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金
【關鍵詞】國之大者? 政治邏輯?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2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6.009
心懷“國之大者”,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政治理念。這一政治理念的基本精神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機遇與風險并存的復雜國際國內環境,必須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觀察和分析問題,善于觀大勢、謀大局、抓大事,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扎實推進各項具體工作,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項必備政治素質。
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大就要有大的樣子。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各種可以預料和無法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在迅速增多,成為左右治國理政國祚根基的重要因素。面對機遇和挑戰,始終對“國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數,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智慧,對于推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國之大者”的提出背景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首次提到了“國之大者”。[1]面對秦嶺違建帶來的慘痛教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切實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到行動上,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不同場合提及“國之大者”概念,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都要“心懷‘國之大者”,自覺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大棋局?!皣笳摺钡奶岢觯侵袊厣鐣髁x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的重要政治坐標,是直面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提出的“新藥方”,是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指揮棒,是對全黨尤其是中高級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
(一)心懷“國之大者”,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藥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適應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面對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求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跳出局部、地方和部門的狹隘視角,確立“國之大者”的大局視野和戰略眼光,集中一切力量推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顯然,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強調心懷“國之大者”,就是意識到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黨員和領導干部存在著不看全局看局部、不算大賬算小賬、不重長遠重眼前的問題,在一些關乎全局、關乎長遠、關乎根本的“國之大者”問題上不擔當不作為,導致不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壞事、貽誤大事。2020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善于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2]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再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敢于擔當、善于作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3]2021年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批評忽視“國之大者”的錯誤傾向,“現在仍有一些黨員、干部政治意識不強、政治敏銳性不高,不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對‘國之大者不關心,對政治要求、政治規矩、政治紀律不上心,對各種問題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對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大政方針不用心,講政治還沒有從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主動。”[4]顯然,在他看來,“國之大者”是直面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新藥方。只有心懷“國之大者”,才能從本位主義和局部利益的狹隘立場中走出來,匯聚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
(二)心懷“國之大者”,是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指揮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這一新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5]為了實現這一宏偉愿景,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聚焦“國之大者”,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鍥而不舍地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
心懷“國之大者”,是對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的統一要求。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強化責任擔當,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實。[6]2021年4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笔恰皣笳摺薄7]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也是“國之大者”。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8]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2021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鞎r強調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9]不難看出,“國之大者”不是孤立的某一地區、某一部門和某一方面,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之中,成為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指揮棒。
(三)心懷“國之大者”,是對全黨特別是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是大局,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政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這個重大命題,強調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然而,在黨內尤其是領導干部中間還存在忽視政治、虛化政治和淡化政治的問題,對黨的方針政策、政治規矩落實不到位,對各種錯誤言行缺乏政治敏銳性、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斗爭精神,在“國之大者”問題上頭腦糊涂,缺乏擔當作為,政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政治責任是領導干部的第一責任,政治能力是領導干部的首要能力,明確政治責任和提高政治能力,關鍵在于心懷“國之大者”。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指出,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擔的是政治責任。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是貫徹落實黨中央精神的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更應該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確自己的職責定位。[10]2021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牢牢把握“國之大者”,錨定黨中央擘劃的宏偉藍圖,觀大勢、謀全局、抓大事,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勇于擔當作為,增強斗爭精神,認真做好各項工作。[11]顯然,所有這些論述都是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的明確要求,如果一個黨員干部對“國之大者”不能心領神會,對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不清楚,對黨中央關心什么和強調什么不關注,“兩個維護”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會落空。
心懷“國之大者”是全黨上下都應當高度重視的重大政治問題,是對全體黨員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12]總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之大者”,就是要在紛繁復雜的治國理政事務中分清主要矛盾,把握重點關鍵,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國之大者”的主要內涵
“國之大者”是一個扎根于中國治國理政傳統的概念,類似的表述還有“國之大業”“國之大計”“國之大事”“國之大局”等,是中國歷代政治思想家總結出來的關于治國理政的重要智慧,核心是關于國政、國策、國運、國事等大政方針的戰略性思考。千百年來,在治理國家問題上,歷朝歷代的執政者之所以強調“國之大者”,核心都是強調要在紛繁復雜的國家事務中,找到并優先解決牽動全局的最根本、最核心、最迫切的問題,實現舉一反三、綱舉目張。
在當今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及“國之大者”,意在向全體黨員領導干部“喊話”,提醒全黨上下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增強定力,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因此,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來看,所謂“國之大者”,就是那些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國之大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國之大計,事關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國之大綱,它們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戰略。
