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
(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全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對人生價值、責任擔當等問題的深刻反思。高校學生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住疫情防控對大學生成長的意義,將抗疫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激發大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無論是非典時期,還是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大量文獻都表示要深刻把握特殊時期對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功能。但已有關于疫情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研究,大多只是論述,并未從實證的角度探討疫情激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具體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 后”黨員的回信中表示,青年人在疫情防控斗爭中,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1]。面對病毒的侵襲,“90 后”青年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成為疫情防控的主要力量?!?0 后”已成長為有擔當的青年,而仍在校園里的“00 后”大學生,在經歷此次疫情后,他們是否能夠快速成長,不僅關乎學生的個人發展,更是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本研究以“00 后”為調查對象,采取定量研究方法,探討江蘇某大學“00 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影響因素,并就疫情在培養“0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作用進行分析。
本文以感恩的互惠理論和危機成長理論為研究基礎。根據感恩的互惠理論,感恩具有動機作用,能促進個體的親社會行為,且這種親社會行為的對象不僅僅是回報施恩者,而是在更大的范圍內泛化到其他人身上,使其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2],這表明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在此過程中得到升華。
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要有一定的心理基礎,危機成長理論認為,個人成長經歷個體危機后常出現積極心理反應,個體在經歷感恩后,可能會激發其社會責任感[3]。國內學者劉書林也認為,經歷危機事件后,個體關于自我、他人、世界、自然等態度都會發生改變,有可能變得更加積極,促進個人成長,而這種積極的態度和觀念會進一步增強個體的社會責任感[4]。因此,個人成長在感恩與社會責任感之間可能起中介作用。
調查組面向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64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10 份,回收率為95.31%,其中男生215 人,占35.25%,女生395 人,占64.75%。理工科210人,占34.43%,人文社400 人,占65.57%。學生干部180人,占29.51%,非學生干部430 人,占70.49%。
感恩量表。在已有感恩量表基礎上[5],把題目修改成與疫情有關的表述,如“這次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要感謝和銘記的人可以列出長長的清單”。該量表共有6 個題目,采用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的7 點計分。在本研究中,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2。
個人成長量表。在周宵等人修訂的創傷后成長問卷的基礎上[6],結合劉書林有關青年面對SARS 的成長描述,本文分別從個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與國家等關系的思考,考察學生在疫情期間的領悟和成長,共有10 個題目,采用0(沒有變化)—5(變化很?。┑? 點計分,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5。
社會責任感量表。采用郭丹和鄭永安課題組的量表[7],共18 個題目,包括家庭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和國家責任感三個維度,采用1(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5 點計分,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7。
1.感恩意識增強
“00 后”經歷了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感恩意識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有96.89%的學生表示“對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那些人,心存感激”,有96.06%的學生表示“在這次疫情中被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深深感染”,有93.6%的學生表示“經歷了這次疫情逐漸學會了對周圍的人和事以及成長環境充滿感恩之情”??傮w而言,“00 后”的感恩意識被充分激活。
2.個人成長加速
人們在重大事件發生后,思想上和心理上往往在較短時間內經歷較大的沖擊,加速成長。73.44%的學生比以前更加珍惜生命和健康,62.62%的學生更注重良好的作息習慣;75.24%的學生表示更關心身邊的人,72.79%的學生更加能夠理解別人的痛苦;82.68%的學生更關心國家發展和社會事件;86.39%的學生更加懂敬畏自然和敬畏生命;88.69%的學生堅信經歷這次疫情后國家的凝聚力會越來越強,86.23%的學生表示更加愛國。
3.社會責任感提升
本次調查還通過考察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大局意識來分析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體如下:在家庭責任感方面,96.89%的學生表示會為父母分擔,96.23%的學生表示會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在集體責任感方面,94.91%的學生表示當別人需要幫助時,會主動提供幫助,95.09%的學生能在集體和社會中傳遞正能量;在國家責任感方面,96.39%的學生表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青年大學生的責任和使命。
本次調查發現,在抗擊疫情期間,“00 后”青年大學生被黨員干部的堅守、醫護人員的逆行等行為深深感染,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感恩意識,本文構建中介模型,探討這種感恩意識與青年大學生的快速成長、社會責任感之間的關聯。
1.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
本研究用表1 總結了本次研究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結果顯示,感恩、個人成長、社會責任感之間呈顯著相關。

表1各變量之間的平均數、標準差和相關系數
2.中介效應檢驗
本次研究將自變量和中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進行回歸分析,以檢驗三者的關系。表2(見下頁)結果顯示,中介模型的回歸方程均從整體上達到顯著水平(F 值顯著)。具體結果討論和分析如下:

表2 中介模型中變量關系的回歸分析
在控制性別、專業等變量后,感恩能顯著影響社會責任感(β=0.58,p<0.001),也能顯著影響個人成長(β=0.66,p<0.001),通過個人成長的中介作用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β=0.50,p<0.001)。間接效應值為0.33,占總效應的36.26%,說明此模型為部分中介模型。
隨著疫情形勢的逐步緩解,社會各界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反思正在全面展開。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者而言,要把握好這次疫情對“00 后”的教育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無數黨員、醫務人員的逆行使“00 后”深刻認識到他人的付出和奉獻。他們從中體會到全社會所傳遞出的善意,進而產生感恩之情。如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刻,學校為湖北籍學生郵寄口罩、酒精等必需品,學生紛紛在網上表達對母校的感恩之情。此外,有的同學在網上制作歌曲、動漫、短片等,表達對最美逆行者的感謝。因此,輔導員可以挖掘并梳理疫情期間涌現出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素材,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大量學者認為“00 后”普遍呈現出個性化的價值追求,而極大程度忽略了集體的意義。有學者認為,“00 后”對集體價值的評價與集體能否幫助個體實現價值有關,否則集體就沒有存在的意義[8]。“00 后”的成長始終伴隨著“自我中心”的個體意識,而此次疫情卻讓他們在較短時間內反思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等的關系,這些都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因此,輔導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抱負與國家命運、歷史使命的關系,讓學生在感動中領悟,在領悟中成長。
感恩使得學生能看到“最美逆行者”的大愛精神,看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從而推動個人的快速成長,也能激起他們對社會、對集體、對國家的理解和關愛。此次疫情考驗著“00 后”的集體主義精神,也使他們對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產生深刻理解。在全民抗疫的斗爭中,許多學生主動參加志愿服務,負責入戶排查、為社區錄入信息、宣傳科學知識等。他們以青春的名義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成為活躍在防控一線不可或缺的隊伍。因此,輔導員可以鼓勵學生尋找和宣傳身邊最美抗疫的人和事,引導學生理解責任意識和當擔精神,進一步增強勇擔民族復興重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