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陳晨韻

摘? 要:長沙窯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瓷上紋樣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了解長沙窯紋樣特點與不同文化對其產生的影響,探究長沙窯紋樣在長沙窯文創產品研發中的價值。通過分析長沙窯文創產品現狀,提出基于長沙窯紋樣的文創產品未來發展方向,通過建立文創品牌和重視情感化設計,讓長沙窯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長沙窯;紋樣;文創產品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沙理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與創業能力提升計劃”項目(SJCX202087)階段性研究成果。
長沙窯是崛起于唐代的商業性瓷窯,詩文飾瓷、模印貼花、窯變釉里紅及其器型、釉下多彩是長沙窯的四大創新。作為珍貴的傳統文化資源,長沙窯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繼承和發展長沙窯文化是當下需要我們探討和解決的一個問題。文創產品的研發是推廣和發展長沙窯文化的重要手段,而解決在文創產品研發過程中的同質化問題,是一個難題。長沙窯的裝飾藝術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它的裝飾紋樣可以被提取出來作為文創產品的設計素材。
一、長沙窯紋樣概述
(一)長沙窯紋樣特點
長沙窯的裝飾紋樣并不以精巧著稱,不僅是因為長沙窯的瓷胎更適合快速描繪,而不適合精雕細琢的圖案裝飾,還因為它的商業外銷屬性和批量生產的模式,其銷售對象是平民百姓,制作較為簡單。但長沙窯勝在紋樣豐富多樣、貫通中西,形成了灑脫自然、靈動質樸的寫意風格。長沙窯紋樣具有平面化的特點,通過寫意的表現手法抓住繪畫對象的外形特征,以準確流暢的線條來造型,且有粗細、虛實之分,剛柔并濟,筆數不多卻能生動表現對象,用到勾勒、點垛、闊筆、暈染、沒骨等技法,頗具中國水墨畫的意境之美。如從題材上分類,長沙窯紋樣大致可分為動物紋樣、花草紋樣、山水紋樣、幾何紋樣、文字紋樣和人物紋樣,這些紋樣不僅取材于日常生活,體現中國傳統特色,還吸納了外來文化并加以創新。身處開放包容的唐朝,長沙窯被不同的文化風俗影響,汲取不同的養分,綻放多姿多彩的光芒。
(二)楚文化影響下的長沙窯紋樣
長沙窯紋樣深受楚文化的影響,富有浪漫主義的表現形式,線條生動輕盈,體現楚地人民對大自然的贊美。楚人崇鳳,認為祖先“祝融”是鳳鳥的化身,長沙窯中出現了不少的鳳紋樣。不僅如此,長沙窯的彩繪紋樣用色選用了楚漢時期常見的朱、綠、黃、青、黑等,也體現了楚文化對長沙窯裝飾藝術的影響。
(三)異域文化影響下的長沙窯紋樣
唐朝的開放程度高,與外國交流頻繁,長沙窯產品呈現出明顯的異域文化特征。植物紋樣中的椰棗紋和棕櫚樹等,就是典型的異國植物。長沙窯的幾何紋樣大多是針對外銷的設計,受伊斯蘭教的影響,伊斯蘭教禁止把人和動物等一切生靈作為崇拜的對象。如常見的連珠紋,它是用點連成線條,將其組合成寶石裝飾的效果,富有變化,產生一種神秘又活潑的感覺。此外,還有動物紋樣的摩羯、胡人形象,摩羯在古印度的雕塑和繪畫中很常見,被尊奉為生命之本;胡人形象也各有姿態,有跳舞、擊鼓、吹笛等。
(四)湖湘地域人文風貌影響下的長沙窯紋樣
文字飾于瓷是長沙窯的一大創造,瓷上文字有詩詞歌賦、格言俗語、廣告款識。瓷器上所題詩文多為行書表現的五言絕句,裝飾于執壺腹部。一般來說,詩歌這一文學形式多由社會的上層階級抒寫,但因詩歌在唐朝盛行并達到巔峰,這種風氣也影響到了平民百姓。長沙窯瓷上的詩文內容大都體現了百姓的生活情景,語言樸實,情感親切真摯。比如:“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抒發對異地戀人的濃濃思念。繪有花鳥紋樣的產品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多取材于洞庭湖水系常見的自然風情,植物紋樣包含芙蓉、蘭芝草、菊花、蘆葦等;鳥紋涉及飛雁、白鷺、杜鵑、鴛鴦、鷓鴣等。鳥的動態描繪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有的在空中飛行,有的在花中休息,都展現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長沙窯的詩文和花鳥展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仿佛能透過瓷上裝飾看到當時人們的生活一景,這些產品已經不僅是日常的生活用品,還是傳遞平民百姓思想感情的載體與媒介。長沙窯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湖湘文化又深受楚文化的影響,長沙窯裝飾背后體現的不僅是湖湘地區人文風貌,還有文化上的一脈相承。
(五)佛教文化影響下的長沙窯紋樣
長沙窯紋樣也受到了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卐“字紋和獅紋。“卐”在古印度佛教里是“吉祥”的意思,而獅子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在佛教文化中是神獸。長沙窯紋樣中的獅子常與佛塔和菩薩舞蹈者組合在一起,形態各異,是長沙窯工對這種外來文化整理后的詮釋。植物紋樣中有大量的荷花和蓮蓬,荷花在佛教中象征著純潔高雅,也是典型的佛教文化元素。長沙窯中的荷花或含苞待放,或風中起舞,呈現出幽靜之美;還有荷花與童子的組合,象征佛陀在世,或多子多福,都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長沙窯紋樣吸收借鑒著不同文化,但對待這些文化不是簡單的復制照搬,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與創新,每一件產品都展現出一種樸素的生活之美和長沙窯獨特的氣質。這背后體現的正是長沙窯工匠敢為人先的智慧與創新精神,還有當時百姓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熱愛之情。
二、長沙窯文創產品發展現狀
消費時代下,商品與消費改變了文化與藝術的表現形式,文化可以融入商品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文創產品就是以文化為核心,通過創意的手法將文化融合到實體產品上。利用現代化設計手法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研發文創產品,能讓長沙窯文化更加貼近生活,讓大眾更了解相關歷史文化,從而使長沙窯文化得到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相關部門大力發展長沙窯文創和旅游相關產業,如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國際陶藝村等。但在長沙窯文創產品研發方面仍顯不足,產品銷售渠道較窄,銷量不佳。現下關于長沙窯的文創產品多是傳統的仿古瓷器或純工藝品,銷售形式單一,審美也比較落后,產品式樣少,所以購買者較少。傳統瓷器價格偏高,也不便于攜帶運輸,購買這類產品的顧客多是長沙窯文化愛好者,而這類消費者數量不多,要使長沙窯文化的傳播面更廣,就需要擴大文創產品的消費群體。年輕人是很有活力的購買群體,也是當下文創產品市場的主力軍,長沙窯文創產品研發需要吸引年輕人的眼光。但年輕消費者往往求新求異,對直接的傳統文創產品接受度較低,他們更傾向于購買符合現代審美并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
