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烏克蘭政治危機? 烏克蘭? 極端民族主義? 激進民主主義? 顏色革命
【中圖分類號】D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6.012
曾經是蘇聯第二大聯盟主體的烏克蘭,目前是歐洲地區領土面積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國。在這個生活著130多個族群的多民族共同體中,主體民族烏克蘭人如今已占3/4以上,第二大族群俄羅斯人則為1/5左右。1991年獨立至今30年來,烏克蘭面臨政治動蕩、社會失寧、經濟凋弊、國家分裂的深重危機,與其主要鄰國及頭號經濟伙伴國俄羅斯的關系,則處于持續緊張、難以調和、險象環生、近乎交戰的嚴峻狀態。烏克蘭社會極化、山河破碎、內外交困的原因可謂千頭萬緒,但究其根本,沉疴難除的極端民族主義和激進民主思潮,是烏克蘭“國已不國”的主要病因。
烏克蘭民族主義是推動蘇聯解體并與俄羅斯分道揚鑣的重要動力之一
從民族學上說,烏克蘭人同俄羅斯、白羅斯人一樣,同屬于東斯拉夫人,這三大民族之間的聯系盤根錯節,源遠流長。但歷史上,烏克蘭人聚集區屢屢發生反俄運動,俄羅斯人對烏克蘭人聚集區的控制也極為嚴厲,并且堅決反對將烏克蘭人視為特殊族群,更不允許烏克蘭人擁有特殊權益。19世紀后,烏克蘭人的民族意識開始形成。1890年,在今日西烏克蘭境內的利沃夫一帶,即已出現獨立的政黨,時稱激進黨。20世紀以來,烏克蘭人的民族自覺進程大大加快。1900年,沙皇俄國境內出現了第一個由烏克蘭人建立和參與的政黨。
1917年,統治沙皇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后,烏克蘭境內形成了三個政權并存的復雜局面:一是全俄性質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二是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的蘇維埃政權;三是民族主義者控制的“中央拉達”。1918年2月,烏克蘭中央拉達宣布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邁出獨立建國的重大一步。西部地區的民族主義組織西烏克蘭民族委員會,則于同年11月宣布成立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1919年,布爾什維克黨人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在原沙俄大地上迅猛推進,烏克蘭也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年底,以俄羅斯聯邦為核心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蘇聯正式誕生。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主權國家加入這個聯盟,成為蘇聯版圖上地位、作用與影響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國。
但是,烏克蘭人的民族自覺進程并沒有就此中止。1929年,一部分主張獨立的烏克蘭人,因秘密建立民族主義組織遭到嚴厲鎮壓。西烏克蘭地區的反俄情緒更為強烈,民族主義運動也特別活躍。1939年,蘇聯與德國瓜分波蘭,劃入西烏克蘭地區的原波蘭居民對俄羅斯人疑慮更深,對以俄羅斯聯邦為核心的蘇聯更是強烈反感。1941年德國法西斯攻入烏克蘭時,這里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宣布獨立,并試圖借助德國法西斯的力量擺脫俄羅斯人的控制。1944年,德國法西斯被趕出烏克蘭,這里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曾單獨對抗蘇軍。20年代60~70年代,東西方關系曾短暫緩和,烏克蘭境內持不同政見者異常活躍,多次發動反對莫斯科的抗議運動,對蘇聯中央政權構成了嚴重挑戰,蘇聯的國際形象受到很大沖擊。
