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雯 施力文
【摘要】? ? 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擴大。而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聯網工程專業也在不斷興起,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更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開展協同育人,改革傳統單一育人模式,實施產教融合與多元協同,積極打造應用型人才,來全面提升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促使其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提升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成果。
【關鍵詞】? ? 新工科? ? 物聯網工程? ? 協同育人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也得到長足發展,我國的經濟結構相較從前也有較大的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產業不斷涌現出來,這就對我國工科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工科理念也應運而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作為新興專業,更要不斷探索全新教育機制來提升教育成果。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現狀,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策略,以期為今后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提供參考,促使其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一、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現狀
物聯網理念在1999年被提出,其以互聯網為中心向四周進行輻射和拓展,可以將各類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進行聯合,形成一個全面的網絡,可實現隨時隨地進行人與設備的互聯和互通。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工程重要性不斷凸顯出來,越來越多的學校設立了物聯網工程專業。由于物聯網工程涉及到的環節和流程較多,如測控技術、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等,對專業性要求較高,且由于物聯網工程可以被運用到多個領域之中,這就使得物聯網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機制上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1]。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各類新興高科技產業不斷涌現出來,新工科理念也隨之出現,在新工科理念的要求下,物聯網專業工程更應積極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和育人機制,全面打造具有創新理念和實踐能力的綜合應用型人才。隨著我國對物聯網專業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加,部分綜合實力較強的高等院校已經獲得國家批準,進行雙一流專業建設,部分高校的物聯網工程專業更是獲得了工程教育認證,這就表明在這些高校中,物聯網工程專業在今后的發展中都將以工程教育認證作為中心,全力打造一流專業建設,來形成自身特色專業建設,更好的為今后我國數字化經濟建設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2]。
在物聯網工程專業中,由于其涵蓋當下在計算機領域的各類核心技術,其在人才培養木目標上,主要圍繞著培養可以全面理解并運用物聯網理論和相關技術,并具有較高的網絡技術水平、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等信息技術領域專業知識的高級技術工程類人才。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物聯網技術將被更廣泛的運用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如智慧城市、共享汽車、智慧家居以及智慧農業等,這就使得物聯網工程專業更要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和育人機制,來為今后社會發展提供扎實的人才保障,帶動我國科技水平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3]。
二、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策略
在物聯網工程專業中,由于其涉及到的領域和流程較多,對專業知識要求較高,且互聯網技術由于其自身特點,更新換代速度較快,人們對其實際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物聯網產業適用領域不斷增加,這就使得物聯網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機制上需滿足當下社會發展所需,打造以物聯網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協同育人機制,實施學科融合,不斷引入先進育人機制,加大校企融合和產教結合力度,開拓出產學研一體化的專業培養路線,不斷探索企業、高校、政府等多方面協同育人機制,來促使我國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出的人才更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在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過程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構建產學融合和學科融合的課程體系
在物聯網專業協同育人機制中,需積極構建產學融合與學科融合的課程體系,來為開展協同育人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需立足于高等院校特色專業以及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目標,結合高校學科優勢,在立足于社會發展所需的前提之下,依據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實施產學融合,打造企業、政府以及學校的協同合作,在校園內,將各個學科的優勢特點進行融合,進行課程體系的重新建構,建立基礎課程體系和專業課程體系。在立足于物聯網工程核心技術的前提下,專業課程需開設技術原理類課程,如控制知識點、通信工程等;還需在課程體系中完善大數據課程與云計算課程,將數據存儲納入其中;課程體系中還需涵蓋應用類課程,將物聯網技術架構、系統設計和實際應用等均納入其中[4]。
