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第九中學/張云舒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若不是舅舅帶路,我簡直不敢相信,崇山峻嶺之間,峰回路轉(zhuǎn)之巔,竟然隱藏著一處山水奇觀——膠東第一瀑!
沿著“村村通”一路蜿蜒進山,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就是如此吧。經(jīng)過五六個村莊,終于抵達一個叫平嵐的小村,我們要尋的膠東第一瀑就在這里。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遠遠就聽到水聲陣陣,剛下過雨,空氣中彌漫著春夏之交獨有的清新氣味。循著水聲找去,穿過一道狹窄的山石小路,兩邊都是郁郁蔥蔥的松竹。小路僅容一人通過,峰回路轉(zhuǎn),別有洞天!果真是“萬里水匯一水大,訇訇聲聞十里外。巖口逼仄勢更兇,奪門而出懸白龍”!
這就是遠近聞名的膠東第一瀑,因為地處平嵐村,所以也叫平嵐瀑布,與周邊的云頂竹林、叢麻禪院、嘴子前春秋古墓群合稱“海陽盤石店鎮(zhèn)四大景觀”。這里雖然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卻也不乏“鳥語花香同縹緲,山光水影共徘徊”的秀美。瀑布寬百米,高五十多米,飛珠濺玉,甚是壯觀!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站在瀑布前,感受“隔溪珠玉忽飛來”的清爽,還有撲鼻而來的山花香,像百合的,又像月季的,甜甜的,鮮鮮的,沁人心脾。忍不住深呼吸,整個人都神清氣爽。

順著瀑布對面的臺階登山而上,這便是海陽與乳山的界山——岠嵎山。岠,大山;嵎,山彎曲的地方。從名字就可揣測出此山之險。岠嵎山是膠東半島最古老的大山之一,據(jù)說這個名字早在宋代就有了。慶歷六年,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特大地震,“海底有聲如雷,山石滾入海中,累震五十余年”。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記述:“登州岠嵎山下臨海,其山有時震動,山之大石皆頹于海。”此山地質(zhì)奇特,原系海底山脈,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如今奇石林立,怪異嶙峋,如禽如獸,似人似物,被稱為“齊魯一絕”。當?shù)厝烁鶕?jù)山石的奇形怪狀,給它們起了惟妙惟肖的名字:車廂石、牛心石、蓮花石、三方豆腐、四簍饅頭、千層餅……伴著一路花香,我們順著石梯盤旋而上。山石的奇險超出我的想象,幸虧有登山杖的幫助,不然我可不敢奢望爬上去。
瞧那洞口低狹的火龍洞,一線洞天,連小小的我都不得不低下頭側(cè)身而過。這個洞因里面有一塊火紅色的龍形石線而得名。我蜷縮著身體在洞中一步一挪,抬頭仰望,洞外的天空清澈明亮,一棵松樹順著石縫倔強生長,我不禁更加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想到這里,氣喘吁吁的我又堅定了步伐。
像這樣的山洞在岠嵎山脈并不少見。著名的牛心洞,因位置隱秘、地形復雜,曾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被當?shù)乩习傩辗Q為“病號洞”“革命洞”。造化鐘神秀,而人們保家衛(wèi)國的革命精神則堅如磐石,經(jīng)久不衰。身在洞中,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詩:“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此情此景,又何嘗不是壯美如斯!
滿山蒼翠,峭壁生輝。放眼望去,山峰巍峨,層層疊疊,云霧繚繞,影影綽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大概就是這種氣勢與感慨。站在山頂俯視,平嵐瀑布奔流不息,奔騰向海,正如《詠瀑布》所言:“穿天透地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溪澗焉能留得住,終須大海作波濤。”
我仿佛也理解了古人游山玩水時那種豪情萬丈、詩興大發(fā)的感覺,人在大好河山前,內(nèi)心確實涌動著無限的感嘆。我想到了蘇軾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想到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想到了林則徐的“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人生如登山,除了勇敢攀登,也要欣賞風景;為人如登山,腳踏實地,胸懷凌云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