1985年,以“自我革新”為特征的蘇聯改革開啟后,烏克蘭民族獨立運動借勢發力,迅速發展壯大。1987年,西烏克蘭的利沃夫出現了激進的民族主義青年組織“獅子社”。1988年,烏克蘭赫爾辛基聯合會宣告成立,并且公開鼓動民族獨立;烏克蘭獨立創新知識分子聯盟、烏克蘭文化與生態俱樂部、支持改革民主陣線等類似的組織和團體,此時也應運而生。由于特殊的社會土壤和條件,這些組織的活動能量通常很大,成立不久即可召集數十萬人,在當地舉行要求民族獨立的大規模社會抗議和示威請愿活動。
1989年,蘇聯所謂改革陷入全面危機狀態,讓烏克蘭的民族主義勢力受到極大鼓舞。同年9月,烏克蘭人民爭取改革運動(簡稱魯赫)、烏克蘭人民陣線宣告成立,其成員雖不及烏克蘭共產黨的1/10,但聲勢卻異常浩大。1990年3月,“魯赫”及其支持者通過選舉控制了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同年7月16日,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通過。8月24日,烏克蘭宣布獨立。1991年12月8日,當選總統剛滿一周的原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克拉夫丘克,與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白俄羅斯領導人舒什克維奇簽署別洛韋日協定,正式宣布蘇聯解體,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蘇聯解體后,烏克蘭與俄羅斯徹底分道揚鑣了。
烏克蘭民族主義不斷升溫導致烏俄關系持續緊張和激化
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長期生活在統一的沙俄帝國之中,歷史積怨和矛盾極為深重。1991年蘇聯解體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迸發出的巨大分離主義能量,成為瓦解蘇聯最主要的推動力之一。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共同發起成立了獨聯體,但極端反俄的烏克蘭民族主義勢力并沒有因為摧毀了聯盟而偃旗息鼓,而是推動獨立后的烏克蘭持續西進。完全擺脫俄羅斯的影響,盡快加入歐盟和美國主導的北約,成為烏克蘭獨立后最主要的政策目標。由于烏克蘭地處俄羅斯同歐盟進行地緣政治博弈、與北約進行戰略安全對壘的結合部,戰略位置極為敏感和特殊,俄羅斯堅決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因此,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系始終處于非常復雜和高度緊張的狀態。
作為獨聯體創始成員國,烏克蘭對獨聯體事務很不熱心,一開始就明確表示,獨聯體只能是一個協商機制,而不能成為新的超國家結構。2018年,隨著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系嚴重惡化,早就對俄羅斯發揮主導作用的獨聯體心存不滿的烏克蘭,終于正式宣布退出了這個似有還無、松散無力的國家間協商組織。
烏克蘭獨立之初曾宣布,將在對外關系領域奉行“多向平衡外交政策”。1992年,烏克蘭宣布了無核化、中立、不結盟等政策目標,同時開始大規模裁軍,受到俄羅斯的謹慎歡迎和支持。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雙方的結構性矛盾無法根本化解。庫其馬執政初期,烏克蘭牽頭組建了旨在對抗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小圈子,即“格阿姆集團”[1],并于1994年加入了北約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雖然由于俄羅斯強烈反對,歐盟和北約未敢貿然行事,烏克蘭“加盟”“入約”未能成功,但俄羅斯對烏克蘭極為反感,而烏克蘭人厭俄反俄情緒也在不斷升溫。
后來,烏克蘭提出以“更少的壁壘,更多的橋梁”為口號的對俄政策新構想,烏俄關系小有改善。21世紀到來前夕,隨著烏克蘭最終放棄核武器,不再要求分割蘇聯留下的黑海艦隊,俄羅斯長期租用烏克蘭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等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烏俄關系有所改善,雙方甚至還締結了友好合作條約。
