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賈 濛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 泉 周 曄
經過30余年的快速城市化,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突破50%,2019年城鎮化率達到60.6%。我國城鄉建設已進入強調以人為核心和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十四五規劃”綱要正式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這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徑,將城市更新上升了一個新高度。近幾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積極推進城市更新,實踐成果為各地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有力的借鑒依據。
“城市更新”是一種對城市中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要素和區塊所作的改造與建設活動。在城市發展新階段,城市更新更注重城市內涵式發展,強調以人為本,重視城市功能結構優化、人居環境改善和城市社會經濟活力提升。長期快速城鎮化建設有效提升城市生活水平,但同時引發較嚴重的城市生態問題,如資源約束趨緊、生態自然破壞、文化記憶消失、公共空間品質低下等問題,反映出在城市快速擴張過程中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具體表現為自然水系統、濕地系統、生物棲息地和生態廊道的大量喪失。
生態系統服務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見表1)。多數城市過度依賴非自然的人工系統和能量維持,偏離了自然準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全面下降,導致城市生態問題頻發。

表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內容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城市更新應從城市整體生態系統的角度修復城市生態系統,完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發揮城市水綠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供城市和居民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生態基礎設施并不完全等同于大量綠地、水系的簡單疊加或邏輯合理的重建,而應建立順應土地、水系、鄉土動植物等自然生態要素流轉、棲息、遷徙及與人的文化、休閑體驗過程相符合的機制為核心價值導向的綠地水系景觀體系,從而真正構建可實現保障城市健康、增值與永續發展的新時代城市生態系統。
不同工程項目的城市生態問題有其個性差異,同時也有共性特征。本研究選擇長垣蒲東新城城市設計、長垣老城復興城市設計、衡陽湘江濱水城市廣場設計、重慶朝天門片區城市設計4個實際城市設計工程項目,圍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的城市更新策略構建研究。在項目分析過程中運用卡爾·斯坦尼茲的地理設計框架思路進行分析,重點聚焦突出4個城市問題:自然水過程、鄉土動植物遷徙過程、鄉土文化體驗過程、人文休閑過程。
我國城市經過長時間的快速建設,城市水問題具有普遍性,包括城市地下水超采導致極度缺水,生活污水排放再利用不充分導致的水污染問題,城市雨洪調蓄設施不完善導致的洪澇災害等。
河南省長垣市位于黃淮海平原地區,太行山余脈伸向市域,東臨黃河,遠眺太行,為黃河下游“豆腐腰”河段的要沖部分,寬淺散亂、擺動頻繁,水患等自然災害頻繁(見表2)。

表2 現狀人工干擾對河流過程和功能的影響評價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城市存在生物棲息地破碎化、錯誤的人工種植方式導致食物鏈斷裂、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
以長垣和衡陽項目為例,黃河濕地鳥類保護區是動物地理區劃上古北界和東洋界在我國秦嶺東部河南地區的過渡地帶,是區域候鳥越冬的理想場所與遷徙要道。衡陽作為大雁南飛的終點,周邊包括衡山萱洲濕地、衡南江口鳥州、衡東楊林鎮、衡東霞流鎮這四大觀鳥圣地,項目場地位于衡水、耒水、蒸水交界的關鍵節點上,可成為生物踏腳石(見表3)。

表3 現狀人工干擾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價
城市普遍存在休閑過程體驗差,如游憩資源重保護不重體驗;公園綠地便捷性與可達性差,如綠地封閉;公園綠地質量差,如尺度失衡、硬質鋪裝過多等問題。
以長垣蒲東新城為例,現狀城區公園綠地分布不足,公園休閑的便捷可達性有待提升,現狀總規主城區綠地結構總量雖合理,但缺乏對城市居民服務的考慮。重慶朝天門項目駁岸季節性水位變化大,水位的漲落加劇生態脆弱性,形成巨大的消落帶,濱江灘涂生態環境退化,現狀消落帶駁岸存在人的親水安全感差、城市廣場空間單調、游憩功能較弱等問題(見表4)。

