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國家大力倡導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加強對宿州民間剪紙產業化研究是民俗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這對于該地區剪紙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打造區域文化產業品牌等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與此同時,通過進一步對宿州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及資源優勢情況進行分析比較,探尋出一種以民俗文化為載體、以市場為導向的適宜宿州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宿州;民間剪紙;產業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青年)“淮北地區民間剪紙的傳承與產業化發展”(AHSKQ2016D97)研究成果。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區將民間剪紙藝術作為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產業化的推廣能夠促進文化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發展,并成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倚重的新模式。雖然民間剪紙文化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但是也存在管理體制不健全、資金投入不到位、資源優勢不明顯、經營模式不成熟、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問題,因而導致民間剪紙產業化的發展不能落到實處。因此,如何結合宿州當地剪紙發展狀況,制定符合當地實情的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策略,保持剪紙藝術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已經成為當前宿州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宿州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
(一)市場規模與資金投入的限制
宿州位于皖北、蘇北、魯西、豫南交界,區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文化與藝術市場相對滯后。目前皖北地區文化產業集群建立的規模不夠,皖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各自為政的分散格局, 因此要以安徽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布局為指導,積極建立和融入“皖北文化產業區”,推動宿州及皖北文化產業集群走出去,與皖北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文化產業集群進行合作交流,互惠共贏。
因此,對于宿州剪紙產業化發展來說,要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依托和借鑒阜陽剪紙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阜陽作為皖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剪紙文化產業發展較早,且已形成一定規模,如阜陽開源剪紙藝術有限公司、阜陽順暢剪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對皖北剪紙文化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宿州剪紙可以緊密依托阜陽,融入阜陽旅游文化經濟圈,擴大宿州剪紙市場規模和品牌知名度。此外,宿州是安徽省主要的產糧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經濟薄弱。因此,政府資金投入有限,缺乏相應的經濟產業支撐和帶動,實際用于剪紙及文化經濟投入捉襟見肘。資金不足,是宿州剪紙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
(二)剪紙產品市場化程度不夠
剪紙作為人們閑暇之余欣賞、把玩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屬性決定了其銷售范圍的局限性。作為一種民俗藝術形式,在古代社會有著很強的實際功能性,但在今天則更多地體現在審美方面。在市場機制的催生下,剪紙顯然已成為商品。商品需要考慮市場,這就需要剪紙從業者從市場角度開發剪紙產品,同時也需要投入資金進行宣傳推廣,形成產業鏈。目前宿州地區剪紙群體相對較小,且以小作坊的經營模式為主。加之皖北區域經濟及消費水平偏低,剪紙產業規模和效益則很難得到擴展與提高。因此,要實現以剪紙為載體,積極嘗試剪紙作品的市場化及商品化轉化途徑,研發剪紙衍生產品,打造出以剪紙產業為中心,融合民俗、旅游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
二、宿州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的主客觀條件
(一)國家政策引導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結構調整與扶持
近年來,文化推廣與地方文化發展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在國家政策與法規的相關支持下,文化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同簽署《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安徽文化強省建設合作協議》,為安徽省的文化發展提供目標引導與政策支持。例如,在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業化基地、構建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體系等方面展開交流并提出相關建議,把推動安徽文化強省建設落到實處,這對于安徽省文化產業發展與改革將會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栋不帐 笆濉睍r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深入挖掘皖北文化資源……逐步把淮河流域建成文化資源特色鮮明、文化基礎設施先進、文化產業發達、文化實力和輻射力較強的文化產業特色區?!盵1]在國家與安徽省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安徽各地根據地域文化資源優勢情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加強深度開發。
(二)自身優勢資源與地域經濟改革、發展的契合
一方面,宿州屬于皖北地區,其屬地蕭縣素有“書畫之鄉”的美譽。蕭縣與徐州接壤并深受漢文化影響,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諸多文化名人,如雕塑大師劉開渠、國畫名家蕭龍士、油畫大師朱德群等,因此,蕭縣也成為宿州地區的一張文化名片。可以說,書畫藝術已經融入蕭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而書畫藝術的興盛必然對剪紙藝術起到影響與推動作用,這些都為今天宿州剪紙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區域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宿州地區自然資源貧乏,經濟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其經濟收入來源以農業為主,其下屬蕭縣是全國農業科普示范縣、安徽省產糧大縣、水果生產大縣,經濟發展緩慢,居民收入不高。為發揮地域資源優勢,市政府以民俗藝術為契機尋找新的經濟發展點,在國家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大力推動發展新型文化產業經濟的趨勢下,結合宿州書畫市場的成功案例,逐步實現民間剪紙藝術產業化的探索與嘗試,促進當地經濟快速增長。
三、產業化背景下宿州民間剪紙的藝術特色