尤先科執政時期,烏克蘭對外政策加速西傾,謀求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步伐大大加快,烏俄關系又趨緊張。2003年,雙方圍繞亞速海中刻赤海峽的領土爭端趨于激化。受此影響,兩國經貿紛爭亦不斷升級。俄羅斯試圖通過經濟杠桿對烏克蘭施壓,不斷上調對烏克蘭天然氣供應價格。雙方務實合作項目,大都陷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烏克蘭則一再威脅要收回俄羅斯黑海艦隊租用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由于該軍港位于歷史上一直歸屬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半島,每逢烏俄關系緊張,俄羅斯便打出克里米亞半島“歸屬”問題這張牌。[2]
激進民主化之路越走越遠,加劇社會分裂與政治危機
烏克蘭獨立之初,以克拉夫丘克為代表的執政者缺乏構建新型國家政權、組織新的經濟建設、協調新的民族關系、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自主處理對外事務等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長期混亂失序。有人說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政治腐敗、政府操縱媒體、民間社團和政治反對派軟弱無力、選舉舞弊和敵對政治派別間無窮的爭吵”。[3]
克拉夫丘克原系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原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他由蘇聯共產黨高級干部“華麗轉身”為民族主義領袖,在引領烏克蘭走向獨立、推動蘇聯走向解體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作為開國領袖,他治國秉政手段不強,社會政治聲望不高,1994年謀求總統連任時敗北。
由于國內政局不穩,各派斗爭激烈,在政治民主化、經濟私有化、多黨競爭制、意識形態多元化道路上急行猛進并且自詡為改革楷模的烏克蘭,直到1996年第二任總統庫其馬執政時,才通過新的國家憲法,竟然成為獨聯體地區最后完成制憲過程的國家。在庫其馬領導下,烏克蘭成為總統—議會制共和國,憲法賦予總統很大的權力。雖然各種反對派在后來的抗爭中無所不用其極,但烏克蘭總統集權傾向卻不斷增大。社會高度撕裂催生的國內各種矛盾與烏克蘭和俄羅斯日積月累的外部矛盾相互交織、彼此牽動,烏克蘭的政治危機和社會緊張長期得不到緩解。
庫其馬總統原系蘇聯大國有企業領導人。作為剛剛出道的政治家,他執政后注意調整烏克蘭內外政策,使烏克蘭同俄羅斯以及歐盟的關系相對均衡,國內局勢相對平穩,因此成功地實現了連選連任,共執政10年,直到2004年。但烏克蘭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和某些西方國家對庫其馬很反感,認為他“親俄”。2000年,由庫其馬反對派提供的一盤錄音帶顯示,庫其馬有策劃謀殺一名烏克蘭新聞記者的嫌疑,烏克蘭因此發生了針對庫其馬的大規模社會抗議運動,整個社會再次處于全面崩潰邊緣,庫其馬動用強力手段才最終恢復了社會秩序和基本穩定。
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時,各派勢力明爭暗斗,形勢極為復雜。來自烏克蘭東部的地區黨領導人亞努科維奇得到了在任總統庫其馬的大力支持,選情看好。但極端親西方的民主派人士、時任總理尤先科領導的反對黨指控亞努科維奇偽造選票,發動了名為“橙色革命”的街頭抗議運動。在美國和歐盟等西方勢力的強勢干預下,被視為“親俄派”的亞努科維奇很快喪失政治優勢。因聲稱在選舉中被人下毒而博得巨大同情和支持的尤先科,最終戰勝亞努科維奇,成為烏克蘭第三任總統。這次選舉被西方國家視為“顏色革命”的成功范例。
烏克蘭政治生態復雜而又動蕩,各派力量的消長與組合變幻莫測。尤先科上臺后,亞努科維奇領導的地區黨與烏克蘭共產黨及各種新反對派同舟共濟、聯合行動,共同對付極端“民主派”總統。他們通過議會修改憲法,將烏克蘭搬回議會—總統制軌道,總統權力受到很大制約。2006年,尤先科依然身處總統大位,亞努科維奇的地區黨和反對尤先科的其他政黨控制議會,將亞努科維奇推為總理。但總統和總理兩個“死對頭”畢竟無法共事,烏克蘭政治危機雪上加霜。