表4 現狀人工干擾對休閑游憩的影響評價
我國城市鄉土文化底蘊深厚,但缺乏深度挖掘及合理的規劃設計,導致城市文化特征不足,鄉土文化整體體驗性較差。以長垣為例,黃河農耕發展基底及交通要道的重要軍事地位,促進長垣商貿和文化的繁榮,形成集圣賢文化、官宦文化、商貿文化于一體的鄉土文化特色。長垣市域內古遺址、古墓葬、石刻是主要載體,以縣級文保單位為主,文物遺存較少,整體文化體驗性差,主題雖然豐富但級別不高(見表5)。

表5 現狀人工干擾對鄉土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評價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借鑒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策略,選擇通過構建水系統策略、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休閑游憩策略、鄉土文化遺產保護策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將其作為解決城市更新過程中多種問題的綜合途徑。通過形成高效維護城市居民生態服務質量和土地生態過程安全的景觀格局,構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形成城市設計方案,滿足城市更新需求。
針對城市水問題,提出可持續的雨洪利用設計策略,并結合用地現狀采取2種尺度設計策略,即總體尺度與地塊尺度。總體尺度分析區域徑流,遵循徑流機制,建立區域海綿共治體系,構建符合場地水自然過程的水系格局,建立結構層級明晰且便于排蓄的水網運行體系及全域覆蓋的雨洪管控公園綠地系統;地塊尺度針對不同地塊用地類型進行改造,形成多樣化雨洪花園管理模式,并建立連續的濱水層級濕地凈化系統(見表6)。

表6 水系統綜合安全格局導則
1)總體尺度下建立生物保護的關鍵性格局,地塊尺度下保護生物遷徙廊道,減弱生境破碎化對生物的影響,根據目標物種生物習性,恢復城中重要棲息環境。
2)構建城區綜合的生物棲息與遷徙保護安全格局。以長垣為例,蒲東新區設計場地是區域生物遷徙骨干性連接廊道的重要交匯點,因此維護廊道的連續性與完整性、保障關鍵節點生境指數成為設計重要前提(見表7)。

表7 生物保護安全格局導則
在宏觀尺度下構建城區尺度休閑安全格局,通過優化城市綠地系統布局提升公園綠地可達性,地塊尺度策略為見縫插針增補活動空間。
以長垣蒲東新城為例,將城市公園體系與雨洪管理戰略點、鄉土文化資源相整合,構建連續、便捷的慢行綠道網絡。同時將綠道與藍道相結合,將自行車道、步行道、輪滑道、電動車觀光線、水上泛舟游線整合,形成一套完善的休閑游憩系統(見表8)。

表8 休閑游憩安全格局導則
在長垣蒲東新城項目中,據此構建綜合功能的綠化景觀體系。包括一級綠地:區域中心綠地;二級綠地:濱河帶狀綠地、居住區綠地;三級綠地:道路街旁綠地、防護綠地。一級綠地為具有文化展覽、休閑游憩、科普教育、歷史教育功能的綜合開放式游園,展示農業、水利、民俗的發展和變遷,營造水綠阡陌的田園景觀意向。
鄉土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為構建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安全格局,在宏觀尺度下建立連續的鄉土遺產體驗網絡及主題故事游線系統,規劃游線體驗方式,在地塊尺度完善保護措施,建立解說系統,提升遺產保護與認知程度。
以長垣蒲東新城為例,將城市綠道與鄉土文化戰略點結合,形成城市鄉土文化遺產體驗廊道(見表9)。

表9 長垣城市鄉土文化遺產廊道控制導則
項目最終通過城市水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休閑游憩、鄉土文化遺產保護等4個方面,構建綜合生態基礎設施,形成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的城市更新方案,如圖1,2所示。

圖1 長垣城區綜合生態基礎設施

圖2 長垣縣域綜合生態基礎設施
城市生態系統是自然山水本底與城市交融生成的有機生命體的系統延續,其維系著水系統健康,保障鄉土動植物棲息與遷徙,傳承文脈,并為居民提供健康、活力且有品質的休閑活動空間。在城市更新視角下,生態系統修復建設不應僅依靠局部的生態修復技術應用,更應考慮在局部工程項目建設中具備宏觀視角,通過城市設計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實現對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城市更新要構建符合場地生態要素流轉機制,保障城市可持續、健康、增值發展的生態基礎設施,包括保障自然水過程、鄉土動植物遷徙過程、鄉土文化體驗過程和人文休閑過程的健康完善,實現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品質、城市功能和綜合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