三、長沙窯紋樣文創產品發展方向
當前的文創市場不斷發展,尤其是博物館文創的迅速發展,其中故宮博物館的文創銷售成績更是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人們在購買文創產品的同時,也對相關歷史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不應該再是被動地等著人們來發現與探索,而應該積極地研發出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創意兼備的文創產品,才是對文化的保護與超越。
(一)品牌化發展
建立與長沙窯密切相關的文創品牌能夠集中設計力量,組織專業的設計團隊,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建立與其他產品的差異性,最終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在信息化的時代下,優質的產品還需要一定的營銷宣傳,文創產品的銷售渠道不應只著眼于當地相關零售商店,還應利用新媒體渠道,如微博、抖音、微信等大眾常見平臺,線上線下同時進行,來擴大傳播。
(二)情感化設計
隨著經濟迅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水平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在購買產品時,購買動機多樣化,不僅要滿足簡單的使用價值,對精神性的消費需求也不斷增多。在將長沙窯紋樣應用到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認知與情感的三個層次,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從本能層次來說,就是要關注研發產品的審美價值,造型、包裝、色彩、圖形等方面都要符合現代審美。長沙窯紋樣帶有一種稚拙的審美趣味,在紋樣的提取選擇上,可通過直接與間接兩種方式將紋樣應用于產品設計中。直接應用是指將紋樣直接轉移復制在產品的裝飾或包裝上,也可將平面的紋樣進行立體的造型設計,直觀地傳達長沙窯的文化歷史。間接應用是指通過對長沙窯紋樣的梳理和深度挖掘后,借助增減、解構、變形等現代化表達方式,使產品既蘊有長沙窯紋樣內涵,又被賦予新的生命力,這也是對長沙窯文化的一種延伸與拓展。
注重行為層次就是要從人性化設計和可供性設計的角度出發,關注研發產品的使用價值。文創產品的本質是商品,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要考慮其功能性,使其能夠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對長沙窯的文創研發中,應該豐富產品品類,從衣食住行多個方面思考,主動地創造消費者需求,還可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進行有差別的設計,提高長沙窯文創產品的競爭力。
反思層次上的情感依賴于人的高級思維活動,是人們通過對產品包含的信息、內容、文化背景和含義的理解與體會而產生更深層的反應。如果一件設計產品能滿足消費者的精神追求,引發其回憶和思考,甚至能塑造和展現自我形象,這就是在反思層面獲得成功的作品。對文創產品來說,要強調其文化性,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通過創意創造情感體驗,使生活在現代的人們通過文創產品,對長沙窯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
四、結語
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當下,發展傳統文化尤其重要。現代設計也越來越注重地域性與獨特性,長沙窯文化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構成,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長沙窯紋樣的文化價值和獨特的視覺形式為文創產品研發的視覺語言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何通過研發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需要我們進行不懈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長沙窯課題組,編.長沙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2]吳小平,主編.百問長沙窯(上卷)[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6.
[3]吳小平,主編.百問長沙窯(下卷)[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6.
[4]周世榮.長沙窯瓷繪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5]王龍.長沙窯器型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創新性應用[J].食品與機械,2017(11):114-116,160.
[6]顧蓉,穆寶寧,等.情感設計中本能、行為、反思的解析與表達[J].包裝工程,2015(16):87-90.
[7]何臻嬋.不可淹沒的瓷海明珠[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8]諾曼.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M].何笑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張瑾婷.從“經典”到“日常”的審美轉型[D].無錫:江南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李娟娟,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
陳晨韻,長沙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