烏克蘭政壇派系繁雜,山頭林立,形形色色的政黨和社會政治組織多如牛毛,堪稱“西式民主典范”。2007年烏克蘭議會選舉,全國共有20個政黨和聯盟參與角逐,最后有5個政黨和聯盟獲得3%以上支持率,跨過議會門檻。其中,亞努科維奇的地區黨支持率為34.4%,屬議會第一大黨;其主要對手、前總理季莫申科女士領導的祖國黨,得票率為30.7%,屬第二大黨;親西色彩濃郁的“我們的烏克蘭”,支持率為14.2%;烏克蘭共產黨支持率為5.4%;進入議會的最小政黨是科特溫聯盟,支持率只有4%。[4]
2010年烏克蘭總統選舉時,烏克蘭全國約有各類政黨和政治組織200個。[5]規模最大的依然是中左性質的地區黨。此時,黨的主席是阿扎羅夫,亞努科維奇為名譽主席。影響次之的是季莫申科領導的祖國黨。此外,還有激進民族主義政黨自由黨,即烏克蘭自由運動,其前身為1991年建立并以反共反蘇反俄著稱的社會主義民族黨,領導人為季亞尼博克。另外,2005年成立的烏克蘭爭取改革民主同盟,初稱新國家黨,屬極端親西派,因該組織俄文縮寫詞與“打擊”一詞相同,人們干脆稱其為“打擊黨”。因主張對俄羅斯務實合作而得到東部地區廣泛支持的亞努科維奇,就是在“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極端民主化背景下,于2010年當選為烏克蘭第四任總統,最終成為了亡命他鄉的悲劇人物。
極端民族主義與激進民主情緒阻斷對外務實合作,同時引發戰亂與分裂
從自然條件看,烏克蘭的資源稟賦和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森林與草原資源相當豐富,煤儲量更大。其黑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3,占全球黑土總面積的1/4,歷史上素有“歐洲糧倉”之美稱。但烏克蘭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嚴重不足,90%的石油和100%的天然氣需要從俄羅斯進口。烏克蘭獨立后的最初5年,即1991~1995年間,其經濟衰退率曾高達14%。1993年最困難時,烏克蘭的通貨膨脹率曾高達4735%。
進入21世紀后,烏克蘭經濟改革力度加大,外資引入速度加快,經濟狀況有所改善。2001~2006年間,烏克蘭平均經濟增速為8%,通脹率下降到同等水平,失業率為7%左右,但與俄羅斯的發展差距還是不斷拉大。據世界銀行2005年統計,當時烏克蘭人均工資為150美元,俄羅斯人均工資則為4460美元。[6]2008年歐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烏克蘭受到很大沖擊。再加上尤先科政權不斷激化烏俄關系,俄羅斯在經濟上不斷向烏克蘭施壓,烏克蘭經濟跌入低速增長軌道。
2010年亞努科維奇上臺時,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爛攤子。雖然農業生產好于蘇聯時期,且當時烏克蘭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但其他經濟指標十分難看。譬如,2012年,烏克蘭人均GDP為3600美元左右,人均月工資不到320美元。2013年,烏克蘭經濟增長為負1.3%,GDP總量相當于1990年的70%;國家外匯儲備僅夠維持進口兩周時間。但當時烏克蘭外債已突破1385億美元,占GDP總量的78.7%,遠超國際公認警戒線。在全世界70個可能喪失還債能力的國家中,烏克蘭名列第七。更糟糕的是,此后兩年烏克蘭還有350億美元外債須償還。
當時,俄羅斯仍是烏克蘭第一大經濟伙伴。2012年,烏克蘭對俄羅斯出口量占其出口總量的28.9%,從俄羅斯進口量占其全部進口量的35.2%。但俄羅斯對烏克蘭投資僅為36億美元,只占烏克蘭吸引外資總量的7.3%,位居第四。2013年,烏克蘭經濟形勢愈加嚴峻,亞努科維奇擬與俄羅斯建立自貿區,遭到歐盟和親歐派強烈反對;欲與歐盟建立自貿區,又遭到俄羅斯的強烈抵制。處于兩難境地的亞努科維奇,決定推遲簽署烏克蘭與歐盟達成的聯系國協議,結果引發大亂。盡管他反復表示,烏克蘭“只有一個戰略方向”,就是“與歐盟一體化”,反對派還是聯合起來逼迫亞努科維奇辭職。美國等西方國家則公開干涉,要求亞努科維奇釋放因濫用職權等行為而獲刑的前總理、反對派領導人季莫申科,同時還要求按歐盟意圖“解決”烏克蘭國內日益尖銳的政治危機。