(一)“國之大者”是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國之大業”。打天下,坐江山,人民政權的興衰成敗是“國之大者”的立命之本。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黃炎培到延安考察時向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朝代興亡周期律問題,認為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均沒有擺脫這一興亡周期律。毛澤東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13]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提到了黃炎培和毛澤東關于歷史周期律的對話,充滿了深深的憂患意識。他強調,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一個政權建立起來后,要保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霸谶@個漫長歷史進程中,確保中國共產黨不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倒,是一個極難極大的風險挑戰?!盵14]尤其是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戰略競爭加劇和國內歷史交匯期相互激蕩引發的嚴峻挑戰,令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盵15]
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充分證明,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前途命運從根本上來說取決于人心向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中國共產黨對“國之大業”的明確回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切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16]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壓城城欲摧”,“我自巋然不動”,安如泰山、堅如磐石。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正所謂“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亂?失民心而已!”[17]作為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顯然,民心是一個政權最大的政治,只有始終堅持人民立場,讓人民當家做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是決定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國之大者”。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指出,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18]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回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盵19]
(二)“國之大者”是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國之大計”。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國家繁榮富強是一個國家“國之大者”的執政之基。在中國古代經典中,最早對“國之大者”的表述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20]強調軍政和祭禮的文治武功在治國理政中的顯赫地位,因為軍政事務決定了江山穩固之柱,祭禮和民政事務則決定者天下歸心之基,其核心都是獲得民眾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當今中國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乎人民最廣泛最深切利益的國之大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21]
新中國成立以來,實現現代化一直是一項“百年大計”。2012年11月29日,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表示:“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22]“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成為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百年大計。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薄皬?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盵23]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24]總體來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之大計”,是各項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的“國之大者”。
“國之大者”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它不僅是一種總體戰略規劃,也涉及一系列具體的重點工作。在談及一些具體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也經常使用“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提法。比如在談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開發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就諄諄告誡:“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盵25]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6]在談及教育和人才工作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千秋基業,人才為本?!芭囵B選拔優秀年輕干部是一件大事,關乎黨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計?!盵27]事實上,“兩個一百年”的總體奮斗目標和一些具體領域的“百年大計”在實踐中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必須點面結合,統籌推進。
(三)“國之大者”是事關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國之大綱”。國之廢興,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輔佐。政通人和是一個國家治國理政的“國之大綱”?!爸纹浔?,朝令而夕從;救其末,百世不改也?!盵28]歷史經驗表明,治理一個國家,如果從根本上進行治理,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只關注細枝末節,一些問題會長期得不到解決。政令暢通,人才輩出,是歷朝歷代統治者謀求盛世中興的“國之大綱”。“國之大綱,惟刑與政”,[29]“國之大柄,莫先擇士”,[30]千百年來沉淀成為治國理政的豐富經驗。歷史經驗教訓表明,古今中外的大國興衰和政權更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遇到重大危機和挑戰的時候,中央權威喪失,國家分崩離析。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這么大一個黨、這么大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黨中央定于一尊的權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論不休,不僅會誤事,而且要亂套!”[31]因此,必須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新中國發展的歷史都告訴我們:要治理好我們這個大黨、治理好我們這個大國,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至關重要,維護黨中央權威至關重要。”[32]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就是當今中國治國理政的“國之大綱”。顯然,理解“國之大者”,不能局限于具體的工作,而是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地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情辦好,把弘揚中華文明的事情辦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情辦好,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國共產黨的事情辦好。在實踐中,每一個黨員干部對于“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中央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是什么”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心領神會,多打大算盤、算大賬,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扎實推進各項工作,這些都是心懷“國之大者”的重要體現。
“國之大者”的政治邏輯
近代以來,中國對政治邏輯的理解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受到西方政治學尤其是日本政治學的影響,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對政治邏輯的理解是“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33]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毛澤東對政治邏輯的理解是“思想、政治是統帥”,“是靈魂”,“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34]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鄧小平將政治邏輯解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5]近年來,習近平強調心懷“國之大者”,認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集中表達了中國新發展階段的政治要求,更在深層次上昭示了當代中國政治邏輯的變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取代了“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一)固本培元:從利益政治向認同政治轉變。固本培元最初是中醫學概念,是鞏固根本培養元神的意思,將其引申為政治上“國之大者”概念,意在強調維護和鞏固政權的本根。本根問題的核心是一個黨和一個政權要弄清楚從哪里來、往哪里去的問題。固本培元具有時代性,每個歷史階段都面臨不同的社會環境,也會出現與其時代性質相適應的本根問題,形成特定的“國之大者”。在農業社會時期,農業事關國計民生,“重農愛民”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維護國祚基業的本根,故將“輕徭薄賦”、“倉廩有積”、科舉取士等天地、宗廟、民生、軍事、教育、刑法、財稅等界定為“國之大者”。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群體性崛起,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成為決定政權生死存亡的本根,遂將階級斗爭、富民強國界定為“國之大者”。