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波
很多消費者在投保的時候對財產險與人身險存在一些認知誤區,對此記者進行了總結歸納,希望能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這兩個險種。
1.放棄對第三方造成損失的追償權利
有些保險財產損失是由于第三方的原因造成的,對于這部分損失,保險公司可以先予以賠償取得代位追償權后再向第三方追償。有些投保人獲得了保險公司的賠償,卻認為如何向第三方追償是保險公司的事,與己無關,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2.保險就是“現得利”
有少數人認為花錢買了保險就要馬上得到回報,如果保險期內沒有發生事故而未得到賠償款就覺得吃虧了。有的人甚至鋌而走險自己制造事故以騙取保險公司賠償,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事實上保險是一種商品,投保人交了保險費,就得到了風險保障。財產保險適用損失補償原則,不存在任何獲利情形。
3.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
保險公司根據投保人的陳述和提供的資料判斷風險的大小,這就要求投保人在投保時如實告知,不遺漏、不隱瞞、不欺詐。若因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以致影響保險公司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公司有權不承擔賠償責任,或者解除保險合同。
4.標的變化不到保險公司辦理變更手續
保險公司承擔的是保險標的(即保險對象)可能遭遇風險的經濟賠償責任,因此,對于合同中包括保險標的使用性質等內容的變更,投保人必須征得保險公司的審核同意,簽發批單或對原保單進行批注后才產生法律效力。
5.保險金額等于賠償金額
在許多財產保險責任和保險金額中都明確規定,該險種的最高保險金額為多少,即在出險時賠付的最高限額。但在具體的理賠過程中,還要根據被保險標的的損傷程度或受損時的實際價值而定。
6.投保越多得到的賠償越多
在保險中,保險金額與保險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超過財產實際價值確定保險金額,超過部分是無效投保,多繳了保險費,是不必要的浪費。保險公司在定損中,是按財產的實際價值或損失程度確定賠償金額的。
1.收入穩定不需要保險
風險無處不在,保險為大家提供了風險發生后的資金保障,保證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質量不受影響。購買人壽保險不是增加負擔,而是承擔責任。
2.有社保不需要商業保險
社會保險的特點是低水平廣覆蓋。其中社會醫療保險一般僅按一定比例賠付規定范圍內的醫療費用,其余的將全部由個人承擔。商業保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社會保險的不足。消費者可根據家庭情況購買商業保險,一旦發生重大保險事故時不至于因社保的保障程度不夠而使家庭陷入財務危機。
3.分紅險跟銀行存款差不多
分紅保險除了可獲取收益,還具備保險保障功能,這是銀行存款所沒有的。
從收益的角度來看,銀行存款的收益僅僅來自存款利息,一般是固定的;而分紅保險的紅利是上下浮動的,取決于保險公司的實際經營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分紅保險的已交保費并不能像銀行存款本金那樣隨意支取,在約定的期限內提前退保是按保單現金價值來確定退款的,可能會有一定的損失。
4.只為小孩投保就好
購買保險一般應遵循先大人,后小孩;先醫療,后養老。過分強調先為小孩投保而忽略大人的人身保障,實為不明智之舉。
(摘自《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