以室內環境檢測為例,在“互聯網+”理念的指導之下,室內環境檢測中物聯網技術也將被引入其中。傳統室內環境檢測過程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較大,只能進行部分位置的檢測,在檢測時間上也只能固定在某一個時間點,無法做到全天候檢測。而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到室內環境檢測中,可實現全天候全范圍的檢測,可在需要檢測的房間內安裝物聯網無線傳感器,及時測量溫度、濕度、CO2、PM2.5、揮發性氣體等,并上傳網絡分析得到建筑系統的最優工作狀態,再發信號控制現場空調、采暖、新風、凈化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云平臺和大數據與傳統設備相結合,24小時工作。還可將其與手機進行互聯,用戶利用手機中的應用即可實現當前室內環境狀況、環境異常提醒、環境改善建議、個人健康貼士等服務。這就對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室內環境檢測涉及到的內容和流程較多,在課程體系的完善上,可結合該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科優勢,將傳感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云計算等技術均納入到課程體系建設中,可與相關環境檢測類企業進行產學合作,共同搭建在線課程建設,結合該專業的實際市場需求來進行教學資源的完善以及教學板塊的搭建。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需求來進行課程的選擇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不斷提升[5]。
而在在線課程中,可將專業所涉及到的基礎知識,教學案例等教學資源均納入到在線課程體系中,并與科研類項目進行結合,來共同開發室內環境檢測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教學課程體系,利用學科融合、校企合作等將實際企業案例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來使得教學過程符合專業所需,積極打造符合產業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2.2構建團隊協同育人模式
在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在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還需完善團隊協同育人模式。在基于學科交叉的基礎之上,以學習組織、團隊動力學以及教師專業化發展等學科理論知識為指導,積極轉變傳統團隊協同育人機制中僅為教師和學生的團隊協同育人理念的局限性,將跨專業、跨年級以及校內教師和校外企業中專業人才進行集合,打造協同育人團隊,突破學科之間原有界限,來實現優勢互補的協同育人全新模式[6]。
在團隊協同育人機制中,教學團隊和校企聯合是開展團隊協同的基本條件,在團隊的組建過程中,除傳統教學架構以及教學目標之外,還需配套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和管理制度。可在立足于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基礎之上,將教學團隊進行分類重組,根據培養目標的不同將教學團隊分為以下幾類。首先則是針對學科競賽指導的創新團隊,其次是針對針對課程開發的教學團隊以及針對實際項目進行指導的教學團隊。在隊伍的組建上,需針對教師的實際意愿來進行團隊的組建,并針對方向不同的團隊來配套完善相關激勵政策,并完善考核制度和教學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來提升教師參與團隊協作育人的積極性[7]。
2.3構建規范化的育人機制
在物聯網工程專業中,其涉及到的環節和流程較多,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學生需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以及強大的動手實踐能力才能更好的為今后物聯網技術引用到各行各業而服務。由于其實踐性較強,對教學實訓場地要求較高,相關設備也需投入較大的資金進行配備。且物聯網技術由于更新換代極快,設備和實訓基地也需及時進行更新換代,這就使得物聯網工程專業所需資金投入量極大。而僅僅依靠學校很難完善相關實訓基地,這就促使高等院校積極尋求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基地,利用校外企業中實際操作環境,與學校中實驗室進行融合,構建規范的協同育人機制和實踐平臺,更可為學生提供真實模擬環境來進行學習,提升教學成果[8]。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以室內環境檢測為例,傳統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類課程較少,僅以工作實習為主,學生可以親自參與的項目內容較少,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在協同育人機制下,學??蓪嵤╇p師制,與校外相關環境檢測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使得學生和教師均可以參加到其物聯網項目的開發中。對于高校來說,雙師制可以使得教師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強化,更提升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更可使得教師將企業中的實際內容引入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對于企業來說,教師和學生參與到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有利于企業節省人力成本支出,提升項目的經濟效益;對于學生來說,更可在真實工作環境中促使自身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9]。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物聯網技術越來越廣泛的被運用到各個領域之中,促使各行各業不斷變革。這就對物聯網工程專業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高等院校來說,需積極構建學科融合以及產教結合的協同育人機制,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來實現我國物聯網產業的長遠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李琳,焦冰.獨立學院物聯網工程專業“新工科”建設探索與實踐[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33):99-101.
[2]王秀娟,鄭康鋒,張佳玥等.面向新工科建設的物聯網工程實踐課設改革思路[J].教育教學論壇,2020(43):186-188.
[3]何劍鋒,葉志翔,李衛東等.基于學科融合的物聯網工程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3):46-47+55.
[4]周鵬,蘇繼斌,趙青.OBE模式下物聯網工程專業一體兩翼協同育人改革實踐[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3):31-34+67.
[5]馬亞紅,范小嬌,邢卓等.“新工科”背景下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230-231.
[6]張麗娜.創新協同育人機制,創建一流專業——物聯網工程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智庫時代,2018(47):241+243.
[7]李志新,任斌,孔德剛等.應用型本科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1):127-129.
[8]李洪兵,羅樺,陳強等.地方本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關鍵問題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2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