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爭取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國家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成為“三大歷史任務”,其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被界定為“最大的政治”。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決定了中國政治的核心問題日益從以“富起來”為中心的利益政治轉變為以“強起來”為軸心的認同政治。利益政治偏重社會公共權威對復雜利益的分配,認同政治偏重社會公共權威對多元社會認同的整合。“富起來”主要側重解決利益問題,在價值認同問題上采取不爭論的態度,“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因此,在此種政治觀指導下,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只是一種資源配置手段,與政治制度無關。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只要能夠發展生產力的,都可以在實踐中使用。然而,“強起來”主要側重解決價值問題,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政治信仰,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絕不做兩面派、兩面人。因此,在這一政治觀指導下,要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到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總之,“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36]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是因利益而結成的政黨,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組織起來的政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國之大者”,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綱舉目張:從改革試點向頂層設計轉變。綱舉目張出自戰國時期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37]強調通過抓住事物的關鍵來帶動其他環節和領域的突破。毛澤東同志曾用綱舉目張來表達各項工作要抓住主要矛盾,路線是“王道”,紀律是“霸道”,“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38]“國之大者”盡管關乎國之興衰危亡的命脈,但也是由眾多具體事情組成的,在推進過程中要抓住重點,分清主次,找準突破口和發力點?!皣笳摺敝卦谛袆?,選擇不同的突破口和發力點,反映了政治邏輯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法論,在發力點上強調改革試點,鼓勵基層大膽試點、試驗。鄧小平多次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礈柿说?,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39]通過鼓勵基層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先試點,然后總結經驗,逐步在更大的范圍內和更多的人群內推廣開來。無論是在農村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探索鄉鎮企業、小城鎮建設,還是在城市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綜合保稅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通過試點試驗的辦法啟動,然后通過總結經驗、及時糾正錯誤,進而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開來。鄧小平在多次會見外賓時強調,“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40]“我們的辦法是不斷總結經驗,有錯誤就趕快改,小錯誤不要變成大錯誤?!盵41]總之,改革試點是一種重點突破的政治邏輯,通過開展實驗試點,總結經驗,穩步推進。“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42]
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很多難啃的骨頭涉及眾多領域,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安恢\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面對難題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盵43]“頂層設計”源自系統工程學,強調運用系統論從全局出發,開展自頂層到基層的戰略構想和科學設計,將這一概念引入社會科學領域意在強調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期間提出:“改革推進到現在,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提出改革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44]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45]在隨后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進一步強調,“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46]為了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習近平直接擔任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等職務,多次強調要抓重點、抓關鍵,認為重要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關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抓好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統一行動、毫不松懈,才能以重點突破牽引和帶動全局,不斷開創改革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頂層設計的政治邏輯日益凸顯,《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重要文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雄安新區建設等一些重要戰略舉措,都是頂層設計的產物。
(三)居安思危:從發展政治向風險政治轉變。打天下易,守江山難。居安思危是中國古代統治者總結出來關于打天下、守江山的經驗教訓,比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于安思危,危則慮安”“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等觀點,總結出了很多“國之大失”“國之大患”等“病國之大者也”。所有這一切,均可被視為“國之大者”的重要內容,強調要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出自于《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47]一個國家既有太平盛世的安寧,也有動蕩亂世的危險,如果執政者沉湎太平安樂,就會有危亂亡國之險。居安思危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經驗,中國歷代領導人一直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在眾多文獻中頻繁出現“市場風險”“自然風險”“金融風險”“執政風險”“風險責任”,居安思危,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原則。
從實行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中國政治基本上遵循以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政治邏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在鄧小平看來,“發展才是硬道理”,[48]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現代化建設成為最大的政治,發展成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國內來講,發展是獲得人民支持的根本條件?!叭绻洕l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難提高。人民現在為什么擁護我們?就是這十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49]相反,“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50]從國際來看,發展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標志。發展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一切決定于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51]“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52]當然,鄧小平也意識到風險和挑戰,“我們在確定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意識到會有這樣的風險。”[53]改革也是一場革命,必然要“冒風險”,而且“要冒很大風險”,“我們的改革不只是過五關”“可能比關公還要過更多的‘關,斬更多的‘將。”[54]但是,鄧小平主張不要怕冒風險,改革開放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什么都怕,什么事情都辦不成?!盵55]此外,在面對風險時要沉著應對,“膽子要大,步子要穩”,[56]“關鍵是要善于總結經驗”,[57]改革是化解風險的關鍵。“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盵58]總體來看,鄧小平在面對風險的時候,更強調機遇的一面,強調改革開放總體上有利于我,要抓住機遇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國家安全成為關乎國際發展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統籌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大原則。中國政治日益轉變為發展與安全并重的風險政治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憂患意識,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把保證國家安全視作頭等大事,決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的錯誤,時刻牢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要求“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59]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深刻分析我國面臨的重大風險挑戰,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習近平特別強調要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對各種矛盾問題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在防范化解安全風險方面,強調筑牢制度防線,夯實治理根基。2013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干部隊伍。我們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須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盵60]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了國家安全體系,形成了國家安全理論,完善了國家安全戰略,建立了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強調統籌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2020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時強調:“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體系,促進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善于運用制度優勢應對風險挑戰沖擊?!盵61]