反亞努科維奇街頭暴亂期間,反對派支持者搗毀了蘇聯衛國戰爭勝利雕像。納粹占領時期曾與德國人合作、帶領游擊隊與蘇軍對抗或在后方對蘇軍進行破壞的班杰拉等,竟被吹捧為烏克蘭民族英雄。亞采紐克領導的變革陣線黨、克留奇科夫領導的“打擊黨”、加格尼博克領導的自由黨等,不斷擴大抗議活動規模。亞努科維奇雖一再讓步,甚至讓反對派領導人亞采紐克出任總理,但美歐等外部勢力仍繼續干預,亞努科維奇被迫出走,隨即被議會罷免,是為“烏克蘭危機”。
亞努科維奇垮臺后,反俄情緒甚重的民族主義者、議會領導人圖爾奇諾夫成為代總統。“親歐”勢力開始全面主導烏克蘭發展進程。在這種情況下,俄語居民占絕大多數的克里米亞半島和東部地區,出現了有組織的分離運動。2014年3月,克里米亞半島以“是否愿意回歸俄羅斯”為題舉行全民公決,俄羅斯依據公投結果作出收回克里米亞半島并在該島建設特區的決定。烏克蘭和西方國家強烈譴責俄羅斯“破壞國際法”、侵犯烏克蘭領土主權,俄羅斯不為所動,堅稱此舉是“恢復歷史正義”,烏俄關系創下歷史新低。同年4月,烏克蘭東部地區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州宣布獨立,走上武裝分離之路。烏克蘭和西方國家指責俄羅斯參與和制造了烏東部“武裝叛亂”,俄羅斯堅決否認。烏克蘭新政權國防部長曾親臨東部地區指揮“反恐行動”,但于事無補,上述兩州各自成立了主權共和國。俄羅斯不顧烏克蘭和西方國家強烈反對,堅持為上述兩地區提供各種援助和支持,“烏克蘭危機”持續至今。
民主政治亂象叢生持續不已,內外沖突相互疊加未有窮期
2014年5月,烏克蘭在全面動亂和國土分裂的狀態下舉行新總統選舉,共10位候選人參選。曾擔任外交部長和經貿部長、人稱“巧克力大王”的波羅申克,作為發展改革黨候選人參選,獲得26%的簡單多數支持,成為烏克蘭新總統。前總理、祖國黨領導人季莫申科得票第二,支持率為13%。烏克蘭共產黨領導人西蒙年科也參與了競選,支持率為7%。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州當時已宣布立國,沒有參與也不承認此次選舉結果。
波羅申克當選總統后躊躇滿志。他表示,要結束戰爭、帶來和平,但永不承認克里米亞公投結果,并要在任期內收回克里米亞。他還把東部的分離主義勢力稱作“匪徒的恐怖主義行為”。美國對烏克蘭此次總統選舉和選舉結果明確表示支持,向波羅申克主政的烏克蘭新政權提供政治支持和經濟、軍事援助。俄羅斯較快地承認了烏克蘭新總統選舉的結果,派駐烏克蘭大使出席新總統就職儀式。普京總統還特別建議俄羅斯議會收回授權總統可在烏克蘭動武的決議,以顯示對烏克蘭新總統提出和平計劃的支持。
波羅申克就任總統后,以兩步走方式簽署了與歐盟的聯系國協議,正式確定了烏俄雙方的政治、經濟關系,同時與俄、德、法三國領導人商議了和平計劃問題。但烏克蘭東部地區兩個“共和國”堅決反對波羅申克的和平計劃,繼續進行武裝抗爭。2014年7月初,隨著波羅申克宣布恢復東部地區軍事行動,烏克蘭和平計劃受挫。
此時,新總統波羅申克面臨三大挑戰:一是東部地區的分離主義武裝仍然非常活躍,無意放下武器;二是臨時結成的執政同盟勾心斗角,貌合神離;三是獨立后歷屆政府留下的政治遺產極為腐敗和沉重。在對外關系方面,烏克蘭社會也存在嚴重分歧。贊成烏歐一體化的為53%,支持加入俄主導的關稅同盟的為24.5%。2014年9月,烏歐雙方批準了烏歐聯系國協定,其中有關建立烏歐自貿區的內容被去除。此外,議會還通過法案,同意東部兩州部分地區享有特殊地位,實行3年自治,以結束內戰。
2016年6月,根據美、俄、德、烏四國外長2015年3月在巴黎達成的協議,民間武裝控制下的東部地區單獨舉行了地方選舉。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烏克蘭的動亂與沖突并未根本解決,國土分裂狀態仍然在繼續。
這時,烏克蘭的政治民主進程愈發激進,政黨政治景觀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到2018年年底時,在烏克蘭司法部注冊登記的政黨和組織已多達352個。其中影響最大的竟是一年前為參與大選而匆忙成立的新黨——人民公仆黨,其領導人是“第九十五街區”喜劇工作室的負責人伊萬·巴卡諾夫。2019年,該黨推舉喜劇演員出身的澤連斯基參選總統,澤氏在第二輪投票中以73.22%的高得票率戰勝波羅申克,成為烏克蘭獨立后第六任總統。
