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克琴
(廣西骨傷醫院骨一科,廣西 南寧,530012)
臨床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應用負壓封閉引流(VSD)醫學技術,該技術的出現為傳統傷口治療提供新的選擇,應用優勢包括加快組織愈合速度、盡快恢復外形功能,隨著臨床VSD技術不斷發展與日趨完善,骨科各類疑難創面治療中也不斷擴大應用VSD范圍,而優質護理方法對確保療效作用重大[1-2]。文章納入60例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樣本,評價負壓封閉引流護理干預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全部內容整理后作以下論述:
1.1 一般資料研究時間: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間;研究樣本:60例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分組: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甲組與乙組各30例,甲組中男女比例為19/11,年齡平均為(46.8±5.0)歲;乙組中男女比例為20/10,年齡平均為(45.5±4.8)歲;2組一般資料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甲組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護理干預:1.術前心理疏導:關注患者情緒變化,護士以專業的態度、親切的語言主動與患者保持溝通,促進交流,主動給予心理暗示,疏導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信心,同時聯合家屬共同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確保順利開展后期護理工作。護士主動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結合新媒體渠道加強宣教,提高患者認知能力。2.創面護理:骨折后及時清創,按照出血情況合理加壓包扎,仔細評估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醫生為患者選擇適當的VSD敷料覆蓋創面,使用引流管完成引流,在VSD引流管末端置入輸液管進行沖洗,固定VSD敷料后利用生物透性薄膜封閉創面,術后進行負壓吸引,使用生理鹽水滴注,術后1周更換VSD敷料,觀察軟組織恢復情況,確定后續治療方案。3.術后護理:術后每隔半小時監測1次患者的患肢恢復情況、基礎體征變化,根據情況及時調節負壓裝置參數,維持500mmHg壓力,預防漏氣,注意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確保正常運行,如有異常及時處理。康復護理:術后護士為患者墊高患肢,保持干燥創面,護士定期評估創面恢復情況,護士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運動;告知患者飲食禁忌,如發物、辛辣刺激食物。
乙組應用創面清創護理,為患者提供創面清創護理,正確指導用藥,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包括體溫、血壓、脈搏、呼吸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給予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記錄創面愈合、疼痛緩解時間、并發癥情況;評價創面恢復效果,基本治愈:創面愈合狀態良好、結痂完整脫落;顯效:創面較之前縮小范圍>80%、無分泌物,結痂;有效:創面縮小范圍>50%,滲出液減少;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有效)×100%[3]。護理滿意調查問卷包括護理技能、服務態度、解決問題能力及并發癥預防共4個方面,分為非常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個等級,得分越高,滿意度越佳,其中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一般,小于7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這次研究中各項與所選取病人相關的數據都導入到 SPSS 19.0中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則使用百分數的形式來表示;數據資料用卡方分布來檢驗, P<0.05,證明具有明顯差異性,符合統計學要求。
2.1 評價創面愈合、疼痛緩解時間甲組創面愈合時間(10.80±1.30)d、疼痛緩解時間(5.40±1.06)d;乙組創面愈合時間(13.14±1.70)d、疼痛緩解時間(8.36±1.50)d;(t=5.989、8.827,P=0.001、0.001)。
2.2 評價創面恢復效果甲組創面恢復總有效率96.67%,高于乙組73.33%,P<0.05;見表1。

表1 比較創面恢復效果(n=30,例)
2.3 評價并發癥情況甲組出血2例、創面感染0例,并發癥發生率2例(6.67%),乙組出血7例、創面感染0例,發生率7例(23.33%),(χ2=10.885,P<0.05)。
2.4 評價滿意度甲組滿意度96.67%,高于乙組70.00%,P<0.05;見表2。

表2 比較滿意度(n=30,例)
因現代交通運輸業、工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車禍與機械損傷發生幾率也逐漸上升,由此導致的機體大面積創傷患者數量也日益增多,意外導致異物在體內殘留,如未獲得徹底清創會大幅增加感染風險[4-5]。
VSD是1992年由德國創傷外科 Fleischmann博士最早提出,臨床多將VSD技術運用于感染性傷口、骨科組織缺損疾病中,我國于1994年引入VSD技術,經過多年臨床經驗積累、技術優化,該技術逐漸在骨科領域發揮重要作用[6-7]。VSD指以海綿多孔材料包裹引流管,再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閉處理,將負壓源與引流管連接提供持續負壓吸引,以達到維持通暢導管、過濾組織、加大引流面積的效果[8-9]。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甲組創面愈合時間(10.80±1.30)d、疼痛緩解時間(5.40±1.06)d;乙組創面愈合時間(13.14±1.70)d、疼痛緩解時間(8.36±1.50)d;(t=5.989、8.827,P=0.001、0.001);甲組創面愈合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均短于乙組,P<0.05;甲組創面恢復總有效率96.67%,高于乙組73.33%,P<0.05;甲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乙組23.33%,P<0.05。甲組滿意度96.67%,高于乙組70.00%,P<0.05。分析原因發現,甲組應用VSD護理干預,VSD應用優勢包括:利用泡沫材料與多孔引流可確保均勻分散高負壓;VSD可為創面營造無氧修復環境,提高血管增生速度,相較于單純紗布敷料包裹創面具有較大優勢,如酸化組織、減弱蛋白酶活性,提高成纖維細胞活性,增加氧氣釋放量,加速傷口愈合速度[10]。此外生物半透膜覆蓋透氣能力強,且透氣性為單向,可有效釋放創面壞死組織分解產生的氣體,阻止細菌逆行進入創面,預防交叉感染;VSD為創面營造密閉的負壓環境,激發纖溶蛋白激活物釋放,提高纖維蛋白溶解,實現自溶性清創傷口的目標[11-12]。此外VSD技術無需反復換藥,且操作簡單,可減輕護士工作量,改善患者反復換藥的痛苦感受,迅速引流創面細菌,降低細菌數量;結合全程護理干預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主動給予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提高患者認知能力,糾正錯誤認知,做好引流管維護,及時解決異常情況,確保引流通暢,加速修復創面,降低并發癥風險[13]。
綜上所述,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應用VSD護理干預可加速創面恢復、降低并發癥風險,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