(一)題材上更加寬泛
“每一時代的藝術都以其特殊的材料和方式記錄下該時代人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不同時代藝術所表現出來的風格差異,是不同時代精神的藝術體現”[2]。今天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于農耕社會時期。剪紙藝人生長于現代生活環境中,對事物的觀察、認識、理解的深度與廣度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信息社會視野下的農村風光、城市景觀、花鳥蟲魚、舟車橋梁等自然不可能與古代相同,即表達傳統的題材也不能與古人的思想相似,因而所表達的內容、形式等也自然有別于古人。
宿州剪紙不僅有福、祿、壽、喜、財以及花鳥蟲魚等傳統題材,更有許多關注國內、國際重大事件或反映當代生活面貌、科技發展、農業生產、人物肖像等內容。例如:宿州剪紙藝人周康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所創作的大型剪紙《祝福祖國》,采用萬年紅宣紙,結合傳統題材中的蝙蝠、蝴蝶、龍、石榴等內容,融合天安門、長城等建筑題材,借鑒現代裝飾元素,謳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歌頌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景象。又如民間藝人尤彩霞創作的《喜迎世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萬蝶尤》《神七問天》,蘆芬的《宿州八景》等,諸多反映宿州當代民俗風情、地域特色、科技創新、城市建設、自然景觀等題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宿州地域文化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二)材料上更具科技性
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同樣也推動了剪紙材料的發展。尤彩霞采用新型材料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創造出“夜光材料復合剪紙”,申請并獲批了國家新型實用專利。這種新型材料解決了人們在夜晚無光亮的場合也能欣賞剪紙的情況,她在所用紙張上融入環保夜光材料,如夜光膜或發光涂料等,制作成本低,視覺效果新穎,社會反響良好。這種新型材料的運用既是對傳統剪紙工藝的繼承,也是對傳統剪紙的發展與創新。
(三)表現形式上更加多樣化
傳統的民間剪紙,由于材料工藝與社會功用的局限,畫幅相對較小,構圖也趨于簡潔明了。而當代剪紙則根據作者表達主題的需求,可以選用較大的尺寸來表現。這不僅在構圖上增加了難度,更重要的是在表現形式上較之傳統有了突破。傳統剪紙平面化的視覺形態在今天也因融合西方藝術語言,在表達空間和體積觀念上,給人更加逼真寫實的直觀感受。如蘆芬為迎接黨的十九大而專門創作的《大美淮河》,該作品長18米,寬0.8米,用時一年零九個月完成。整幅作品內容豐富,場面宏大,采用西方繪畫的構圖理念,結合透視變化表達空間感,融人物、自然景觀、建筑、詩歌、書法于一體,通過宏大的場景描繪,把淮河流域的地理、人文、歷史、特產等貫穿其中,像一部連續劇一樣訴說著淮河兩岸的發展變化,也是對在黨的領導下人們對淮河治理、改造所取得豐碩成果的贊美。
四、宿州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一)設立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辦公室
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需要在多部門合作、協調的基礎上開展,因此,需要成立一個能夠統一協調各個部門的機構來監督和管理本市文化產業建設和合作,為當地文化產業建設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如地方高校、政府機構、新聞媒體、民間協會等建立當地民間剪紙藝術發掘、研究、應用及轉化的人才隊伍,形成當地文化產業發展智庫。
文化產業發展要統籌全局,長遠考慮,不能只站在各地自身的角度來進行開發。對宿州地區民間剪紙特色產業和重點項目要召集研究文化產業的專家、學者交流研討,為剪紙產業化發展尋求合理的定位與途徑,根據當地實情制定相關方針政策,并積極促進宿州安徽省內外知名剪紙文化產業集群與示范基地、文化產業公司進行文化資源的交流與銜接。由民間剪紙產業化辦公室統籌協調,使當地剪紙文化產業的利益分配更趨合理化。在剪紙文化產業、文化園區的項目建設、產品開發與銷售、品牌宣傳與推廣、財政扶持上統籌規劃,形成多產業、多部門融合發展格局。
(二)加大剪紙資金投入
建議政府建立皖北文化產業開發專項資金,在政府財政撥款資助的前提下,鼓勵民間資本融入與投資,支持剪紙作坊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宿州對所轄區域內的民間剪紙資源要實地調研和普查,要有統一的規劃和指導政策,做到宏觀規劃與微觀規劃相結合,依據皖北各地的特點和優勢統籌規劃,在財政預算中分配一定比例資金用于剪紙產品開發、宣傳與推廣等,使宿州下屬各縣之間能夠相互協調、統籌管理。以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投入財政專項資金補貼,要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尋求多元的發展路徑與體系,并根據所需對剪紙文化元素進行創意改造,突出民間剪紙文化特色產業。
此外,還可以通過投資體制改革和金融創新,拓展資金來源,起到引導和拉動剪紙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省內外、區內外和境內外的各方投資,拓展新的資金來源渠道。扶持民間剪紙等地區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的開發是宿州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切入點,也可以適當對當地有發展潛力的剪紙品牌的開發進行財政貼息,通過支持剪紙文化產業的開發生產,促進宿州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三)完善剪紙文化產業人才引進和培訓機制
宿州地區剪紙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多沿用傳統的作坊式經營模式,經濟效益較低。一方面,剪紙產品開發創新、商務服務、宣傳推廣等人才不足。因此,當地主管部門要加強并不斷完善對剪紙人才的培養機制,將剪紙人才培訓、訪學、待遇獎補等形成文件制度。另一方面,剪紙公司或機構可以與宿州學院等地方高校進行合作與資源交流,拓展高校美術專業民間技能培訓或實習、實踐基地。
在當地民間剪紙產業化發展成熟的條件下,地方高校也可根據市場所需開設民間剪紙相關課程或專業,以市場為導向整合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合理調整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學科或專業。同時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剪紙藝人予以深層次的學術引導與培訓,為民間剪紙產業的發展提供文化元素、智慧資源及多樣載體。在發展民間剪紙產業的同時,要做好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之與當地教育部門、新聞媒體以及其他民俗藝術等文化事業融合。
(四)打造互聯網交易平臺
政府重視互聯網的應用,加強與網絡平臺的合作,探尋多種形式與渠道打開剪紙市場;成立專門的剪紙交易中心網絡,以網站宣傳與剪紙作品相互交流的方式進行推廣。目前宿州與中國剪紙網、省市美協等多家網站建立合作關系,定期在這些網站公布宿州剪紙信息,推薦剪紙名家,并已在全國建立多個固定銷售網點。在注重藝術交流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產業交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中國國情-中國網.關于印發《安徽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EB/OL].[2012-08-23].http://guoqing.china.com.cn/gbbg/2012-08/23/content_26316613.htm.
[2]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喬國鋒,碩士,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畫理論及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