2019年,烏克蘭舉行了新一屆議會選舉,即最高拉達選舉。除人民公仆黨外,進入烏克蘭議會的還有四個政黨,即“反對派平臺—為了生活”黨、祖國黨、歐洲團結黨、聲音黨。2001年成立的團結黨于2015年與“打擊黨”合并后組成的波羅申克集團團結黨,仍是人數最多的大黨。2002年成立時以尤先科為主席,當年即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團的政黨競選聯盟“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聯盟黨,已經分解為許多單獨的政黨和組織。2010年成立時即號召人民拿起武器為自由而戰的激進黨、2012年成立后主張烏克蘭為單一民族體的自助黨、2014年由烏克蘭發展黨等多個政黨聯合而成的反對派集團、2014年成立后由曾經出任總理的著名反對派人士亞采紐克領導的人民陣線,以及烏蒙年科領導的烏克蘭共產黨等,均未能進入新議會。
左翼力量的復興和壯大將與烏克蘭擺脫危機的過程一樣任重而道遠
烏克蘭共產黨始創于1918年。1922年烏克蘭加入蘇聯,烏克蘭共產黨成為蘇聯共產黨在烏克蘭的分支組織。1991年蘇聯發生“8·19事件”,蘇聯共產黨受到牽連并被取締,烏克蘭共產黨也失去了合法地位,活動被禁止,財產被沒收。那些堅持共產主義信念的原烏克蘭共產黨黨員,被迫轉入地下。1993年6月,部分原烏克蘭共產黨黨員在頓涅茨克舉行黨的重建大會,西蒙年科當選為黨的第一書記。由于烏克蘭最高拉達的禁共令當時還沒有取消,新生的烏克蘭共產黨一直在為生存權利而斗爭。直到2001年12月,烏克蘭憲法法院才最終取消禁共令。
烏克蘭“魯赫”運動是集極端民族主義與激進反共情緒于一體的反對派聯合組織。在率先舉起民族獨立旗幟的同時,它一開始就把“斗爭”矛頭對準烏克蘭共產黨。1991年,“魯赫”運動在推動克拉夫丘克退出共產黨、加速國家獨立進程、取締烏克蘭共產黨活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烏克蘭獨立后,該運動的一些頭面人物一度參加政府工作,但總的說來,它仍屬于“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派。
1994年,烏克蘭舉行獨立后的首次議會選舉。當時合法存在的31個政黨和社會運動,共有28個獲準參選,總共推出5833名候選人。1993年重建的烏克蘭共產黨,推舉388人參加角逐。最終,烏克蘭共產黨奪得86席,占議席總數的1/4。烏克蘭共產黨的兩個友黨社會黨和農民黨,分別獲得14席和18席。整個左翼力量所獲席位達117個,超過議員總數的1/3。原烏克蘭共產黨基輔市委第一書記、時任社會黨主席的莫羅茲,當選為新議會議長。[7]
1999年烏克蘭總統選舉時,烏克蘭共產黨推舉第一書記西蒙年科參與競選,他在首輪投票中獲得37.8%的支持票,略遜于在任總統庫其馬。第二輪投票時,烏克蘭右派中派聯合起來抵制共產黨人,西蒙年科不敵在任總統庫其馬,輸掉了大選。
進入21世紀后,烏克蘭社會右傾步伐大大加快,烏克蘭共產黨的社會支持率大幅下滑。2002年烏克蘭最高拉達選舉時,烏克蘭共產黨得票率降為19.98%,失去第一大黨地位,退為第三黨團。2004年,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亦即西方勢力插手操控的“顏色革命”,整個國家和社會的“西化”“右傾化”進一步加劇。2006年最高拉達選舉時,烏克蘭共產黨得票率降至3.66%,僅獲21席。2007年最高拉達提前選舉,烏克蘭共產黨調整競選策略,得票率回升至5.39%,在450個議席中分得27席,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仍處于持續衰落狀態。
烏克蘭共產黨組織體系嚴密,黨員數量約為10萬左右,并不太少,但思想理論陳舊,活動方式簡單,黨員年紀偏大問題突出。2008年召開的烏克蘭共產黨四十二大做出決議,要求在各個州加強烏克蘭共產黨基層組織工作。但烏克蘭國內政治生態總體上始終不利于左翼力量成長和發展,烏克蘭共產黨拓展基層組織計劃未能全部實現。某些加入烏克蘭共產黨的新黨員,受政治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退黨甚至參與分裂烏克蘭共產黨的活動。當局支持的全烏克蘭工人聯盟及烏克蘭共產黨(革新派),在與烏克蘭共產黨爭奪工人選民、削弱甚至瓦解烏克蘭共產黨社會基礎方面,發揮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2010年,地區黨領導人亞努科維奇當選總統,烏克蘭政治生態有了重大改變。烏克蘭共產黨在2012年最高拉達選舉中獲得13.18%的選票,贏得32席,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黨員人數超過11萬,基層組織多達9960個。