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云
摘?要?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中心開展文言文教學,并且在具體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語感,讓學生正確掌握注釋和工具書的應用方法,深刻理解文言文詞句含義,有效梳理文言實詞、虛詞等。同時教師也要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如何向學生傳遞文言文的“文學味”。
關鍵詞?文言文;文學味;中學語文
文言文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一部分,蘊含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味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言文進行解讀,融入到文言文營造的意境中,揣摩文學語言之美、文言意境之美和文言文化之美,喚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將文言文學習作為培養學生文化修養和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路徑。
一、嚼文嚼字,揣摩文學語言之美
初中語文教材中輯錄的文言文均篇幅短小,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滲透著濃厚的文學氣息,一字一詞都融入了作者的深思熟慮。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要帶領學生一同咀嚼品味文言文的用詞之妙,推敲字里行間的深邃含義,進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言文,培養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敏銳力和鑒賞能力。
以《答謝中書書》為例,本篇文言文是書信體,語言對稱押韻,韻律感極強,字詞運用精妙,值得學生細細揣摩。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大篇幅描寫景物的部分作為字詞剖析解讀的重點,對四字成句、句式對偶的內容進行深入講解。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抓出“高峰入云,清流見底”中的“入”和“見”字,讓學生說說這兩個字的精妙之處。“入”字不僅形象展示了高峰靜態化的高聳形象,而且描繪出高峰動態化穿入云霄的情境,給人帶來視覺感官上的沖擊。而“見”字描繪出溪水透徹明鏡,展現了美好的自然生態風貌。又如,在學習“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將”“欲”“亂”“躍”關鍵字進行分析,讓學生賞析林間夕陽西下的唯美景色,從早晚、靜動的層面出發去感悟字詞中描繪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帶來的語言美感。
咀嚼字詞是品讀文言文的重要路徑,教師要帶動學生對文言文中的精妙用詞進行多視角解讀,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本身具備的文學魅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措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熟記、熟用帶有“文學味兒”的字詞,促進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發展。
二、情境營造,體會文言意境之美
文言文十分重視意境的營造,作者通常會采用情景交融的藝術創作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對文言文意境進行賞析已經成為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意境賞析中,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將作者描繪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體會文言文意境之美,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以《記承天寺夜游》為例,這是一篇描寫月夜景色的文言文,蘇軾運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文中的“閑人”貫穿于始終,作者以“閑人”為主線,描寫了“閑人”的賞月欣喜、人生感嘆、被貶悲涼的復雜情感變化。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建文本中的情境,讓學生利用想象力在腦海中描繪出作者夜游的畫面。尤其在學習“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時要明確此句實際描寫的是月光照下來的景色,但是卻沒有寫出“月”字,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位此句中對皎潔月光的間接描述。教師可以播放古典配樂和朗讀音頻,并提出以下問題對學生的聯想進行引導:月光是如何照到庭院上的?水藻中的水處于什么樣的狀態?一陣風吹過后呈現出什么樣的景色?通過提出一系列與文本緊密聯系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展開想象,補充自己腦海中描繪的畫面。在這句的解讀中,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積水空明”正面描述月光,并且通過“藻荇交橫”側面烘托月光下形成的松柏倒影,使學生身臨到美妙月光的景色中。
文言文教學要關注文中對意境的營造,使文言意境之美成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激趣點,幫助學生體會到文言文高雅的“文學味兒”,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與課堂提問等方法引導學生解讀文本,讓學生在腦海中營造出美好的景色,從而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發展。
三、以讀激情,體悟文言文學韻味
誦讀是理解文言文內涵,體會作者內心情感變化的有效學習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文言文,喚起學生與作者相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帶入自己的情感體悟作者的喜怒哀樂,使自己能夠為作者之悲而悲,為作者之樂而樂,同時讀出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學味兒”。
以《出師表》為例,這篇文言文傾注了諸葛亮畢生的情感,是諸葛亮對帝王的肺腑之言。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諸葛亮的情感變化指導學生誦讀時語氣的變化,并將此篇文本教學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范本,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遍文本的朗讀音頻,為學生營造誦讀氛圍,之后教師對文本誦讀進行占撥。在文本前五個自然段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諸葛亮向陛下諫言的懇切情感,讀出作者的語重心長,讀出作者對陛下的期望。在文本后四段中,主要陳述了諸葛亮的生平,此時應當運用平緩的語氣語調進行誦讀。在讀到承蒙先帝賞識而臨危受命時,要學生讀出諸葛亮想要興復漢室的決心,體會到諸葛亮忠君愛國的情懷。在誦讀中,教師還應當從忠君報效、知遇之恩、父子舔犢、英雄悲愴四個情感變化對文本進行解讀,讓學生嘗試將四種情感融入文本誦讀中,提升學生的誦讀感悟能力。
文言文的品味與品讀離不開誦讀這一路徑,教師可以靈活運用范讀、領讀、齊讀、配樂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并在誦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而引導學生讀出文本中的文言韻味,使學生深受文言文情感的熏陶,體悟到文言文作品的文學吸引力,燃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解讀內涵,感受文言文化之美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古代圣賢之人借用文言文抒發著自己的思想情感,表達著自己對當時社會的真實看法,同時還將自己的豪情壯志、品德修養、高雅志趣、盡忠報效等優秀傳統美德融入到詩詞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學習文言文中的文化內涵,將文言文學習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切入點,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以《陋室銘》為例,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文言文,全文用八十一字借助景物抒發作者志行高潔的思想觀念。這篇文言文充滿著哲理和情韻,用比興手法引出陋室,其中不乏流傳后世的名言佳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作者運用的寫作手法層面出發,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理解文體蘊含的文化內涵。教師要讓學生分析室外之景、室中之客、室內之事,對作者所描述的自然景物、交往賢友和悠閑生活進行表層理解。在表層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境界,重點分析“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一句的含義。這句表面上是將“陋室”比作“諸葛廬”和“子云亭”,而實質上表達了作者恒久不變的政治抱負,暗示作者與諸葛亮一樣有著宏圖壯志,可以效仿諸葛亮隱居山林,等待賢主慧眼識英才,也可以效仿揚雄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文末一句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引入孔子典故肯定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表明作者能夠達到先輩圣賢人要求的最高境界。
文言文學習必須從字里行間深入解讀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理解文言文真正的涵義,使學生對古代文人高尚的思想品質產生敬佩之情。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托物言志類文言文的解讀方法,使學生能夠將這一解讀方法運用到其他同類型文言文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果,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美感。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要重視文言文教學,突出文言文的“文學味兒”,使學生不僅理解文言文的表層意思和深層寓意,還能夠提升對文言文的審美情趣,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博大精深,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從而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認同感,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作者通聯:江蘇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