自己讀后的心靈感悟。
(2)捕捉生活精彩瞬間,進行即興創作。 作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必須把準當代學生思想的脈搏,把觸角伸進學生的心靈中去,方能撥動他們的心弦,激起他們寫作的沖動,使他們興趣盎然地去寫。要讓作文內容新穎,教師就要善于抓住契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和“意外”,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只要留心生活,創作活動隨時可以進行。有一次,課間,一只大黃蜂飛進了課室,頓時學生亂成一團。男同學興奮地拿掃把追逐著想打死它,而女同學被亂躥的黃蜂嚇得尖叫著四處躲藏。直到上課,課室里還亂糟糟的。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心中一動,對學生說:“小黃蜂來我們課室做客,你們怎么能這樣對待它呢?”學生聽了,慢慢安靜了下來,而大黃蜂也乘機飛走了。只是,學生的心思也隨著黃蜂飛走了。于是,我對學生說:“這節課我們就以《大黃蜂奇遇記》為題,寫一篇作文。”頓時,孩子們一個個興致盎然,紛紛圍繞大黃蜂展開豐富的想象,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創意告訴大家。寫作訓練課給他們帶來了快樂,讓他們感受到了成功。而教師適時的誘導,吸引著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感官上的愉悅和滿足,還有創作過程中感受和領悟到的知識。
(3)積累實踐體驗,堅持寫日記。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可見,只有讓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才能開掘學生的寫作源泉,使他們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而作文素材的積累,必須借于對周轉事物的仔細觀察,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寫日記,就是積累實踐體驗,提高寫作能力行之有效的辦法。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膊,積累各種各樣的生活素材,開發學生寫作的源泉。
總之,在習作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作文不過是拿筆來說話,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要以生活為本源,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真實的閱讀中積淀語言材料,在充實的生活中積蓄情感體驗,為學生自由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策略研究》科研成果,立項編號:2019 YQJK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