[8]黨的宣傳輿論工作也得到明顯改進,其所辦周報《烏克蘭時代》,訂閱量在110~140萬份之間。在這種形勢下,2011年烏克蘭共產黨召開四十四大,對當代世界發展進程和烏克蘭所處發展階段進行了戰略評估。大會通過的新黨綱確認,國際舞臺上的階級斗爭日益嚴酷,“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歷史角逐仍在繼續”,但社會主義制度必勝,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才會把人類文明的成果用于造福勞動人民,用于推動真正的社會進步和人類進步,并保證社會發揮其最佳職能。[9]
烏克蘭共產黨清楚地認識到并且公開指出:“烏克蘭的發展倒退了幾十年,經濟失去了獨立,現在已淪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原料供應國、西方技術殘渣和西方產品的傾銷市場。”[10]烏克蘭共產黨最重要的任務和使命,就是把圍繞在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周圍的所有被剝削者聯合起來,投身到無產階級自覺地、有組織地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去。[11]
2013~2014年,烏克蘭危機發生后,國內政治生態又驟然改變。亞努科維奇倒臺后,烏克蘭共產黨以及地區黨等左翼力量再次遭受重創。2014年5月,烏克蘭最高拉達竟以支持分離主義為由,通過了清除共產黨議會黨團的決議。由于烏克蘭當局對烏克蘭共產黨及其支持者發動了宣傳戰,在中央和地方媒體上對烏克蘭共產黨進行嚴格的新聞檢查,烏克蘭共產黨不僅在西部地區,即使在支持者所在地區也無法開展競選活動,烏克蘭共產黨中央主席團被迫做出黨的領導人西蒙年科退出即將舉行的總統選舉的決定。
2014年10月新議會選舉時,烏克蘭共產黨得票不足5%,未能進入新議會。2015年4月,極端民族主義者和激進民主派占絕大多數的最高拉達,又通過了關于在烏克蘭禁止共產黨和納粹主義的法令,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象征“錘子和鐮刀”均被禁止使用。烏克蘭共產黨陷入國家獨立以來最為嚴重的政治困境,生存和繼續發展的條件異常嚴峻。除了烏克蘭共產黨外,其他共產主義性質的政黨,如工人和農民共產黨、共產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烏克蘭工人黨(馬克思列寧主義)、烏克蘭共產黨(革新派)等,處境同樣非常困難,甚至更加困難。這些政黨的作用和影響還遠不如烏克蘭共產黨。
烏克蘭左翼力量的復興發展與成長壯大,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史過程。烏克蘭克服極端民族主義和激進民主情緒,通過理性發展擺脫深重危機,同樣任重而道遠。
注釋
[1]由五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除烏克蘭外,還有格魯吉亞、阿塞拜疆、摩爾多瓦、烏茲別克斯坦四國。
[2]克里米亞半島歷史上一直歸屬俄羅斯聯邦。1954年,為了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大民族“合并”300周年,當時的蘇聯共產黨領導人將其作為禮物改劃給了烏克蘭。
[3][4][6][美]保羅·庫比塞克:《烏克蘭史》,顏震譯,北京: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第10、12、14頁。
[5]有說198個,也有說201個。
[7]于洪君編:《在蘇聯廢墟上的艱難求索》,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6年,第82頁。
[8][11]參見劉淑春等:《獨聯體國家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232、246頁。
[9][10]轉引自劉淑春等:《獨聯體國家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243~244、244頁。
責 編/陳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