隨著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與安全相互交織日益形成一個風險復合體,必須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做到統籌發展與安全,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面對新發展階段面臨的一系列國際國內風險挑戰,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是新時代“國之大者”的風險政治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62]“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盵63]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這是由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最根本任務決定的。因此,作為一種治國理政的智慧,“國之大者”的核心是要從政治高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首要的責任就是政治責任,心懷“國之大者”就是要自覺講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對黨中央精神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堅持用黨中央精神分析形勢、推動工作,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能夠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同時,心懷“國之大者”要求做到顧全大局,能夠超越本地區、本部門和本單位的小局,真正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謀劃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64]只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敢于擔當,善于作為,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實,才能將“國之大者”落到實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力。
注釋
[1]《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人民日報》,2020年4月24日,第1版。
[2]《年輕干部要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報》,2020年10月11日,第1版。
[3]《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人民日報》,2021年1月12日,第1版。
[4]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7期,第1頁。
[5]《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20年10月30日,第1版。
[6]《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經濟形勢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人民日報》,2020年5月24日,第1版。
[7]《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擔當實干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人民日報》,2021年4月28日,第1版。
[8]《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人民日報》,2021年4月20日,第1版。
[9]《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 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1年6月10日,第1版。
[10]《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能力堅守人民情懷 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人民日報》,2020年12月26日,第1版。
[1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工作匯報 聽取中央書記處工作報告》,《人民日報》,2020年1月8日,第1版。
[12]《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人民日報》,2021年7月1日,第1版。
[13]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13~14頁。
[14]《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301頁。
[1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最后瀏覽日期:2021年8月13日。
[16]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08/c_1112740663.htm,最后瀏覽日期:2021年8月5日。
[17]《習近平在中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03/c_128951516.htm,最后瀏覽日期:2021年8月5日。
[1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4月16日,第1版。
[1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2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861頁。
[2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22]《習近平: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最后瀏覽日期:2021年8月5日。
[2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2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25][26]《一江一河,習近平眼中的中華民族“千秋大計”》,中新網,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0/01-06/9051990.shtml,最后瀏覽日期:2021年8月5日。
[2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人民日報》,2019年9月28日,第10版。
[28]蘇軾:《關隴游民私鑄錢與江淮漕卒為盜之由》,《蘇軾文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29]《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三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30]《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八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31]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
[32]習近平:《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
[33]黃彥編:《孫文選集(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3頁。
[34]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3頁。
[35]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頁。
[36][唐]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沈陽:遼寧出版社,2009年。
[37]《呂氏春秋·用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242頁。
[39]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頁。
[40][41]《鄧小平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4頁。
[42]《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頁。
[43]《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人民日報》,2014年2月9日,第1版。
[44]《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211/c49152-19864678.html,最后瀏覽日期:2021年8月5日。
[4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2日,第1版。
[46]《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人民日報》,2021年4月21日,第4版。
[47]《左傳·襄公十一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
[48][49][50][51]《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354、373、105頁。
[52]《鄧小平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人民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1216/c85037-31508225.html,最后瀏覽日期:2021年8月5日。
[53]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頁。
[54][55][56][57][58]鄧小平:《我們的改革有很大的風險,但很有希望成功》,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115/c69113-31549789.html?ivk_sa=1024320u,最后瀏覽日期:2021年8月5日。
[59]《堅持底線思維,做到有備無患》,《人民日報》,2020年9月24日,第5版。
[60][61]《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動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要論述綜述》,《人民日報》,2021年4月15日,第1版。
[62]《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87頁。
[63]習近平:《以解決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和主抓手 推動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人民日報》,2017年2月14日,第1版。
[6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7頁。
責 編/張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